翻译中的现实主义文学
——加切奇拉泽的文艺学翻译观

2011-03-31 22:53
关键词:文艺学现实主义译者

赵 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116052)

翻译中的现实主义文学
——加切奇拉泽的文艺学翻译观

赵 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116052)

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再现是一种再创造。理论家们除了不断讨论直译和意译、死译与活译的利弊外,对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也进行了分析。他们强调尊重译入语文化,避免死译,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文学天赋和修辞上的才华,而文学翻译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思想。俄罗斯的文艺学代表人物加切奇拉泽以一种文艺学的翻译观来对翻译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对于翻译中的文学现象,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现象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一系列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实主义;文艺学;翻译的再现;再创造;文学翻译

18世纪至19世纪俄罗斯的文学提倡“自由翻译”,与法国意译派相似,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前现代阶段”。文艺学的翻译观在同语言学派交锋的刀光剑影中得到全面发展,在20世纪50-60年代到达高峰,其代表人物是加切奇拉泽。

在加切奇拉泽的著作《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中,他提出翻译是文学交流的形式、翻译艺术中的创造性原则、现实主义翻译理论、新阶段的旧争论、散文翻译(意思—语调—节奏—句构)、写诗和译诗等内容。加切奇拉泽的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俄罗斯文艺学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俄罗斯文学翻译学派的基本理论,缜密地阐述了这个学派的见解,将俄罗斯的文艺学派的现实主义翻译理论反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现实主义文学翻译观的背景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俄罗斯出现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方法的奠基人别林斯基(1811—1848),影响着俄国20世纪的文艺学翻译理论。别林斯基的文艺学思想有较强的辩证法倾向,在本质论上坚持创造性地复制现实的可能性。在创造论上认为文艺作品是作为内容的“概念”与作为“形式”的“形象”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就像灵魂与肉体一样不可分离,反对“艺术为艺术”。艺术的作用和目的是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判断生活,强调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这些都成了加切奇拉泽文艺翻译思想的源泉之一。

俄罗斯翻译理论家斯米尔诺夫在《文学翻译方法》译文中首次提出对等概念,认为文学翻译就是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感情、言语结构和创作意图。伊凡·卡什金提出了“现实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翻译学的奠基人。“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术语和翻译术语,常常容易弄混淆。那么,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翻译?卡什金认为,“所谓的现实主义的翻译方法就是,忠实地传递原文风格的方法,其目的在于研究文学史风格,根据统一的翻译方法传达其艺术特点。”[1](P144)“然而,严格而言,苏联的翻译研究中的文艺学派的理论建树还是从本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五十年代在苏联译坛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究竟应该由谁去研究文学翻译,是文艺学家呢,还是语言学家。从今天的观点看来,当初如此非此即彼地提出问题,显然有失偏颇,但当时很多学者都卷入了这场争论,而且正是这场争论促使文艺学家们认真思考文学翻译研究的理论问题。”[2](P107)在这场争论中,语言学派提出翻译研究的范围应该属于语言学而不是文学。而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的出现,触发了两派的辩论,标志着语言学派的崛起。面对咄咄逼人的语言学派,卡什金发表了“伪现实主义翻译而奋斗”的文章,提出翻译不要简单地照搬原作现成的语言符号,要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忠实地传达所译作品的风格。语言学与文艺学两派从此揭开了关于翻译领域归属的争锋。加切奇拉泽犹如一员横刀立马的战将,肩负起反驳语言学派观点的重任,创造性地阐释了现实主义翻译及其理论任务。

二、翻译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翻译究竟是逐字准确翻译,像语言学派主张的那样,追求等值的好,还是字面意思不等值,而在艺术上却是等值的好?相对于语言学给翻译下的定义: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手段,忠实全面地表达出另一种语言手段所表达的东西的定义,加切奇拉泽给文艺翻译下的定义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手段再创作出来。很明显,语言学关于翻译定义的重心在“忠实”,文艺学的关键词则是“再创作”,这就是二者的区别。历史的经验证明,试图融合语言学与文学主张的做法,即既能忠实,又能达到艺术效果,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实践中却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两种语言在表达统一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表达手段不尽相同,如果逐字翻译,难以取得最佳艺术效果,这就是翻译的矛盾所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达到一种平衡?加切奇拉泽认为,“翻译需要一种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就是放弃语言学派主张的逐字对应的“忠实”观,为了文学艺术的效果完整,翻译需要再创作。”[3](P536)当然,翻译是一项语言活动,但它并不是一项单纯的语言现象,它还涉及到艺术再现,正是这种艺术上再加工的活动,使文艺翻译理论有可能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文艺学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最大限度地把原文内容与形式统一表达出来。

原文作者和译者所面临的都是艺术现实,原作者所面对的是他所出生的时代、生活社会的客观现实,译者所面临的是他所译的著作的艺术现实的约束。语言学的翻译观要求与原文等同,结果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造成对原文的机械复制,反而不能反映原文的客观现实。而现实主义的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艺创作,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总体效果。的确如此,语言学的翻译观在追求语义、句法等值的同时,也追求话语及修辞上的等值,但是语言学的翻译理论由于被戴上了“忠实”的枷锁,往往在修辞方面表现的犹豫不决。“可以说,语言对比领域终结之处,就是文艺学翻译领域开始之处。”[4](P34)总而言之,文艺学翻译理论主张,在保全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情况下,最小限度地做出形式和内容的改变。但是,适当地改变是必要的,因为译文不可能完全能够找到与原文相对应的词、词组。相反,最大限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改变是改写,而不是翻译,这也是文艺学翻译所反对的。改写再创作的成分大大多于翻译,或者说偏离原文较远。20世纪20年代,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不仅对俄罗斯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有极大影响,同时还影响了俄国形式主义。从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的区分中,结构主义只关注文学结构,不注重内容的做法,加切奇拉泽是持批评态度的。在他看来,任何高质量的翻译都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三、翻译艺术——创造性地再现

翻译艺术的再现是以现实主义反映论作为理论指导的。从19世纪后期的别林斯基到20世纪的加切奇拉泽以及与之同时代的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乔治·卢卡契都坚持现实主义反映论观点。卢卡契指出:“一切伟大的艺术目标都是提供一幅有关现实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表象与现实、特殊与一般、直观与概念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使得矛盾双方在作品产生的印象中达到趋同,从而给人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感。普遍性呈现为个别和特殊的一种品质,现实则在现象中显现并被体验,普遍性原则被揭示为特殊描写的个别事例的具体动因。”[5](P53)现实、反映与创造之间存在张力。加切奇拉泽认为,“原著与译作的关系是同客观现实与它在原著中的反映一样。译者所面对的,是原著的艺术现实,是他要反映的对象。译者要反映原著,而原著本身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即程式化的艺术现实。那么,翻译艺术家所要做的就是要把原著,把这个经过原作者创作的、具有中介性质的、活生生的现实反映,用译者自己的语言手段重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要创造一个程式化的第二次艺术现实,这就是文艺学的艺术再现。”[6](P122)这种对现实的反应是能动的,而不是机械的模仿,作家的意识不仅反映了客观现实,而且创造了客观世界。引申而言,译者的每一次翻译,都是对作者创作出来的世界的接近。作为译者,他的译作也是对作家能动反映的“二次能动反映”。

翻译是创造性地再现,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这一理论根源,不仅来自于近代俄罗斯文艺学,而实际上,早在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模仿”就是指二手复制,复制总不如原本纯正。与此相对照的是,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将模仿看成是人类的一个基本才能。但是,亚里斯多德的“模仿”并不是对某物的复制或镜像反应,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复杂的中介处理。虽然现代的现实主义的提倡者们并不是直接师承亚里士多德,但是,却是采取亚里士多德的再现观点,而不是柏拉图的“模仿”观点。

加切奇拉泽强调的是,这种现实主义翻译并不是用“创造性再现”代替语言学派的“等值”术语。毫无疑问,准确的等值翻译也是文艺学派所倚重的。但是,这种等值并不是奴隶般地把词、词组、句型从一种语言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复制外国语言规范,不顾本国语的语言规律,机械模仿,以至于忘却,创造等值的文艺作品才是译者的根本任务。“文艺学的等值观把翻译看成是一种创作,这样可以了解译者的个人风格与作者的风格在译作中是怎样反应出来的。”[7](P245)不难看出,加切奇拉泽提出的创造性再现的翻译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加切奇拉泽文艺学的翻译方法并不排除语言的重要性,他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译者的作用。其一,语言对于文学翻译家来说,犹如石料对于雕刻家一样。雕刻家雕刻作品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同理,译者同样也要选择译作并关切译文质量。雕刻家在没有生命的石头上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内容,反应一定的主题思想,翻译家也需要绞尽脑汁,在新的文本里去寻找必要的语言手段,以再现原作的思想,其中包含译者独特的体验和创造性。如同画家笔下的人物肖像一样,肖像不是对人物原型的简单拷贝,每一位艺术家画的同一位模特儿会有不同的结果,但艺术原型规定了画家创造性的限度。同理,原著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模特儿的作用,翻译作品是模特儿的艺术反映,这种反应一定掺杂了译者的个人风格特征和独创性。不同的画家画出来的模特儿效果当然不同,对于翻译家来说亦然。雕刻家和翻译家的共同之处是把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描写对象,以揭示出艺术真实的高度。译者所做的就是把原文的艺术现实的全部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现实主义的反映论认为,现实主义翻译就是译者对原文永无止境地接近,正如原作不可能详尽误译地反映客观现实一样,译文也不可能与原作完全对应,所求的只是近似对应。从这种观点看,文学翻译包含某些不可译成分。

四、翻译方法中的文艺学

20世纪的西方文论从哲学、美学、艺术理论等角度激活了文学批评理论,也给文学翻译理论带来了方法性的变革。加切奇拉泽认为,文艺学派之间由于不同的译者,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至于即使是同一部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就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及象征主义这几个文学流派而言,好像不同的语言学流派有不同的翻译方法一样,不同的文学思潮形成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浪漫主义的翻译法给译者以幻想和充分自由,倾向于改动原文形式;自然主义的翻译法则逐词翻译,束手束脚地复制原文;现代主义的翻译法把译者自己的主观风格强加给原文,随意改变原作内容;象征主义翻译法比较切合实际地再现原文形式,追求纯诗或诗意性。

卡什金认为,“现实主义翻译家创造的翻译法的表现在于它重新创造用语言表现而又赋予语言以生命的客观现实。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反映生活,而且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理想、更有典型性。因此,译者用语言创造的现实也是一种真实,它是现实生活的升华。”[8](P75)加切奇拉泽接过了卡什金的现实主义翻译观的大旗,认为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反映原作的艺术现实,在自由翻译和逐词翻译之间,找到一种辩证的平衡。译者追求的应该是艺术作品的整体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翻译方法包括文艺翻译总的原则和具体翻译原则。总的原则能够运用到各种体裁的翻译中去,具体原则按照作品的题材和种类进行探讨,每一种题材采取独立的创造性方法。现实主义翻译指的并不是现实主义风格,而是指传递原文风格的一种方法,即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忠实传递原作风格。对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的文学作品,同样可以采用现实主义翻译方法。例如,德国浪漫主义施莱格尔深入研究莎士比亚,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语言和意境,提供了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著作的客观现实主义翻译的典型。再如俄罗斯翻译家用现实主义方法,翻译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时,创造了非常真实的形象,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样译者要从作者的意图出发,感受原作所反映的生活现实,予以创造性再现。

总之,现实主义翻译法的含义是,真实、忠实、创造性地再现原文,尽管译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不是现实主义的风格,但是译法却是现实主义的,也就意味着形式和内容忠实于现实的翻译。

[1]陈善伟.翻译理论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吴克礼.俄苏翻译理论流派述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英〕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蔡毅,段京华.苏联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刘苾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赵博(1980-),男,文学博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文艺学现实主义译者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新法律现实主义
论文艺学批评的元理论思维
文艺学批评的寂寞践行者
——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科学视野中的文艺学》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