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本质特性

2011-03-31 18:09张澍军
关键词:历史政治结构

隋 宁,张澍军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本质特性

隋 宁,张澍军

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主体面向将要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先行具备的思想要素、预存立场和期待图景的总和。它系统反映教育主体秉持时代赋予的教育目标和使命,以某种既定观念和思维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和依据。它具有主客同构性、历史融通性、组织协调性、生成显现性等本质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本质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是指面向将要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主体秉持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目标和社会期待,在对受教育者思想状况和发展规律了解掌握的情况下,其思想中所先行具备和构建起来的前有要素、先见视角和意愿图景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以往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历史性形成的一种既定的思想现实,是基于那些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定性的各种要素,以历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视角所进行的“自我理解”的现实反映,凝结着社会和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反思中形成的目的性理想追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先在结构”,既是前提,又是条件,也是要素,更是使自身生成新结构的基础,具有主客同构性、历史融通性、组织协调性、生成显现性等本质特性。认识这些特性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内涵,从而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主客同构性

哲学解释学所阐释的“前结构”主要强调理解带给人的无意识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与此不同,尽管同样关涉对普遍经验和世界存在有效性的切问,但它既不是非明证性经验世界的先验还原,也不是无前提性意义“悬搁”的现象表征,而是处于历史时空中具有实践根基和现实情境的客观存在;它不是通过“文本”与历史对话去领会和解释“作者”的意图,而是秉持已经打上社会实践的文化烙印的自身及对自身的理解而构成自身的存在;它不是无根的虚幻反映,而是具有社会历史文化底蕴的思想性客观存在,深深植根在人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无论人们是否觉察到,是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都客观存在并且必然起作用,但它以何种方式存在,存在的未来指向和可能向度离不开人的意识把握。马克思说:“正在理解着的思维是现实的人,因而,被理解了的那样的世界才是现实的世界。”心灵的历史总是与社会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人们也总是在个体的存在形式中本质地体现着群体精神和类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生产,实践着人的在世之在。先在结构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之在,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主观故意期待的视野关注下运动,实现对世界的掌握。这种“主观故意”不是凭空虚设的,它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现实的主客观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交互关系中同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主客范畴。

二、历史融通性

海德格尔指出,“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1],他看到理解所涵涉的“将来”、“曾在”和“当前”的时间维度,过去、现在、未来在历史时空中彼此交融。人们借助对过去符号的识别和解释来使过去呈现在面前,并从现在出发给予过去事实以面向未来的理想性。先在结构不只反映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后,它一方面通过时间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的历史沟通,使历史传统渗透在现在之中规定现在;另一方面把未来分化出来成为指引现在的理想。“现在”是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立足点和参照点,就这个现实性的“元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已然先行存在,但又必然由此出发向将来延伸,面向和生成指向未来的可能存在。诚如梅洛·庞蒂所说:“对于生活和精神来说,不存在绝对过去了的过去,当精神在它之后出现的各种时刻,它也在其当下的深层中带有它们。”因而,任何被把握了的现实存在的先在结构,都是对过去存在的综合呈现和反映;任何面向未来发展着的先在结构,都将在早已被赋予的可能意向的前提下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先在结构本初地蕴含着未来的可能性,它既成于过去,且开放式地指向未来,立足于现实的元点,把过去与将来、可能与现实统一起来,经由历史形成,终要到历史中去经受检验。恰如殷鼎先生总结的那样,理解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历史实践中,在不断变化或者未完成的,人不可能做超越历史的理解,理解总是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属于历史传统,然后属于现实,并终究属于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从产生形成到运动发展,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连续进程中,将历时性弥散在共时性中,割断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存在上的连续性,就不能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性理解。

三、组织协调性

有些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地比作一个“教育场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在这个场域范围内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可能向度在这个场域中形成。这个场域是一个循环系统,先在结构规界它的范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准备阶段或开端之时的在场状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逐步展开,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场内部自组织整合,并且同时受他组织的影响与外部环境场发生内外信息交换,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结构更新和功能凸显。在结构主义那里,结构是人类自身的无意识能力所投射于文化现象上的符号,人的理性有一种先天的构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体现出了人的理性的构造能力,在意识对于无意识的潜能的发掘和推动下,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不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而是已经上升到稳定有序的理性自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化、法则化的系统整体性认识模型和内化图式。这就首先保证了教育者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避免了盲目的教育和无效的教育带来的弊端。先在结构每一部分的作用不取决于自身,而取决于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取决于在先在结构整体中静态上的“比例分配”和动态上的“激活程度”,取决于它作为“小整体”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整体”所做的“贡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具有内在和谐、自动调节、自我完善的自组织机制,协调控制系统整体的稳态运行,并不断实现新的平衡。先在结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循环系统自组织协调的内在动因,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各种范畴和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间距边际压缩,实现广泛而普遍的认同。

四、生成显现性

生成显现性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创造建设性”或“自成目的性”。“思想”是一种活的、生长着的“结构”,“思想”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运动,犹如“源头活水”,涓涓不息。主体的思想活动一直处于流变、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此产生人们的历史、社会结构和存在方式。先在结构不是一种既成后静态的僵死之物,它是蕴蓄未来趋向的动态之物,充满了思想政治教育完满预设的未完成性和立足现在不断筹划自身未来形态的可能性,作为理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接受的程度、方式和效果。借用赵汀阳对生活之“自成目的性”的阐述,“生活目的是与生活一起显现出来的东西,它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与生活本身的意图最接近的存在方向性,但它又是永远无法完成的追求,或者说是总在实现中的追求。生活目的不是某种结局而是生活本身那种具有无限容纳力的意义。”先在结构也是如此,它始终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的“去存在”过程之中,只能在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显现出来,且不断“被更合适的把握所代替”,在“不断进行的新筹划过程”中构成“理解和解释的意义运动”。金生鈜先生曾指出:“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实践活动。因为对于教育来说,精神建构是更为根本的,而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精神的建构和精神的运动,就在于教育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即在教育中发生着意义交流。”[2]先在结构的真正旨趣在于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产品价值的历史确证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生成显现,并且这种生成和显现是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伽达默尔说,理解“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3]。加拉格尔也曾说:“解释和教育经验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再现性的。”因而,理解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复制历史,而是要创造历史;先在结构也不是对历史的再现,而是对经验的生成。它在可能性的境域内建构生成趋近于教育目标的新的思想结构,在完整的教育过程达成之后演变为自身的变体,即“后在结构”,又将作为下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而进一步发挥作用,事实上“是人们价值意识的一种表征,是人们的一种价值需求图式”[4]。先在结构的“新旧自我”之间总是存在着一致性与持续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持续释放着能量,发挥着作用。正因如此,我们不断探索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得以显现、并不断生成、且趋于完善的模式,为我们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提供保障。

[1][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1.

[2]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15.

[3][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03.

[4]于泉蛟,张澍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3-24.

G41

A

1001-6201(2011)06-0209-03

2011-03-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0SSXT107)。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秦卫波]

猜你喜欢
历史政治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结构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日出》的结构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