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影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401147)
老年精神障碍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刘 影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401147)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感觉、运动、认知障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与患者的疾病康复和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细微的疏忽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强化安全质量意识、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并发症、保障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安全、促进康复的关键。回顾分析总结2009年以来本院老年科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特点,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对策,收到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精神科65岁以上住院老年患者270例,其中男160例,女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81例,语言障碍患者62例,听力障碍患者29例,视力障碍患者21例,老年痴呆患者4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19例,丧失沟通能力的患者10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噎食、坠床、压疮、护理投诉、自伤及伤人毁物等护理问题共12例。按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策前、后将270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查阅病例及与护理人员面谈的方法,对患者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参照湖南省《护理质量管理标准》的相关要求及达标参数为标准,测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策前、后发生跌倒、噎食、压疮、坠床、护理投诉、自伤及伤人毁物等护理问题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人员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护理安全管理对策的落实,发生护理问题1例,护理工作质量、患者安全质量、护理人员和患者服务满意度均得到了提高。实施前和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9.26%、98.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和实施后护士满意度分别为64.00%、95.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 分析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因其生理、心理功能衰退,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安全意外。基础护理工作量相当大,由于护理工作繁忙,护士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容易忽视住院期间潜在的风险[1]。
3.1.1 多种安全隐患同时存在 (1)跌倒 :老年人常因行走不便、步态不稳、视力减退、疾病引起的四肢无力、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被病友撞倒等原因导致跌倒。如无家属陪伴,更容易发生跌倒。(2)噎食:由于精神疾病衰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自我管理缺陷,有随时噎食、窒息的危险,如吞食食物,甚至不加咀嚼的吞食肉、骨、鱼刺等,或因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吞咽困难发生噎食。(3)窒息:老年精神障碍伴发脑干病变的患者易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声音嘶哑等症状,如饮食护理不当易引起误吸,痰液较多未及时吸痰易导致窒息的发生。(4)坠床:老年精神障碍伴内科疾病的患者病情多危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烦躁、抽搐等症状,若陪护人员知识缺乏或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易造成坠床。(5)自伤和伤人毁物: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因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而出现自伤或伤人毁物等破坏行为。
3.1.2 易发生便秘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年龄大,加之疾病的原因,活动减少,肠蠕动缓慢,牙齿缺失,只能吃细软食物,加之食物中含粗纤维少,排便反射降低,易发生便秘,常因用力大便而导致病情加重[2]。
3.1.3 易发生压疮和合并感染 由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或伴有其他内科疾病者多不能自行翻身,活动受限,机体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和弹性降低,长期卧床,皮肤长时间受压使皮肤完整性受损,压疮发生的风险增高,易引起感染。
3.1.4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并发症多,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发生药物配伍禁忌概率增高,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降压类等药物时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服药依从性差等均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3]。
3.2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3.2.1 健全和完善护理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护理工作及患者需要合理应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使值班安全及护理人员休息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实施分组连续排班方式(APN)排班模式][4]。落实每班组长和责任护士的职责(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的二级护理质量监控)[5],采取护士长每周护理业务查房不少于3次、特殊患者随时查房,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每班自查等方式,实行层层把关,注重环节质控,防患于未然。
3.2.2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 通过全面、全程的医疗护理风险防范培训,让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法规规范护理人员职业行为,提高自身素质。护理人员在已有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遵照医护工作职业标准、常规、职责、执业许可和医疗卫生法规等不断地再造便捷、安全的就医流程,预防在先,补救在后,时常在风险出现前警钟长鸣,加强风险识别,提高风险防范意识[6]。
3.2.3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应急程序 如跌倒、噎食、窒息、自伤及伤人毁物的应急预案,本专科压疮护理指引,合理用药流程等,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以应对各种突发医疗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2.4 对住院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对高危人群做好警示标记,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预见性的防护措施,同时做好交接班,预防跌伤、噎食、坠床、自伤和伤人毁物等事件的发生。还应做好住院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预防老年患者安全意外情况的发生,强调不仅要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倡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
本院老年科收住的患者多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不安全因素较多。而一旦发生安全意外不仅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也给患者及家属造成痛苦,并且增加护理工作量。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体现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
[1]蒲蓉.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3):105-106.
[2]朱长云,姜海燕.老年病的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5):357.
[3]毕安利.老年患者合理用药[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4):87.
[4]夏雪琴,周莲.规范CCU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重庆医学,2010,39(11):1395.
[5]朱晓萍,万伟洁,龚美芳.护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的实施[J].护理研究,2005,19(8A):1483.
[6]张明霞.加强风险管理保障医疗安全[J].重庆医学,2006,35(9):854-855.
[7]何白林.实施家属康复宣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6,35(14):1333-1334.
10.3969/j.issn.1671-8348.2011.04.050
C
1671-8348(2011)04-0410-02
2010-06-09
2010-08-22)
·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