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2011-03-31 14:04李云霞
关键词:荧幕文学作品散文

李云霞

(山西大同大学 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4)

我国电视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李云霞

(山西大同大学 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4)

电视文学经历了孕育诞生、发展成长、兴旺繁荣三个阶段。电视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作品形态、题材来源等都发生了改变,电视文学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调整发展的方向。

电视文学;发展;特点

一、文学与电视的天然联系

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同电视有着天然的亲和性。文学通过文字语言诉诸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在读者大脑中形成意象,并留下指认性并不明确的印象和感受。这种模糊形象一方面构成了文学的一种特色,另一方面也为电视的二次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电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不仅将现代科技与艺术相融合,还将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和特点进行融会和组合,既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拥有多样的艺术手段。电视创作的特点是直指人眼,通过明确具体的艺术形象,让观众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学和电视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二次创作空间,电视不仅仅是作为文学传播的载体而存在的,更以和文学紧密结合的方式立足,从而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电视文学。

二、电视文学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一)第一阶段:孕育诞生

电视文学的孕育诞生是从电视小说开始的。1964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部以“故事表演”的形式将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搬上了荧幕,因其绝对忠实于原著,将原著中的全部文学语言都通过电视的声画语言充分地展现在荧幕上,具有极强的文学性,被视为电视小说的雏形。1978年,中央电视台创办《文学宝库》栏目,也是将一系列中外小说名著制作成电视作品,奉献给广大电视观众,采用的方式仍然是保持原著风貌、基本格调以及作家创作个性等。

电视文学诞生初期,选择小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小说这种体裁相比诗歌、散文来说对于读者更具有亲和力。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中往往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环境,正好与人类的这种天性相吻合。其次,相对而言,小说更具有大众化的倾向。小说以叙事为主,作家将来自现实生活的灵感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成跌宕起伏的小说作品,或起到警世醒世的作用,或为读者提供阅读的愉悦。而诗歌和散文以抒发作者自身的感情和体悟为主,所用语言比小说语言更为凝练和讲究,抒发的感悟相对个人化,且对读者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再者,电视工作者选择将著名的小说作品制作成不同于电视剧的新样式,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原著风貌、格调和特色,从而做到对文学作品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据资料显示,中央电视台把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拍摄成电视小说,前后共用了五天时间,花了三千元。而电视小说《七个铜板》只用了几百元,在两天内就全部制作完成。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电视事业处于初创时期,荧幕上缺乏有文学性和文化含量的作品,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电视工作者首先想到了电视与小说的结合;也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之后,为了让广大少年儿童远离“文化的荒漠”,普及优秀的文学作品,电视工作者又一次将电视与小说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二)第二阶段:发展成长

江苏电视台于1984年前后陆续制作播出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斯蒂芬·茨威格的《看不见的珍藏》,以及当代题材的电视小说《小巷通向大街》、《零点归来》等,并且正式提出“电视小说”概念。此外,江苏电视台还制作了电视散文屠格涅夫的《门槛》,电视诗《古诗三首》,以及电视报告文学《生·死·爱》、《专业户外传》等。

这一时期的电视文学有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电视文学的取材范围不再局限于中外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品,而是延伸到了当代文学领域,这就使得电视文学在浓郁的文学性之外又增添了现实性。其次,被搬上屏幕的文学作品不再止于小说,其他体裁,如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纷纷走上了电视荧幕,丰富了电视文学这个大家族。再者,电视文学的创作者在实践中摸索并总结经验,在保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的同时,注重电视声画语言的运用,超越了电视小说初期“带图像的小说”的创作实质,真正开始向着“电视化”的道路前进。此外,此时期电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打破了中央电视台一枝独秀的局面,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开始进行电视文学作品的创作,从而使得电视文学真正初具规模,也使得电视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电视文学进入发展成长时期。

(三)第三阶段:兴旺繁荣

电视文学,更确切地说是电视诗歌散文,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要归功于中央电视台的《地方文艺》栏目。1998年2月1日,该栏目推出系列节目《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并设置了《名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的话》、《栏目寄语》、《语丝》等小栏目,为电视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2003年末,中央电视台十个栏目被末位淘汰,《地方文艺》名列其中。与《地方文艺》中播出的地方文艺节目收视率低、不受观众喜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播的电视诗歌、电视散文作品并没有随着《地方文艺》的消失而告别电视荧幕,而是在诞生于1999年的《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继续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电视文学的起步是从电视小说开始的,然而发展到成熟阶段,电视小说却只占很小的比例,甚至有销声匿迹的倾向;电视诗歌,尤其是电视散文逐渐成为电视文学的中坚力量。这种局面的出现有以下原因:首先,散文比其他两种体裁更适合搬上电视荧幕。散文形散神聚,既有可供画面驰骋的广阔空间,又有随处点染却又无处不在的意外之象,创作起来可以自由挥洒;小说情节性强的特点给编导在创作时度的把握出了难题,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了电视剧;而诗歌因其凝练和含蓄,限制了画面的作为,往往导致电视诗歌的形式过分讲究,却在诗意的阐释与升华上不尽如人意。其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转型期,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体现在文学领域,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不再一统天下。在这样一个契机下,自由随性、书写自我感受、表现情感体悟的散文作品大量涌现,为电视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本,也培养了受众对散文的欣赏习惯和解读能力。再者,随着电视文学的创作手段越来越丰富,创作者越来越成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直接用电视声画语言进行创作的电视散文作品,这类作品不受原作的限制,涉及内容广泛,表现形式灵活,将电视文学创作带入了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天地。

三、电视文学的发展前景

在当今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追求大众文化的消费,媚俗的快餐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殊不知,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容易引发人们心理的波动。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求文学艺术能够提供更为坚实的精神寄托和仁厚的文化家园。

电视文学作为喧嚣浮华的电视荧屏上少有的一方净土,既需要有执著的守望者进行捍卫,更需要有锐意进取的开拓者进行耕耘。我们有理由相信,电视文学虽然目前仍在收视率和广告份额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但必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1]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2]苗棣.电视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3]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J905

A

1673-1395(2011)06-0176-02

2011-04-12

李云霞(1980—),女,山西大同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猜你喜欢
荧幕文学作品散文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愤怒的小鸟》飞上荧幕
荧幕主持人 妙趣造型四问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荧幕魔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