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成 (湖北省荆门市城区文物管理所,湖北荆门448000)
王艳安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荆门历史悠久,自夏商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至11世纪),荆门属九州之一的荆州之域,有荆楚之门、荆楚门户之称。约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丁后裔于汉江西岸今沙洋县马良镇西建立权国,为“古代第一县”,以后历代为州府之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英贤辈出,城市风貌独特,近现代建筑特色鲜明。近几年,城市的建设和开发改造速度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城市特色,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关系,使荆门作为荆楚之门这个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和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都市。
荆门是湖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交通优势,给荆门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
自隋开皇12年 (公元592年),天台山智者禅师来这里修建了东山塔、凤凰台和初月亭等建筑后,荆门就已是人口稠密之地。唐初,尉迟恭任江陵总管府时,在这里修筑了荆门土城。宋绍熙元年 (公元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知军 (军府最高首长)时,在象山 (原名蒙山)东改建土城为砖城。使荆门城气势宏伟、焕然一新。新建砖城 “墙高一丈六尺,女墙高五尺,周长九百多丈 (2.9km)”,大致把四周是山的荆门围成筲箕形,故有 “筲箕城”的名称;城有5门,即东作门、西戌门、南薰门 (又名平泰门)、凤鸣门、北辰门;城外开凿护城河 (现名竹皮河);古城内有街道12条,即老州街、学官街、十字街、后街、布场街、北街、东街、西街、南台土门街、枣园街、集街、北关街等;有坊20余座。现仍保存有南薰门,凤鸣门及两城门间的几十米残垣。
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其中以斜三角形的 “三台”和环城链状的 “八景”最具特色。
斜三角形的 “三台”,指东宝山西麓的读书台、城中的凤凰台和象山 (西宝山)东腰的讲经台。“三台”分布平面呈斜三角状。
1.2.1 读书台
在古城东宝山西麓。北宋太平兴国7年 (公元982年),荆门军知军 (军府最高首长)孙镛在此构筑东山书院,供当地子弟上学读书。开办之初,孙知军的3个儿子即中了2个状元和1个进士;后屡有在此读书成名者,东山书院从此远近闻名。清乾隆年间,荆门州知州 (州府最高首长)舒成龙在此兴筑读书台,为荆门历代学者名流树碑立传,以激励后人潜心读书。现仍保留着东山书院和读书台遗址。
1.2.2 凤凰台
在解放街与象山大道交叉的市公安局院内。隋文帝开皇12年 (公元592年),为文献皇后所修行宫。因是古城内地势最高的台地,又是皇后曾驾临居住过的地方,所以称凤凰台。凤凰台已在20世纪60年代彻底被毁,只留下了遗址。
1.2.3 讲经台
在象山 (西宝山)东腰。此台始筑于东晋寻武元年 (公元317年)。由慧远僧人在此设置佛坛,讲解佛经,故名讲经台。南宋绍熙元年 (公元1190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任荆门知军时曾在此宣讲理学,并在台上建亭。现亭台保存依旧。
环城链状的 “八景”,是指古城外围诸多的名胜古迹,连接这些景点,其分布如一条环形的锁链。荆门八景具体是指霖苍甘雨、老莱山庄、龙泉十亭、西宝昙光、唐安古柏、南桥塔影、带河金虾、长春丹井,因篇幅不赘述。
古城的名胜古迹,除 “三台”、“八景”之外,另有象山书院、龙泉书院、东山书院 “三院”,东山宝塔、升天塔、文峰塔 “三塔”,魁星阁、跃渊阁、岚光阁 “三阁”,白龙观、青龙观、玄妙观 “三观”,龙、蒙、惠、顺 “四泉”,海慧寺、城皇庙、唐安寺等寺庙 “三庙”,还有白云楼、陆夫子祠等古建筑。
1.4.1 三院
“三院”中 “象山书院”、“东山书院”仅存遗迹,“龙泉书院”部分尚存。龙泉书院坐落在古城象山东麓的文明湖北岸。南宋绍兴年间建洗心堂,设立书塾课读学子。经过元、明两代,书塾已毁。清乾隆19年 (公元1754年),荆门知州舒成龙在书塾原址上兴建了书院,以书院旁新凿的龙泉命名。书院由育德堂、洗心堂、东山草堂 “三堂”,春华、秋实 “两馆”,敬业、乐群 “两斋”,尺木、文明 “两楼”,寄畅、会心 “两轩”组成,其规模宏大,布局巧妙。院内小桥流水曲折迂回,楼阁馆榭古色古香;回廊曲径,掩映在参天古槐与青松翠柏之间,鸟语花香,芳草如茵,极揽园林之胜。书院于光绪32年 (公元1906年)改名为龙泉中学后,沿用至今。
1.4.2 三塔”、三阁
“三塔”、“三阁”均保存较好。
(1)东山宝塔 耸立在荆门城区中部的东宝山主峰太平顶上。隋开皇13年 (公元593年),天台山国清寺高僧智者禅师主持构筑。宝塔建成后,使当时名为长林县的荆门古城显得神采奕奕,所以民间流传有 “立了东山塔,长林生头角”的谚语。东山宝塔通高33.3m,底部周长30.6m,七层飞檐,八棱翘角,隔面设窗,攒尖式塔顶。自底层有螺旋状青石阶梯上塔顶。古塔形态稳健,气势轩昂,七八十里外可遥望,领略它的壮丽、巍峨。
(2)升天塔 位于荆门古城北辰门东侧 (现市磷肥厂内),始筑于公元1644~1645年,重于1675年。古塔实砌实心,共六层,每层出檐,隔面设半台假窗。
(3)文峰塔 位于荆门古城南门内西侧的象山大道中端。石塔实心,通高20m,底部周长18m,5层8面,层层出檐,隔设窗。清代同治元年 (公元1862年)小南门亦曰凤鸣门,塔建于此,犹如飞凤衔来文笔一支,又似孤峰兀起故名。横额刻有 “文笔鸣凤”4字,意在希望荆门因之而文运亨通。
(4)魁星阁 位于荆门西城南门内文庙东侧。创建于清朝初年。石木结构。造型为青石板台上筑3层楼阁。聚台、楼、阁于一体,别具一格。魁星,是我国神话中主宰文章盛衰的神灵。魁星阁朝西的大门门楣上有 “文运天开”的题字,其寓意是期望魁星降临赐福,让荆门州文运昌盛。
(5)跃渊阁 位于龙泉书院前30m,文明湖西岸,清乾隆年间知州舒成龙所建。四周是四大名泉,周围松柏长青,古槐参天,景色秀丽,吸引古往今来无数风流人物题诗作赋,留下许多石刻。
(6)岚光阁 耸立于象山之巅。初建于清末,后复修。木质结构,阁3层,层层飞檐,斜山顶。岚光阁南侧建有回廊。登上阁顶放眼而望,只觉天地广阔,层峦叠嶂,丘陵起伏,山青水秀,仿佛一幅绝妙画卷。俯首鸟瞰,荆门城市风光尽收眼底。清人在象山之巅建此阁,意在衬托西宝山美景。
1.4.3 四泉
蒙、惠、顺、龙 “四泉”,又称象山四泉,位于象山东麓。泉水从石缝里涌出,汇入文明湖。蒙泉、惠泉在唐、宋时期就已是风景名胜之地。蒙泉因蒙山而得名。惠泉为温泉。顺泉在蒙泉北侧,正好在老莱子隐居的地方。老莱子孝顺父母的事迹尽人皆知,故名顺泉。龙泉在蒙泉与惠泉之间。清乾隆年间知州舒成龙凿得,舒知州根据南宋熙宁年间荆门知军吕元所题的一首诗的末句 “风云长静白龙宫”而取名龙泉。象山四泉保留了诗文、题字,并留下了不少碑碣。象山四泉,属硬水质,富含矿物质,水盛质优,常年涌流不涸。四大名泉犹如四颗明珠,镶钳在文明湖畔,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人墨客流连忘返。
1.4.4 白云楼
古石桥可谓荆门城的一道风景,如今在整修后的护城河 (今竹皮河)坡上行走,仍可见文运桥、北门桥、清河桥等近十座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古石桥。
白云楼在城东青龙山西麓。建筑群下为卧云洞 (白云洞),洞上筑斯台,台后建白云楼。相传是我国神话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地方。白云楼建筑群以洞、台、楼相结合,楼阁飞檐翘角,角挂铜铃摇拽。构筑形式独特,富寓民族风格。洞外石雕屏上,蛟龙翻云吐雾;雕画带上花鸟嬉戏,琴棋对局,其雕刻艺术精湛,构思独特,在湖北地区少见。现已全面维修,为荆门城区的旅游景点之一。
1.4.5 陆夫子祠
陆夫子祠位于古城西郊的文明湖西南岸。明朝弘治年间为纪念南宋大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而建。建筑四合院式,祠门朝东,由头门、大殿 (即正殿)、后殿,南北厢房和四周花墙组。大殿雄伟壮丽,后殿气势非凡,厢房整齐清静,是典型的民间纪念建筑形式。现已全面修缮一新。
如今的荆门城区,在保留了众多的古城内遗迹、景点的同时,向外发展。城主干道有象山大道、白云大道、长宁大道、象山一路、象山二路、象山三路,金虾路、泉口路、车站路、月亮湖路、五一路等。城区街道9条,以商业为主的有解放街、北门街;以居住为主的有团结街、建设街、小巷街、民主街 (三里街)。这些新建的街道中,均有计划的保留了古城的景点,并注重古建的周围环境,使发展的荆门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荆门目前在国内外的有限影响与其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不相称,其原因是人们审视中国历史文化习惯概念上的纰漏。荆门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但是由于南边有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九州之一的古荆州,北有南船北马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襄阳,其下属县市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钟祥市,在以荆门为圆心,100km半径范围内有3座历史文化名城,虽有耀眼的光芒,但更容易被其他三城夺取关注的目光。又由于人为缘故,一批古建筑被野蛮拆除。坐拥历史文物资源的荆门古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荆门高楼林立、物品繁华、人潮车流、红尘万丈,有意无意地忽略破坏历史文化遗迹。巨多而独特的历史文物古迹,却基本上仅被人们作为单一的考古事件看待,与旅游、娱乐和城市特色建设似乎是割裂的,似乎存在对立非此即彼的对立感觉,没有将之很好地融合共生,并形成自己的地域与文化特色,为城市建设服务。
荆门的城市特色应该更多地体现在荆门的文物古迹、名胜、遗址、故居、老街旧巷上。保护的意义远远大于 “实现城市的现代化”。集中保护和恢复一些的文物古迹,正是城市发展的亮点。
荆门作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城保护规划必须保护历史文脉,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名城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更加突出并展现荆楚文化精华。合理利用名城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荆楚文化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方可重塑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构筑新兴的现代文化产业群,营造浓郁的都市文化氛围。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荆门城市特色研究的重点。
1)正确处理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使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措施在空间上落实;从发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位的高度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具体化、法制化。
2)保护并发扬荆门山水城交融共生的城市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以突出荆门市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创造生态园林城市为指导思想,运用城市景观规划原理,采用四线 〔红线 (道路红线)、绿线 (城市绿化)、紫线 (文物古迹)、蓝线 (河流水系)〕控制手段将城市景观的塑造与文物古迹及传统街区、传统建筑保护相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景观相结合,城市景观与城市重点地段的建设控制相结合,加强各功能区景观的塑造,创造优美的城市轮廓线及城市空间景观。
3)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城区内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范围控制,明确绝对保护区、景观保护区和建设协调区3级界线和范围。以点、线、面的保护层次形式,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风貌区、风景名胜进行保护[1-2]。
4)在保护城市自然环境特色大格局的前提下,着重突出荆楚之门 (荆楚门户)的历史特征,进而对市域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构筑物、城垣遗址、古井、古坊进行保护,对古树名木挂牌养护。对具有历史影响的著名人物的故居、墓葬、活动地,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地制定详细规划,分别采用修复、重建、迁移或树立碑坊、雕塑、标志等不同保护手段,展现其历史原貌,反映荆楚门户的历史文化特色,延续历史人文景观文脉。
5)划定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兴建高大建筑物,明确视廊保护控制范围和界域,加强对景观环境的规划控制。严格按规划控制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外,对中心区内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古建、街巷及有特色的建筑也要妥善保护,维护其传统风貌。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相重叠或交叉的,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确定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保护。
对现有的历史风貌区进行评估,对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功能不协调的用地功能置换,强调其文化游览功能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控制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规模和密度,并实行体量控制,在细部下功夫。
6)加强城市设计,使旧城改造建设有较高历史文化层次和氛围,逐步解决老城生活环境恶化、生活空间压抑的问题,改善、保护富有古城特色的路网及交通人行空间系统,鼓励发展公共服务设施。
7)面向未来,保护和挖掘荆楚门户丰富的景观资源,营造现代文化品位。对荆门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组织规划,着重挖掘及提升地方文化传统,对餐饮、购物环境力求体现历史文化内涵,有重点分批量建设博物馆、陈列馆、文化馆、体育会展中心等公共建筑设施,形成文化产业园,对现近代及当代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历史、自然人文景观予以充分展示,通过广场、街道、建筑、小品等,重点突出 “伟人故里,山水名城”特色,构筑荆门的物质景观环境和人物景观脉络。
荆门作为荆楚之门和历史文化名城,处在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间,具有很多历史古迹,这些古迹文物既是荆门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荆门创建城市特色的独特魅力所在,保护好、延续好荆门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对荆门过去悠久历史文化的敬重,也是建设现代化荆门的宝贵独特财富,更是为后人可持续发展留下宝贵的独特资源。
[1]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70-82.
[2]阮仪三,王景慧,王 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