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
——以长江大学为例

2011-04-15 09:37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农科长江毕业生

李 红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孙细望,王文凯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凸显。2009年,政府把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保民生的首要问题,相继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并要求高校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当今农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意味着社会对农业高级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事实上,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1]。这说明我国一方面是农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却是农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我国农科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并不畅通。为此,笔者以长江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其农科专业近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探讨了农科大学生就业的症结问题,提出了初步的就业指导措施。

1 长江大学农科专业2006-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1.1 就业率分析

表1显示,全国农科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逐年增加,长江大学农科类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2006~2009年长江大学与全国高校农科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对比

1.2 就业行业分析

表2显示,农科专业毕业生近4年的就业部门主要是企业、读研和去县乡以下基层进行支农、资教,其所占比例为88.7%;在企业就业的,有68.1%的是去了农业企业。第二,毕业后自主创业以及考上公务员的比例很小。第三,大学生村官对农科毕业生来说是个新鲜事物。

表2 长江大学农科类本科专业2006-2009届毕业生就业行业调查统计

1.3 就业地域分析

表3显示,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主要在是湖北 (含大型企业在湖北的分公司),其次就是长江中下游的几个省份及沿海省份。

表3 长江大学农科专业2006-2009届毕业生就业企业的地域分布

2 长江大学农科专业2010届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分析

通过对农科类2010届本科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 (数据截止于2010年4月30日),共抽查了140名学生,其中男生93名,女生47名。调查显示,已经签约或有意向单位的,男生有75人,占80.6%,女性有31人,占66.0%,男生初次就业率高出女性初次就业率约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性别差异对毕业生的就业存在一定影响。这也与社会上广泛所称的 “女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当然这里也受农科专业自身的客观因素所制约。在已经签约或有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从就业满意度、就业薪酬、就业区域和就业途径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2.1 就业满意度分析

表4显示,大部分毕业生能基本实现自己的求职预期目标。此外,还有11.3%的毕业生认为找到的工作一般,有10.4%的毕业生不满意自己目前找到的工作,两者比例基本持平。

表4 长江大学2010届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表5显示,多数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将首要考虑因素定位在 “即将从事的职业是否有发展前景和晋升机会,能否发挥自身专长”,仅此三项的比例就高达57.8%,由此可见,被调查毕业生希望单位能给予自己发挥特长的空间,渴望单位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成才工作环境,在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上更趋理性且树立了长远发展目标。

表5 长江大学2010届农科专业毕业生择业时首要考虑因素调查

表6显示,被调查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已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依旧普遍倾向于稳定性高的工作,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占比例高达73.6%。想去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毕业生占50%,只有35.9%的毕业生能够如愿。另外,虽然仅有16.0%的毕业生把发展前景较好的民营企业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单位,但最后进入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为42.5%,说明毕业生对民企有一些偏见。若真正了解后,一些优秀、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对毕业生有一定吸引力。对于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而言,一方面由于自主创业需要资金、管理经验和商业知识,这对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难以具备,真正涉足者可谓凤毛麟角。另一方面,自由职业是一种很不稳定的职业,抱有求稳心态的毕业生则 “有心无胆”。

表6 长江大学2010届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意向与实际签约情况调查

2.2 就业区域期望与实际流向差异分析

表7显示,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还是集中在内地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比例达77.3%,志愿去西部和县乡的比例低。从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地域来看,高达75.6%毕业生签约在内地大中城市和签约沿海地区,这与毕业生主观期望的就业区域流向上呈高度正相关。

表7 长江大学2010届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期望与实际流向调查

2.3 薪酬期望与实际现状差异分析

表8显示,被调查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主要集中在 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59.6%。签约单位承诺薪酬分析后发现,每月薪酬集中在1500~2500元之间,比例为64.1%,与期望值差距至少相差500元左右。

表8 长江大学2010届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薪酬期望与实际现状差异调查

2.4 就业途径分析

表9显示,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招聘会找到工作,这说明大学生就业活动的重心还是在学校。学校毕业生招聘会具有深入学校、贴近学校专业实际的特点,但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

表9 长江大学2010届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的选择

3 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

通过对长江大学农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农科专业就业率几乎是逐年稳定增长,这一方面与国家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不断推进分不开。由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大,引导社会资金不断进入农业领域,农业企业蓬勃发展,使得社会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与农科高校自身实力和知名度的提高分不开。农科专业呈现出蓬勃的上升之势,就业空间逐步扩大,毕业生的职业地位和声誉显著提升。但通过上述分析仍可以看出,农科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一些困境。

3.1 创业观念淡薄,创业行为谨慎

近几年的毕业生中,仅有2.2%的学生在自主创业;2010届毕业生仅有2.6%的毕业生期望自主创业,由此可见毕业生 “创业观念”淡薄。

目前,我国一些食品加工企业难以在国内市场组织到符合加工品质要求的农产品,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不高,洞悉农产品市场需求行情的能力较弱,常常遭遇市场风险,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另外,“三鹿奶粉”和 “海南毒豇豆”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让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进一步重视,无污染、品质优的绿色食品将有广阔的市场。农科大学毕业生创业,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对创业行为的政策扶持,打通了农科毕业生创业渠道,敢于在农业领域创业的农科毕业生,将有一大批会成长为农业企业家。

然而,自主创业是对个人要求很高的一种就业方式,也是一种风险较大的就业行为,对毕业生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目前来看,毕业生普遍缺乏基本创业知识和基本创业技能,大部分毕业生对创业所需的程序和创业条件不太清楚,这也充分说明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进行传授和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 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科毕业生就业有70%去了企业,其中去农业企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是做市场开拓和技术服务的推广员,不仅工作辛苦、待遇较低,而且流动性大。少数无良企业甚至年年都招大量毕业生,在实习期满后进行解聘,把应届毕业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优秀的民营企业管理规范,注重企业人才梯队培养,但农科毕业生能在这些企业中应聘成功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农科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弱 农科类生源基本来自农村,社会交往和口头表达能力基础较差,在学校属社会交往能力的弱势群体,能够获得校级各类活动竞赛锻练的机会偏少。

(2)实践能力较弱 事实表明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普遍存在矛盾,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尽管学校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院校的需求来看,一方面还未能形成市场化的育人理念,滞后于市场需求,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明显;另一方面,人文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实践脱节,跟不上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和现实需要的步伐。以上两方面的问题造成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欠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这些短板都制约农科毕业生成功竞聘大型农业企业。

(3)就业途径较为单一 学校毕业生招聘会依旧是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全国各大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以及网络招聘等求职渠道作用不突出。全国各大人才市场的招聘会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等特点,应该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受自卑心理和高昂的外出竞聘差旅费用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参加外出招聘的不多,去大型企业就业的主渠道不畅通。

3.3 择业思想较为保守

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选择仍是以有保障为主,在择业过程中过于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薪酬福利,所以在工作部门选择上偏向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另外,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区域及实际流向区域流向主要集中在内地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期望及实际去中西部及农村地去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

4 农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策探讨

农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个系统工程,应从学生进校就开始抓起,不可能在毕业前一蹴而就。具体来说,应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4.1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引导,巩固专业思想

学校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结合当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生中开展行之有效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农业在我国产业中不可动摇的支柱地位,明白学农一样会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引导学生学农爱农、立志服务 “三农”;引导学生认清随着近年来国家对 “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业领域将获得持续快速的发展,其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地位将更加凸显,农科毕业生将有更多机遇;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农业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4.2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能力

学校应做系统调查,了解农业对农业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普遍需求,贴近生产实际,适应市场需求合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另外,可以实行分类培养,通过增加选修课比重、志愿选择去科研单位或企业实习、参与送科技下乡等方式,增加志愿去企业就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增进学生对农村、农业工作的实际了解,提高实践能力,为学生去企业就业铺平道路。另外,学校可以与大型农业企业签订合作教育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

4.3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引导,树立创业精神

学校应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国家对 “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良好机遇;农科高校具有的科技创新优势,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坚强后盾;在农业领域创业的低门槛,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先决条件,从而树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学校应成立专门研究队伍,总体部署创业教育措施;积极利用各种手段,解决创业教育师资;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积极搭建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如指导成立学生创业社团,建立创业教育基地,举行 “校园创业计划”比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总之,学校要出台鼓励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4.4 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立志基层就业

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去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第一,新农村建设催生农科毕业生就业新优势。随着国家加大 “三农”问题解决的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求贤若渴,学农大学生去基层大有用武之地。近年来,随着 “支农”、“村官”等政策的实施,打通了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路径。第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科毕业生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人才智力的支撑。随着国家对农业企业科技投入的加大,农业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意识明显增强,对农科大学毕业生需求大大增强。要引导学生把握机遇,去广大农村去建功立业。

4.5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竞争能力

学校应结合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独自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学校在课程安排上要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预留时间,要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提供经费支持和活动指导。另外,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自身素质的巨大意义,积极认真地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最后,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当引导毕业生更多的关心一些企业的内在素质、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等要素,一方面判断是否适合于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另一方面,提高自己面试的竞争力。

[1]汪士华.面向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林大学生 [J].高等农业教育,2010,(3):37-40.

猜你喜欢
农科长江毕业生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伤心的毕业生
长江之头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