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汉学家王际真与“三言”的翻译

2011-03-31 12:16李新庭庄群英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和学院福州350007
关键词:三言译文小说

李新庭,庄群英(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协和学院,福州 350007)

华裔汉学家王际真与“三言”的翻译

李新庭a,庄群英b
(福建师范大学 a.外国语学院;b.协和学院,福州 350007)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也有重要价值。华裔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为中学西传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探讨华裔汉学家王际真对“三言”的翻译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三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冯梦龙;王际真;“三言”;翻译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1]从1621年至1627年,冯梦龙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三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73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宏绪第一个将“三言”翻译成法语,并被收录在《中华帝国全志》中,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此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对“三言”进行大量的翻译与研究。

20世纪之前,“三言”在西方的传播全部由外国人完成,明清传教士、驻华外交官、职业汉学家通过“三言”所传递的中国形象在欧洲不同的人眼里产生了不同的色彩。然而,作为输出这种形象的中国却始终作为一个失语者,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四方八国评头论足。直到20世纪20年代,一些海外华裔学者或中国学者终于成为中学西传的重要媒介,开始投身于传播“三言”以及中国文化的工作中。华裔或中国学者尽管起步晚,但是由于学识渊博,拥有扎实的文学基础、高深的语言修养以及兼通诗与文的翻译技巧,对原著的误读或误译相对较少,因而后来居上,很快赶上西方同行。他们所选择的“三言”作品不但篇幅长,容纳的内容广,而且有对联、有诗词,翻译起来难度相当大。王际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对“三言”的传播深化了国外人士对中国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文化心理的认知,使他们充分领略到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本文将对华裔汉学家王际真与“三言”在国外的传播进行研究。

一、王际真其人

王际真(Wang Chi-chen, 1877—1952),著名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与沈从文、徐志摩等学者关系密切。沈从文在《自传编零》中就详细描述了与王际真的交往情况。王际真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星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后任纽约艺术博物馆东方部职员,1919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系汉学教授。经过长时间的中学和西学浸润,王际真满腹经纶、学贯中西,以向西方介绍汉学为主要目标。由于具备精深的学术功底,在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的过程中,成就突出。他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1929年将《红楼梦》用英文节译为39章和一个楔子,后来部分故事作提要式叙述,译名为“DreamoftheRedChamber”。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为之作序,称其为信、达、雅的佳作,并得到赛珍珠的高度评价。王际真翻译的底本是胡适送给他的《脂砚斋批本石头记》的显微胶卷的影印本。[2]1958年王际真在1929年的节译本基础上加以补译,出版了另一本比较完备的作品。王际真因此成为将《红楼梦》翻译为外文的第一个华人。

传播学的理论认为:“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3]5因此,传播首先是一种信息的共享活动,具有信息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其次,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第三,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播方和接收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必须以符号为中介,传播者将所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其他的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使信息的接收者得以理解其意义。[3]8-9翻译是传播的手段,是语言的转换,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导入,因而翻译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信息互动的复杂的思维转换活动。如果说传教士与外交官翻译或研究“三言”多出于宗教、政治、商业或外交的目的,那么王际真对“三言”的翻译或研究则是完完全全出于对中国文学本身的兴趣。王际真以英语翻译为传播手段,以“三言”译文为教材或媒介,致力于向海外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传播中国文化。王际真希望这些中国小说能够成为“西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最生动有效的方式”[4]。他自觉使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希望西方读者能够通过文学来了解和考察中国的国情与传统文化。

二、王际真与“三言”翻译

1944年王际真翻译出版了《中国传统故事集》(TraditionalChineseTales),共翻译了20篇文言文和白话小说,其中《崔待诏生死冤家》(TheJadeKuanyin)选自《警世通言》,另外有4篇选译自《醒世恒言》,分别是《十五贯戏言成巧祸》(TheJudicialMurderofTsuiNing)、《灌园叟晚逢仙女》(TheFlowerLoverandtheFairies)、《卖油郎独占花魁》(TheOilPeddlerandtheQueenofFlower)以及《三孝廉让产立高名》(TheThreeBrothers)。此书1944年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68年由纽约格林伍德出版社再版,1975年又由康涅狄格州西港格林伍德出版社再版。《灌园叟晚逢仙女》之译文1946年另由纽约阿奇韦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之译文另收入《亚洲文学宝藏》(ATreasuryofAsianLiterature)一书,1956年由纽约新美利坚图书馆出版。另外,王际真翻译的《崔待诏生死冤家》被收入西里尔·白之(Ciril Birch)编辑的《中国文学选》(AnthologyofChineseLiterature)一书中,1972年由纽约格罗夫出版社出版。在《中国传统故事集》的前言里,王际真介绍了中国小说的两种传统形式:文言文小说与白话小说。他从文体学的角度阐述了两种小说的差异。他认为白话小说起源于话本小说,是说书艺术的产物,与高高在上的文人小说即文言文小说不同。中国小说的作者很少有意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相反,却非常关注情节的设计与道德的说教。

“三言”是典型的话本小说,通常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为“入话”部分,第二个故事为正文,是作者真正要讲述的故事。在艺术结构上“入话”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还要引出故事的主线,说明故事的主题。王际真的译文非常忠实地翻译了“入话”部分,这与明清传教士、外交官以及职业汉学家普遍省略“入话”部分的做法明显不同。尽管在结构上与西方小说不同,却真实反映了中国话本小说的原貌。同时,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政治特色,这便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文体风格和文化词语。如何准确地翻译成外语是所有翻译家共同的难题。

(1)王际真翻译的第一篇是《崔待诏生死冤家》。总体而言,译文通顺流畅,但是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译文省略了开头11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这11首词的作者分别为孙道徇、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邵尧夫、苏小小等宋代著名文人,把它们译成英文难度确实很大。在翻译诗词歌赋或俗语警句时,王际真的标准似乎是选择难度小的,舍弃难度大的;选择紧扣主题并推动情节发展的,舍弃次要的或评论性的。另外,“三言”包罗了许多与中国封建王朝相关的制度、礼仪、风俗、官爵、人名用语,这是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政治特色,这便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制度习俗文化词语。在翻译的过程中,王际真的译文有一些不恰当之处。例子一,崔待诏精心碾成的玉观音被郡王送给皇帝时,“龙颜大喜”,王际真将此译成“The Dragon Countenance was greatly pleased”[5]117。包括王际真在内的华裔汉学家,他们的传播对象是西方读者,将“龙颜”直译为“Dragon Countenance”(“龙的面容”),由于文化的差异无疑会令西方读者莫名其妙。因此,译成“The Emperor was greatly pleased”为佳。例子二,在描写崔待诏与秀秀酒后私订终身时,有这样一句诗“三杯竹叶穿心过”,王际真翻译为“after three cups of Bamboo Leaves pass through the lips”[5]119。“竹叶青”可以是一种毒蛇,可以是山西汾酒,也可以是绍兴黄酒,翻译为“bamboo-leaf-green liqueur”或“bamboo-leaf-green Wine”都比“Bamboo Leaves”(竹子的叶子)强许多。例子三,“一命正归黄泉下”,王际真译为“She herself was well on the way to the Yellow Springs.”[5]126将“黄泉”译为“the Yellow Springs”(黄色的泉水)非常不妥,西方人很难理解,应改为“the nether world”或“the world of the dead”。王际真在本篇译文中的较大错误有两处。《警世通言》的原文写道“这块玉上尖下圆,好做一个摩侯罗儿。郡王道:‘摩侯罗儿只是七月七日乞巧使得,寻常间又无用处。’”[6]王际真错误地将“摩侯罗儿”翻译成“pu-tao-weng”和“old men who would not fall”(不倒翁)[5]117。其实“摩侯罗儿”是印度梵语的英译,是佛教传说中的天龙八部之一,宋明时期演变为泥塑的孩童像,每年七月七日在市场销售,是妇女们相互馈赠以求得子的礼品。因此,正确的译文应该是“Muhurta Doll”,并且用注释将之解释为“The Muhurta Doll, usually made of clay, was often offered as a gift on 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for women to pray for children. The term muhurta is derived from Mahoraga, a Buddhist deity with a human body and a snake's head”。另外,王际真将“七月七日乞巧节”翻译成“All Souls Festival”(鬼节)[5]117,这是很不应该的。“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是妇女的节日,以乞富、乞巧和乞子为主要活动。正确的翻译应该是“Double Seventh Festival”,并且用注释将之解释为“Double Seventh Festival is women's festival formerly observed on the 7th evening of the 7th lunar month to pray for wealth, cleverness or son”。

(2)王际真的第二篇译文是《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译文质量较高,尽可能做到了忠实与通顺,语言也非常简练。文中的诗歌与俗语一一翻译,未曾省略。比如:王际真将“世路窄狭,人心叵测”译为“The road of life is a tortuous one and the heart of man is hard to fathom.”[5]127又将“熙熙攘攘,都为利来;蚩蚩蠢蠢,皆纳祸去。”译为“Everyone bustles about for the sake of gain but in their ignorance they often reap nothing but calamities.”[5]127又将“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译为“He who does nothing will eat a mountain clean and the earth bare.”[5]131然而,该译文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比如:文中多次用“泰山”指代“岳父”,王际真将此直译为“Great Mountain”[5]131-132,很明显,这是误译。原因有二:其一“Great Mountain”乃“大山”的意思并非“泰山”(Mountain Tai);其二,国外读者很难理解“泰山”与“岳父”之间的文化含义。因此,只要将“泰山”译为“father-in-law”,或者“Mountain Tai”并加以注释(In China, in order to show the great respect, man usually calls his father-in-law Mountain Tai)说明“泰山”与“岳父”之间的文化含义即可。

(3)第三篇译文为《灌园叟晚逢仙女》。文章中许多难度很大,与主题以及情节发展联系不紧密的诗词被省略不译。故事开篇是一首诗“连霄风雨闭柴门,落尽深红只柳存。欲扫苞苔且停帚,阶前点点是花痕。”该诗可以衬托灌园叟对花的喜爱与爱惜,与主题密切相关,且难度较小,王际真的译文为“All night long the wind and rain beat upon the faggot gate, Scattering the red petals and leaving only the willow leaves. I hesitated as I set out to sweep the steps with my broom, For all around me I found sad traces of broken blossoms.”[5]143译文简洁流畅,实为佳作。仙女与爱花之人相见时唱了两首诗,感慨春天短暂,年华易老。其中一首是这样的:“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怨春风道薄情。”这首诗翻译难度大,而且感慨性的评论对推动情节的发展作用不大。王际真将此诗省略不译,处理得比较妥当。整篇译文的不足之处还是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上,比如,原文中有这样一句“张委损花害人,花神奏闻上帝,已夺其算。”王氏译为“As to Chang Wei, the deity in charge of flowers, has lodged a complaint against him before Shang Ti and it has been decreed that his natural span of life is to be cut short.”[5]1162显然,将“上帝”英译为“Shang Ti”是不恰当的。这里的“上帝”指的是“玉帝”,是道教中最大的神癨。最佳的翻译应该是“Supreme Deity of Taoism”。

(4)第四篇译文为《卖油郎独占花魁》。王际真省略不译的除一些诗词外,还有金二员外诱奸花魁的露骨性爱描写。其实西方的小说中也经常描写性爱,文字的露骨程度不亚于任何中国小说。王际真出于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愿污染西方读者心灵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不一定正确。译文美中不足之处还在于对许多中国特色的词汇处理上。原著中有许多嫖妓的术语,比如“梳弄”*梳弄:妓女第一次接客。“破瓜”“破了身子”“试花”“开花”“摘花”“覆帐”*试花:妓女13岁时第一次接客。开花:妓女14岁时第一次接客。摘花:妓女15岁时第一次接客。覆帐:妓女第二次接客。。王际真用直译的方法,将“梳弄”译为“to comb her hair”[5]172,将“试花”译为“testing the flower”[5]173,将“摘花”译为“plucking the flower”,将“开花”译为“emblossoming the flower”[5]173,也未曾加以任何注释。而将“破瓜”“破了身子”以及“覆帐”通通省略不译。译文完全失去原有的文化含义,读者完全云山雾罩,不明所以。妥善的译法应该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以注释,或者将“梳弄”“破瓜”等译成“to receive a patron/ guest for the first time”或“to make love/ have sex/ have sexual intercourse with sb. for the first time”,将“试花”译为“to receive the patron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the prostitute is 13 years old”,将“开花”译为“to receive the patron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the prostitute is 14 years old”,将“摘花”译为“to receive the patron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the prostitute is 15 years old”即可。译文的另一不妥之处是王际真在翻译“宋高宗泥马渡江”的传说或者典故时,只是简单地将此译为“the escape of the Prince K'ang on a horse of clay”[5]169。译文未加注释,容易让西方读者误解,泥塑的马如何能渡人过江?因此,必须用注释“According to legend, Zhao Gou, Prince Kang, later to be Emperor Gaozong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crossed the Yangzi River on a horse he found in a temple to flee from Jurchen soldiers, but once he was out of danger, he saw that the horse was made of clay.”来加以解释。

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有许多人名和地名是冯梦龙用谐音精心命名的,以此来隐喻人物的性格、命运、遭遇或故事的发展。王氏翻译人名时,基本上采取译音法翻译,如:瑶琴(Yaoqin)、秦重(Qin Zhong)、卜乔(Bu Qiao)和莘善(Xin Shan)。这种翻译方法不够妥当,势必会削弱作者要传达的意图。因此要想弥补音译造成的名字意义的损失,必须对部分人名含义以注释的形式加以解释。比如Yaoqin means “Zither Inlaid with Jade”;Qin Zhong is a homophone for “gratitude”;Bu Qiao for “unfortunately”;Xin Shan for “kind-heartedness”。加注后译语读者就能领会到作者取名的含义:瑶琴是个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才女;秦重(情重)是个情深义重、值得信赖的人;瑶琴碰到卜乔(不巧)就是厄运的开始;莘善(心善)定是善有善报,最终能与失散的女儿团聚。

(5)王际真的第五篇译文是《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该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入话”部分由3个故事组成,加上正文故事一共4个故事,全部歌颂“兄友弟恭”的儒家主题。尽管译文省略许多文言文句子与市井俗语,比如“承贤昆玉厚爱,借花献佛”“臣以菲才,遭逢圣代,致位通显……倘念犬马之力,尚可鞭笞,奔驰有日”等,但是,在故事情节的忠实度以及译文的通顺与流畅等方面还是毋庸置疑的。在5篇“三言”译文中,该篇译文质量最高。王氏一改以往在翻译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上的不足,大量使用注释加以说明。译文简洁流畅,将忠实与通顺统一到相当完美的境界。

三、结 语

伦理、道德、理想、信念历来都是中国文学的灵魂,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三言”包含的正是这种灵魂。正如前文所述,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导入,因而翻译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信息互动的复杂的思维转换活动。文化差异的绝对性使文化翻译呈现出不可能的特点,并使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成为不可回避的语言现象,因而尽善尽美的文化翻译是很少有的。王际真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系汉学教授,他的译文出版后成为西方读者了解或学习中国文学的教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他的翻译如同任何译本一样有不足之处,但与其巨大成功相比,则是自硅之玷,未足诟病!他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人,在尽可能地研究中西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同时,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以翻译为手段,积极从事“三言”的传播,深化了国外人士对中国文学张扬人性、抒发纯真情感、肯定人生价值的认知,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13.

[2]胡 适.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79.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宋丽娟,孙 逊.“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以英语世界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09(6):186.

[5]WANG Chi-chen. Traditional Chinese tale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3.

[6]冯梦龙.警世通言[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76.

OverseasChineseSinologistWangChi-chenandtranslationof“SanYan”

LI Xin-tinga, ZHUANG Qun-yingb

(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b. Concord College, Fujian Normal Univ., Fuzhou 350007, China)

Feng Meng-long is the first editor, researcher and theorist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in China, whose masterpieces known as “SanYan”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history of both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Overseas Chinese Sinologists, important messengers in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learning to the West. The paper tried to do research into overseas Chinese Sinologist Wang Chi-chen's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SanYan” to reveal the unique roles “SanYan” played in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Feng Meng-long; Wang Chi-chen; “SanYan”; translation

H315.9

A*

1671-7041(2011)01-0112-04

2010-08-20

李新庭(1970-),男,福建永泰人,博士研究生,讲师;E-mailtim0919@163.com

猜你喜欢
三言译文小说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I Like Thinking
由《苏知县罗衫再合》情节重构看冯梦龙教化意识
人生自是有情痴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