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式塔组织律的景观空间设计浅析

2011-03-31 10:13:56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36期
关键词:解性空间设计景观

隋 艳(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1 格式塔组织律对于景观空间设计的指导意义

1.1 格式塔组织律的概念

人们从2个方面来认知客观事物,即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外在表象即空间的形态,它为认知者提供信息刺激,内在本质是空间的组织结构,它为认知者提供记忆的便利性[1]。格式塔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把具有某种特定关系的东西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一堆元素的组成,这种整体论的心理使得人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加上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的方法心理学家们称之为格式塔的 “组织律”。组织律正是从这2方面进行分析并归结为3大定律,即简化原则、图底关系、视错觉。图底关系是人们通过理解加以认知空间的理论依据,人们在解析一个空间时会把认为重要的部分看作图,是需要仔细观察的,而其余被认为不重要的部分视为底,是可以忽略的;简化原则是图底关系的具体实施,较为复杂的空间中符合简化原则的空间会被加以重视成为图,反之为底;视错觉则是从人类视觉生理特点角度对上述2大定律进行的补充。

1.2 组织律与景观空间设计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一般认为整体和谐的形状是美的。所谓的整体和谐就是要符合简单、规则、对称的要求,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大脑更容易识别这些形状,从而产生轻松愉快的心理反应;反之复杂的形状既不稳定又不完整,使人觉得紧张和不舒服,人们会主动简化这些形状,使之更符合规则、对称的要求,这个过程被称之为 “完形”。这样的过程会极大地提升大脑的兴奋程度,导致一种高潮起伏的知觉作用过程,从而获得视觉美的享受,这就是人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追求的心理根源。复杂的图形分为2种,一种能够引发人们进行完形会让人感觉变化丰富而又统一,另一种混乱而不能进行完形让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也就是说在景观空间设计中越能激发人们进行完形的欲望就越能带给人美的享受。“错觉现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分为形和色2大类。如果要追溯是错觉的成因,主要有2个:生理和心理。生理上,它与眼的构造、瞳孔随着光线发生变化、网目电流、眼睛肌肉及球体在观察不同的物体而发生的变化因素有关”[2]。不同的颜色空间会让人感觉到色温的不同,因此也有冷暖色调之分,明快色调的景观空间让人心情愉悦,冷色调的空间让人产生肃穆的感觉。

景观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从视觉上提供美的享受同时要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刘滨谊在《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一书中指出人们喜欢在风景中感知 “易解性”和 “奥秘性”。所谓的易解性是指风景场面所具有的使人们容易建构、识别、理解及领会的视觉特性,它有助于人类环境领会动机的实现,其潜在的根据来自物种环境生存的理论[3]。这就是人类机能从进化论角度对于景观空间进行主观简化记忆的初衷,符合组织律的完形规则。诚然,过于容易识别的景观空间会让人们感觉到乏味,然而,过于复杂的景观空间会让人由于陌生而觉得紧张甚至有的时候会迷路。那么,如何在 “易解性”和 “奥秘性”之间取得平衡?是景观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格式塔组织律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2.1 景观空间的特点

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东西,它是不可见的却又被人类所感知的,老子曾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人们建造房子,虽然构筑的是4面墙、屋顶和地板,但真正使用的是房子里的空间,而房子空间所具有的遮风避雨以及透光性是由围合它的6个面的材质所提供的。景观空间也是同样的属性,尽管景观空间也是不定形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围合它的硬质铺地、植被、构筑物来赋予它不同的特质。景观空间的设计来源于人类对外部环境的感悟,必然带有人类的审美情感在其中,因此具有其独特的属性。

2.1.1 观赏性

与自然界的杂乱无序不同,景观空间中始终蕴含着一定的秩序感,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规则式园林就是一种极端的例子,无论是树篱还是景观道路都被设计成绝对对称的图形,这种景观具有完全的易解性但是缺乏奥秘性。中国的传统园林却正好相反,尽量模仿自然的山水追求天人合一,但是中国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以及园林建筑周边的硬质铺地却也是符合格式塔的对称,比如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圆洞门、拱桥都是取了整圆的部分,可见,中国园林的设计师通过自然树木的部分来体现景观空间的奥秘性,通过人工建筑、景墙来体现景观的可解性,这是中国古人对于景观空间的审美。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有一种在混论的环境中寻找秩序的本能,这也是人类在众多物种人独占鳌头的原因。格式塔心理学的鼻祖阿恩海姆在书中也反复强调——最简单的秩序就是平衡,人类眼中的美也就是秩序感和混乱感的平衡,在景观空间中就是奥秘性和可解性的平衡。

2.1.2 开放性

与建筑空间不同,景观空间是一个相对流动的空间,这是由景观的材质以及室外环境所决定的。首先,景观空间一般是由6个面所围合而成,景观空间却都没有顶面,根据图底关系的原则,顶面所具的限定作用必须由其他5个面——4个立面和底面来完成。其次,景观空间的竖向围合往往是通过绿篱、柱子、树木等元素营造出围合效果,因此景观空间的划定更依赖于人的心理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心理完形的过程,人与景观空间产生了一种互动关系,哲学美学家把这种审美欣赏模式称为 “介入”,这种模糊的空间日本建筑师称之为 “灰空间”,这种模糊性体现的就是景观空间的奥秘性,故可解性必须通过底面来传达。为了加强可解性,硬质铺地往往采用人们一望而知的格式塔图形,以此来迎合人类视觉的组织律需求。

2.1.3 多样性

对景观空间没有过多的功能性的要求也就塑造了它的多变性,景观的元素比起人工材料具有更多的变化,如植物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花开花落、枯荣生长。一个廊架爬满紫藤,在枝叶繁茂的夏天会让人感觉是个封闭的空间,一旦到了冬天,紫藤枯萎这个封闭的空间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自然属性也正是景观空间的魅力所在,不断变化的空间感觉会满足人们的奥秘性,带给人们惊喜,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

2.2 组织律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前文已经提到景观空间需要满足人们 “奥秘性”和 “易解性”2方面的需求,过于平铺直叙和过于杂乱无序的景观空间都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只有运用组织律的原则通过硬质铺地、植被、构筑物等景观元素有目的性的组织,引导人们从心理上、视觉上进行完形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景观空间。

2.2.1 图底关系的确立

景观空间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平面布局。在格式塔组织律里面已经提及对称、统一的图形更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关注度,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的时候,因此在景观空间的设计中,重要节点的硬质铺地一般会采用基本的几何形态构图,如圆形、椭圆形等确立节点的主体地位,而面积相对更大的绿地就成为了底,作为陪衬常为不规则形态。由于人的视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节点面积比较大时为了强化这种图形感,设计师会运用不同的铺地材质来重复这种整体形状达到暗示的作用。

除此以外,在竖向上为了区分图底关系,主体景点比如构筑物或者雕塑可以采用比较鲜艳的颜色,因为格式塔心理学专家的研究发现暖色调的物体比冷色调的物体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关注。在传统的苏州园林当中设计师将景墙涂上白色颜料当做底以此来烘托前景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如苏州博物馆内的中庭,曲折的白墙由如背景画卷,前面的片岩假山在背景墙的衬托下自然会被人当做图画来欣赏。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图底关系不可混乱,如果每个景观节点都赋予强烈的对称图形和鲜艳的颜色,人们在游览的时候会出现迷茫感,反之,每个景点都黯淡无光就不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

2.2.2 简化原则的深化

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心理简化的时候会产生参与感而得到满足,一个引人入胜的景观空间应该能够激发人们的这种完形心理。对称布局的4根柱子 (垂直构成要素)就能让人在视觉上确定出一个连续的立方体空间单元。在景观空间的设计当中,为了加强广场的图底关系,设计师可以沿圆形平面排列一排柱子,以此所围合的空间能暗示出一个圆柱体空间;4片分散的片墙可以围合一个矩形空间。虽然这些空间形态从物理角度来说并没有完全闭合,由于人对于几何空间的熟识度非常高,加上空间构成要素产生的心理引力倾向和动态趋势,引导人们把它们视为整体。哈佛大学最受人欢迎的景观是唐纳喷泉,它由64块形态各异而体量差不多的黑色石头等距按同心圆匀质排布,人们根据石头外观近似的颜色和材质自然地把这些石头形成一个圆柱体形的空间,形成了一种向心力,而当人们仔细观察每块石头的外部时又能发现他们彼此之间的不同,增加了这个空间的趣味性,这就是对简化原则最完美的诠释。

2.2.3 视错觉的运用

视错觉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往往体现在利用人类的视觉特点来弥补空间自身的不足。如当一个景观空间过于狭长的时候,可以通过横向性的材质插入来打断空间纵向进深感;又或者如中国传统园林一般面积过小,为了使观赏者从心理上产生大空间的辽阔感,在水体设计时往往会增加水的曲折度,使得观赏者产生池无头而水有源的感觉。视错觉的合理利用还能改善客观的环境条件,在北欧等比较寒冷的地方,人们建造房屋时往往会选取较为鲜艳的颜色,在景观空间的设计时也可以巧妙地利用视觉的温度感;当设计师创造需要沉思和宁静的景观空间时可以选择黑白灰等较为冷的色调,而当想要创造活泼、轻快而温暖的景观空间时,可以选用明黄、粉红之类饱和度较高的色彩。如55°North露天广场的景观空间,整个广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堵以粉红色暖色调为主的景观墙,鲜明的颜色一扫周边环境的沉闷,人们乐意在暖色调的景观墙周围停留、休憩,分享暖色景观空间带来的愉悦心情。

要设计出一个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的景观空间需要从各方面努力,格式塔组织律分析了人从生理及心理上对于景观的认知过程,而景观空间感知的主体正是人类。通过充分运用格式塔的组织律能够使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得到迅速提升,使设计元素的美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

[1]牛 力,徐磊青,汤 众.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 [J].建筑学报,2007,(5):89-91.

[2]隋 艳.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D].上海:同济大学,2009.

[3]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解性空间设计景观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 07:09:44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 07:08:26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 07:07:32
k-Hessian方程径向解的存在性与多解性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R2上对偶Minkowski问题的可解性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8
方程的可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