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炜(黄山学院建筑系,安徽 黄山245041)
方 梅(黄山学院外语系,安徽 黄山245041)
建筑创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一定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建筑师们追求的目标,也是评判建筑和建筑群体优劣的重要标准。同一环境,如何与建筑和谐共生,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以相似求和谐,有人以对立求和谐,有人以仿古求和谐,有人以变化求和谐[1]。在当下中国的建筑大环境下,如何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往往受到建筑师、业主、规划管理部门价值观的三重作用。黄山风景区医疗急救中心的建筑创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过多方沟通和综合分析设计并实施的,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黄山风景区医疗急救中心位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南大门处的汤口镇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办公楼建筑群体区域内,对其起着最重要影响的大环境条件为徽州地域文化、城乡风貌及区位特点。
徽州地域文化产生于徽州独特的地理背景下,形成了涵盖哲、经、史、医、科、艺诸领域的丰富内涵,主要包括新安理学、徽商、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科技、徽派建筑等等。其中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徽州传统村落,以及粉墙、黛瓦、天井、马头墙为标志的徽州传统民居,是徽州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
为了推动地方传统和旅游业的发展,徽州地方政府大力倡导徽派和新徽派风格的建筑。当地居民中的大部分也对徽派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继续发扬传统风格。而另一部分则在经济发展、眼界开阔和追求现代居住功能的刺激下更加倾向于 “现代”、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同时,本地及外地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的过程中一般会把徽州地域文化作为重要的环境条件,以自己的理解对地域文化作出回应。在以上种种合力的作用下,徽州地区形成了目前以徽派以及新徽派建筑为主,其他各种风格建筑为辅的特色。总的来说,黄山市城镇风貌比较协调,整体感较强,基本延续了传统建筑风貌,而对于新徽派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的创作仍在不断的探讨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作为医疗之用的公共建筑,响应徽派风格的要求是必然的。如何在与整体协调,如何更好地融入环境,是黄山风景区医疗急救中心项目建筑创作中希望解决的问题。
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同时也是世界地质公园,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举世闻名,自古便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整个黄山山脉绵延千余平方公里,现有北、西、南3个入口,其中南大门为游客进入黄山的主要途径。
黄山风景区医疗急救中心位于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南大门的汤口镇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办公楼建筑群体区域内的东南角,是整个场地的尽端。空间关系上是黄山管委会办公建筑群体空间的延续和收尾。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中遵循整体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方向性原则这3条总体原则,来把握医疗急救中心的大方向和设计定位。
(1)环境 黄山风景区急救中心位于黄山风景区南大门的黄山管委会场地内,处于场地的东南角,是整个场地的尽端。中心呈南北狭长形状,南北110m,东西约38m。中心东面背靠山体,与山顶相对高差35m,西面临溪。中心背山面水,山上植被茂盛,溪中清水潺潺,环境非常优美。
(2)道路 中心内西面有一条沿河小路,为进入红楼以及到南面民宅的通道,人流不是很多,对中心的影响不大;南面有一条上山小路,为居民回家的必经路,居民人流主要从南面大桥处过来,对中心影响也不大。山上一条小径,为居民上山所用,人流不多,但是上山的必经路。
(3)建筑 中心现有建筑为管委会红楼,与管委会场地相对高差3m,通过台阶从管委会场地进入红楼场地。红楼北面为管委会指挥中心,建筑3层,高度约12m,整体色彩以黑白灰为主,材质为青灰色面砖、石材、和白色涂料,形式为新徽派。红楼与指挥中心之间为污水处理用房和污水处理池,中心南面建筑为民房。
黄山风景区医疗急救中心业主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该建筑除了有基本的对外医疗急救的功能外,还包含了一些内部办公和供工作人员使用的内部理疗用房。因此,在设计任务书中就对这栋建筑的设计提出一项特别要求,要求这栋建筑的主入口和办公入口需要分开设置,相对独立。
作为黄山管委会办公建筑群的收尾建筑,设计人采取了新建建筑与现状建筑相似协调的理念,以融入现状建成环境中。整体的规划布局除了考虑满足基本的功能使用外,特别关注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1)与山的关系 与山的和谐关系,主要是建筑布局沿山体等高线布局。中心背靠山体,山体比较平缓,从北向南,呈逐渐降低之势,山体不是很高,最高处与中心相对高差35m,山体无大石,植被丰茂。建筑为了与山体取得好的关系,在布局的时候,沿山体等高线灵活布局,并在顶层做了退台处理。
(2)与水的关系 与水的和谐关系,主要是与河道走向的平行关系,以及临河的处理。河道与山基本是平行关系,建筑布局与山体等高线平行布置,与水也有了平行的和谐关系。中心与河道高差约为6m,为了减少建筑对场地以及对河道的压迫感,建筑整体布局时,尽量往山体方向后退,沿河的西面做退台处理,由于用地非常紧张,对山体也进行一定的挖方处理。
(3)与道路的关系 中心与管委会公用一个主入口,人流主要从北面过来。充分考虑当前以及以后人流方向,整体布局时,紧靠山体和北面指挥中心,让出西面和南面的场地,作为场地内道路及小广场,为人流和集散之用。同时,南面今后将建人行景观桥,这样的布局是考虑以后的发展。
(4)与建筑的关系 医疗急救中心位于管委会场地的最南端,是整个大场地的收尾也是节点,建筑设计除了考虑与环境和道路的关系外,同时还考虑了与现有建筑和场地的关系:①整体的延续。建筑是现有建筑群体的延续与收尾。建筑主体在形态上呈长方形,高度不超过现有指挥中心,来延续场地内的现有建筑,主体建筑4层 (以红楼标高算),局部3层 (顶层退台);建筑南面局部拔高作为整体场地的收尾。②色彩的延续。建筑以淡雅的黑白灰色调,与原有建筑群协调。材质主要是青灰色面砖、石材和白色涂料。③形式的延续。建筑形式和风格上,以新徽派建筑作为出发点,强调建筑的现代感,同时融入传统徽派建筑的设计元素。
(1)面积控制 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中的面积指标为1738m2(不含卫生间以及公共面积)。由于急救中心属于医疗建筑,医疗建筑面积中公共空间面积占有很大比例。同时考虑到消防以及造价的需要,3000m2以下无需设置自动灭火系统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室。在合理安排业主提供任务书中功能后,总建筑面积控制为2900m2。
(2)功能 业主提供的任务书中,主要有3个功能:急救医疗:急救和门诊,外部使用;办公:急救中心办公,内部使用;员工宿舍:员工以及驾驶员宿舍,内部使用。
(3)分区 建筑根据3个主要的功能进行大的分区,一、二层为急救医疗,三层为办公,部分医疗,四层为员工宿舍,部分贮藏;平台做供医疗床单等晒台使用。
急救医疗分区,一层为急救、门诊、检查、传染;二层为住院、输液室、手术室;三层为接种、B超、心电。医疗贮藏设置在四层端头。
(4)入口选择 入口选择主要与功能和人流有关。建筑虽然面积不大,但作为医疗建筑,除了功能需要以及防止交叉感染,对入口的设置也有严格的要求,加上建筑含有办公以及员工宿舍的功能,在入口的设置和选择上需要更多的考虑。场地入口。中心用地场地与管委会场地高差3m,现通过台阶进入,为了行车,需要设置坡道进入场地,考虑救护车的因素,坡道设置为6m双车道,10%坡度,坡长30m。办公和员工宿舍入口分开设置。利用高差,办公和员工人流直接从背面次入口进入建筑,不穿越医疗区。门诊、急诊入口分开设置。考虑环境、道路、功能等因素,主入口设置在面向河的方向。门诊和急诊入口并列分别设置,利于门诊和急诊的使用,也避免了人流干扰。一般门诊、传染门诊入口分开设置。一层设置单独的传染入口,避免交叉感染。设置污物通道,污物通道不与门诊、急诊、办公等人流干扰,可直接运走。
空间组织上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办公楼建筑群主次分明,单体建筑采用相似的体量构成方式,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并与地形相结合。医疗急救中心位于建筑群体末端,通过与山水和建筑环境的协调,融合到建筑群体中去。
在建筑形式上,突出徽州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 “新徽派”为设计理念,在表象层面通过合理的组合运用白墙黑瓦、马头墙、院落天井、门窗套、挂落、花格窗,将这些元素用于新建筑中[2]。
黄山有形有神,在黄山风景区的建筑创作亦需要形神兼备。医疗急救中心建筑创作,从环境入手,以新徽派建筑理念为指引,恰到好处地融入到黄山管委会办公楼建筑群体建筑中和周边环境中,取得了良好的景观和环境效果,并为新徽派建筑的公共建筑创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3]。
[1]单德启,陈 翯.把握环境 因势利导——记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综合办公楼创作 [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6,(6):55-59.
[2]梁 琍.新徽派建筑初探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17(2):86-89.
[3]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 [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26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