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海, 李晓明
(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后勤服务总公司,江苏 常州 213001;2.常州大学 后勤管理处,江苏 常州 213164)
文化,是共同生活于某区域人们的特定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儒家经典《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与之相应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大条目,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和中华文化的精髓。大学文化,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的集合体,它形成一个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并深刻地反映着大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研究表明,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理念,即人们对大学运作与发展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或精神体系。
管理文化主要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是从企业文化衍生出来的一种子文化。管理根植于文化之中,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所以,管理文化是管理者在一定理念支持下所遵循的价值标准,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形成的行为习惯,包括价值标准、管理哲学、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作为管理活动的潜规则和管理者行为的内驱力,[1]16它所担负的理念是在管理活动中进行文化传递,体现的是管理主体的意志和力量。[2]65大学管理文化则是大学管理活动中将全体师生结合在一起的价值准则、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它是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发展的意识形态的总和。[3]22大学管理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影响和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它是大学和谐的基础。所以,构建大学管理文化的根本目标则是凝聚人心,以及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师生的创造力。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而研究人类问题则着重是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相互融通,而且人总是需要在一种有助于自我评价、自我信任和自我激励的环境中工作,[4]37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的生存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关乎“生态平衡”的动态发展问题。高等教育系统同样也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教育环境为依托、教育资源流动为命脉的复合生态系统,[5]1教育生态学研究认为,大学要借助生态学理论来思考教育与管理工作。学校作为一个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场所,学校发展的根本应是生态的文化,而生态的文化表现出来的是开放的精神和活力,开放的体系是融合的吸收与整合,[1]18因此,大学管理活动要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促进大学文化的形成、积淀。那么,根据生态学理论与观点,就应从文化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出发,考虑大学管理文化的生态构建。
大学管理文化作为大学教育管理活动中生成的高层次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先进性和发展性特点。生态的管理文化其本质应是人本文化。大学管理要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将培育充满人性化的管理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大学各项管理的主导环节,因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充分挖掘人的内驱力。“以人为本”意味着大学的管理制度、管理过程及服务方式是以提升师生的智慧、修养和境界为指向,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管理过程充满人性化,就是管理制度要激发人的需要及追求,管理方式要尊重人的需求及差异,服务态度要洋溢出人性的善良与正义。总之,大学要通过人本化的管理来展现自身卓而不凡的管理风貌和精神气质,并以此传递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大学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师生的智慧、品位与修养,以及大学立身的理念与价值。
大学要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与管理方式,来集中师生的智慧力量,为学校持续发展增强内在动力,推动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现代大学研究表明,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有“自觉”,包括使命的自觉、组织的自觉、质量的自觉和文化的自觉。而要实现这些自觉,就必须构建生态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必须提高大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只有那些具有战略性思维、懂得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拥有独特的高等教育理念、富有理想并执着的大学管理者,才可能保持大学的自觉。[6]5因为,文化是在“知识”的前提下升华而成的一种智慧、素养和精神气度。大学组织结构、制度的创新蕴含着管理文化的创新,同时指向管理质量和运行效率的提高。
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本质是内部各管理层和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权力分配以及权力间的关系,也称权力结构。在大学内部,一般把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拥有的权力称为学术权力,把行政人员和行政机构拥有的权力称为行政权力。勿庸讳言,我国以科层制为特征的行政权力的过大,常常导致大学内部人员的冲突:教授(教师)通常从自身专业和个性出发,希望在自己业务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自主权,希望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认知,而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却要求他们行为选择须符合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高校学术权力研究认为,教授(教师)的个人理性只有在充分重视学术权力、尊重个性的良好氛围中才能获得最大的发挥和发展。所以,构建生态的大学管理文化,保证学术权力正常运行,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协调,才能尊重个人理性,从而保证大学的管理质量和运行效率。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文化育人。大学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根本任务是用人类所积累的优秀文化资源来塑造一代新人,既传授知识也养成文化。从文化学角度看,大学文化育人主要通过有意识的文化教育与无意识的文化熏陶而实现。大学生身在校园,每天都与身边的景、物、人、事发生着“对话”,其精神生活正是在这种“对话”中得以塑造、陶冶和提升。所以,大学管理文化就是一种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管理工作体现的理念和透射出的精神,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是全方位且相对持续的,同时也是润物细无声的。大学管理文化的核心追求正是培育大学生的生态人文精神,培养生态化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教育生态学研究认为,大学教育既要适应和促进“本体自然”的发展,又要适应和促进“体外自然”的发展,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7]51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管理文化应强调大学生生态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指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中所持有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生态精神是一种责任感,一种正确的竞争观,一种和谐宽容的精神,同时是讲究效益和奉献的精神。生态人文精神的科学内涵则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条件,而这恰恰就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所指和管理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1.科学管理理念。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组织的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达成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科学管理即遵循客观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实现高效的管理,它是现代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现代大学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管理要素即办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变革,拓宽资源来源,提升资源品质、优化资源组合,并建立一套高效能的管理系统。因此,大学管理者应掌握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按照教育规律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并行的管理体制,进行科学规范、高质高效地管理。
2.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大学生态管理的主要标志之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化行政管理服务于学术管理,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管理行为充分体现人文性与人性化,管理过程充分尊重师生的创新精神和个体的需求差异。学校管理者要尽量为师生提供理想的工作学习条件。创设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只有人本精神的全方位体现,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能真正做到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能。
3.公平公正理念。公平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基本特征,也是保持组织创造活力的基本条件。大学得以存续的理由在于为社会完成了3大使命:促公平、促效率、促自由,[8]36所以大学的管理应是公平公正的管理。公平意即平等、合理,要在起点、机会、结果的层面上做到公平,使成员得到公平的待遇和平等的发展可能,它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关键。公正主要是针对政策制度而言的,政策制度要能体现和代表广大师生的意志和利益,并有公正合理的是非评判标准和机制。[9]145大学要在管理与利益协调中讲公平公正、讲信誉信用,促进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4.绩效管理理念。绩效是员工在工作岗位上所做的与组织战略相关的,具有可评价要素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它体现了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和价值。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能通过反映工作成果实际来寻找绩效差距并寻求绩效改进,具有引导、改进、激励的作用。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能促进管理者重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1.权力分配。大学最基本的性质是教育性和学术性,学术自由、教授(教师)治校越来越成为现代大学管理机制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确指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永恒原则。[10]161因此,大学内部管理应强化学术管理和知识管理模式,尤其要遵循知识管理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之间的关系,即规范行政管理,强化学术管理。职能部门应以尊重学术权力为前提,围绕知识管理的客观需求,改革管理体制与制度、组织结构与职能。一要扩大学术民主管理权力,使教授(教师)拥有治学权和决策权。二要适当分离决策权和执行权,健全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三要适当分散权力,体现大学管理民主化的特征。
2.专业化管理。现代大学组织的复杂程度、功能扩张、参与社会领域之深入,使大学管理专业化显得十分迫切。大学要做到专业化管理,首先管理者要确立“管理是一门科学,向管理要效益”的管理理念。管理队伍的理念和素养往往决定着大学内部管理的风格和实效。其次,组织结构改革必须遵循学习型组织设计原则,让管理者和组织成员在充满支持和政策激励的组织氛围中,不断获得与岗位相适应的专门化训练。第三,正确处理管理队伍的高学历与专业化的关系。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不能混同于某个专业的专家化,而是要求其具有高等教育管理的综合知识体系、先进的大学管理理念、创新的思维与管理方法。
1.完善管理制度。大学作为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社会团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程度上由组织制度维系,正是这种有形的组织方式影响着成员的社会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大学管理制度体现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集聚着校领导和管理者的道德智慧与道德理想,其导向性比个人的行政意志更具有普遍性,是个体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办学思想得以实施、教育思想转为教育实践的抓手,而衡量制度好坏的标准在于,是否利于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组织力量的整合,是否对人的行为给予激励,给予什么样的激励以及给予多大程度的激励。[11]168因此,大学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应在于鼓励创新、倡导竞争,为师生提供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从事科学活动的人性化环境,并激励其不断创造新的成果,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规范”与“限制”。
2.追求有效实施。在大学特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内部制度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而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实施和执行。大学管理制度从内容上主要分为行政性管理制度和学术性管理制度两大类。行政性管理制度着重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形成一整套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及监督执行办法,包括制度的酝酿、调研和论证到制度的起草、颁发、执行直至废止。学术性管理制度是大学学术自由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应建立起有利于学术创新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更多地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条件。并在制度的运行中创建崇尚科学、热爱学术、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大学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既是一项关系到大学未来的发展与命运的战略举措,又是一项日常不可或缺的经常性工作,其建设水平直接体现了大学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也直接影响大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因此,要及时对管理制度作相应的修订完善,保持制度的时效性、人文性和生态性。
参考文献:
[1]王继华.教育新文化执行力[J].教学与管理,2007(8):16-24.
[2]李晓明,汪国余,鲁武霞,等.基于多校区的学校管理文化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5-68.
[3]吉兆麟.学校管理文化的消极失范及其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1):22-24.
[4]李晓明,鲁武霞,展 云,等.生态视阈下的大学城管理文化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7-39.
[5]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4.
[6]宣 勇.论大学的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09(5):1-5.
[7]洪世梅.教育生态学与大学教育生态化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50-52.
[8]雷鸣强,刘 芳.大学之道、大学之痛与大学生之治[J].现代大学教育,2008(1):35-38.
[9]闫月勤.论和谐文化视域中的高校管理[J].宁夏社会科学,2009(4):143-145.
[10]郭 峰.社会文化批判:大学文化不应缺失的品格[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58-162.
[11]董文强,胡 丹.基于主体与制度互动关系的高校制度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2008(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