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中等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
——以江苏常州为例

2011-03-31 08:02:39张艺影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能源

姜 鸿,张艺影

(常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促使人类开发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城市是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地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估计,2006年全球城市能耗达79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总能耗的2/3,这一比例到2030年将上升至3/4。因此,未来与能源有关的碳排放量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城市。[1]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谁能抢先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地方中等城市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努力建设为低碳城市,做到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排放低碳化。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做了大量的研究。在低碳城市的内涵方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夏堡(2008)提出,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2];关于低碳城市的特征,庄贵阳(2009)认为低碳城市应包括具有较高的碳生产力、较低的碳消费水平、较清洁的能源构、可再生能源和其他零碳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的一定水平,以及制定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等;在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方面,Gotelind Alber 和 Kristine Kern(2008)提出政府应作为促进者,通过促进社会其它部门,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社会机构、企业、市民等方面,来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在低碳城市规划方面,Glaeser 和Kahn(2008)对碳排放量与城市规模、土地开发密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潘海啸等(2008) 研究了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从城市规划和交通的角度,分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3个层面,结合城市空间规划中的问题,通过提出改进规划建议的方式来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3]本文在分析低碳城市的主要特点和国内外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基础上,根据地方中等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选择。

一、低碳城市的主要特点

(一)产业低碳化

通常来说,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接近50%,第三产业比重仅40%,而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比重一般小于30%,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0%以上。单位第二产业增加值能耗是第三产业的3-4倍。因此,低碳城市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使建筑、冶金、化工等传统高耗能工业向新型低碳工业转变。

(二)能源低碳化

低碳城市应该使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减少对煤、石油的依赖。可再生能源属于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系统的希望。世界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是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代表人类未来能源的一个领域。我国将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10%,到2020年达到16%左右。

(三)技术低碳化

低碳城市的产业、建筑、交通、通讯等都离不开低碳技术,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发展低碳技术既可以建设低碳城市,又可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生活方式低碳化

建设低碳城市并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减少使用消耗能源多的产品,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市民出行应该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自行车,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市民消费应优先选择低碳产品、节能电器和节能灯, 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和塑料袋。

二、国内外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制定明确的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英国伦敦明确提出在2007-2025年间每年碳排放量降低4%,碳排放量控制在6亿吨之内。作为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主办城市,哥本哈根在全球首次提出要在2025年之前成为碳中和城市,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量降低到零。瑞典的维克舒尔的目标是与1993年相比,2025年实现碳排放减少70%。

(二)发展服务业

瑞典的马尔默是著名的低碳城市,原因是其产业结构成功由工业为主向IT产业和服务业为主转型。阿联酋的马斯达只有服务业,几乎没有工业,基本上属于零排放城市。

(三)采用新能源

西班牙巴塞罗那推出“能源改进计划2002-2012”,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太阳能,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德国弗莱堡将太阳能作为城市的主要能源,较典型的项目有1998-2003年开展的“十万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丹麦Beder的的太阳风社区以太阳能、风能作为主要能源,并大力发展公共住宅。2003年4月日本出台的“关于电力公司利用新能源的特别处置法”,规定了新能源电力的义务购买量:2003年电力公司购入新能源的义务为73.2亿kW,到2010年扩大到122亿kW,把新能源电力在电力销售中所占的比重从2002年的0.2%提高到2010年的1.35 %。日本政府规定须完成采购新能源电力任务的电力公司是以东京电力公司为首的日本10大电力公司、新成立的电力公司及在规定区域内供电的“特定电气事业者”。如有未完成定额者,且无正当理由而又不服从改进指令,将会被罚款,最高可达100万日元。[4]

(四)低碳城市规划

哥本哈根政府为建设碳中和城市,要求所有市政工程的建设都必须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并计划对隔热、建材、外墙、电力、通风等各个环节设立明确标准。[5]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使得哥本哈根的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在电力基础上实行热电联产,进行区域性供热。推行高税能源的使用政策,当前每度电支付电费所包含的税额高达57%,如果不采取节能方式,用户则会付出高额的代价。日本东京在城市规划中侧重考虑住宅的节能和环保等要素。

(五)发展新能源产业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城市之一的保定市,重点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走科技创新之路,重点扶植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优化融资环境,大力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保定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杭州设立新能源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制定新能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光伏和风电产业为重点的产业链,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光源、生物质能、核电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山东省德州市鼓励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培养骨干企业,培育新能源市场,使太阳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相关企业发展到120多家,累计生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400万平方米,约占全国总保有量的16%,享有“太阳谷”、“太阳城”的美誉。

(六)发展低碳交通

英国贝丁顿生态村推出了“绿色交通计划”,提倡步行、骑车、使用公共交通、合用或租赁汽车。哥本哈根科学规划城市的空间形态、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了自行车专用通道。哥本哈根对各种交通工具的重视程度是自行车居首,公共交通第二,私人轿车最末。该城市也有很好的自行车代步服务,全市有100多个免费自行车停放点,以20丹麦克朗的价格就能自行租借,把车还回至任何一个停放点时,就可以将20克朗的押金拿回。

三、地方中等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部分以地方中等城市的代表江苏常州市为例,分析地方中等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规划中的低碳理念不足

地方中等城市大多在城市规划中尚未完全体现低碳优先、环境优先的原则,现有的部分规划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工业布局存在不合理之处,一些工厂集中在市中心和生活区周边。污染物高排放企业分布较散,不利于对“三废”的集中处理与综合利用。对建筑物的节能监督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建筑物耗能巨大。私家车增长过快,而公共交通规划相对缓慢。

(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

第二产业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产业,其中的石化、钢铁、造纸、水泥等是公认的高耗能行业,地方中等城市普遍第二产业比重偏高。2010年常州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6%,而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6%。常州尚存在大量的石化、钢铁、造纸、水泥等高耗能企业。常州市有6家年耗18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已纳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2007年有9家年耗6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被确定为江苏省强化节能管理对象。

(三)可再生能源比重偏低

大部分地方中等城市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偏低。常州与江苏省沿海地区差距较达。据江苏省能源局的统计,到2012年江苏沿海地区新能源装机将达到560万千瓦,约占总装机规模1700万千瓦的33%。其中,风电装机300万千瓦,核电装机200万千瓦,光伏发电20万千瓦,沼气、垃圾、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40万千瓦。

(四)大部分企业缺乏低碳核心技术

虽然地方中等城市一些企业依靠研发掌握了许多新技术,但企业的低碳核心技术依然严重缺乏。以光伏产业为例,多晶硅提纯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常州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非关键部件的加工制造上,而这一环节技术含量最低、工艺最简单,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附加值比较低。由于新能源技术水平整体偏低,零部件的质量以及运行可靠程度不高,新能源产业所涉及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主要是从国外进口。

(五)低碳企业缺少知名品牌

地方中等城市低碳产业的特点是企业多、品牌多,但知名品牌少,特别是行业内排名前三位的业内公认的大品牌更少。常州市科技局2009年数据显示,天合光能在2007年全国可再生资源蓝天排行榜中列全国第二,亿晶光电电池片产量位列全国前10位,新誉风电位居全国同行业第四位,而其他企业的品牌排名相对靠后。在太阳能热水器领域,常州还没有进入全国前10名的品牌。

(六)低碳企业平均规模偏小

地方中等城市由于市场规模、技术开发能力、对外资的吸引力等方面的原因,低碳企业平均规模往往较小。以新能源产业为例,除了几家龙头企业外,常州新能源企业平均规模偏小。如果不计天合光能、亿晶光电,2009年规模以上的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平均销售额在1-2亿元。常州市生物质能产业龙头企业卡特新能源2009年产值仅仅5000万元,其他的企业规模就更小。

(七)公共交通和自行车道偏少

地方中等城市公交车数量偏少,市民上下班乘车拥挤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迫使部分人选择开车上下班。专用公交车道有限,大部分公交与私家车、货车等争道行驶,公交车优先的原则未得到体现,车辆行驶速度缓慢。城市建设中往往注重车道的修扩建,而忽略了自行车道,即使有的路段建设了自行车道,也经常被汽车占道或是断头路。常州是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开通BRT快速公交专用道的城市,近几年公共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公共交通和自行车道的发展仍然达不到建设低碳城市的要求。

四、地方中等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

(一)尽快制定低碳城市发展目标

以低碳理念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对城市建筑、道路、土地、城市布局等要充分考虑到碳减排的要求,并多论证,早规划。建立覆盖整个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预警系统,有效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的一手数据。常州市已经制定了短期节能减排规划,即到2010年末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常州还要制定碳排放中长期计划与目标,将单位GDP碳排放指标纳入常州“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

(二)加大与优化低碳产业的扶持政策

政府的扶持政策不仅决定了低碳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也影响了该产业的各种交易成本和费用,最终将影响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地方中等城市要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在预算中安排更多的财政资金,补助、奖励优秀低碳企业,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能。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支持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相应的示范工程和节能减排宣传。通过专项贴息贷款方式支持低碳企业的技术进步、设备更新、规模扩大。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投资数额巨大的低碳项目,市财政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这类项目并不是由预算内投资独立承担,而是与企业融资一道承担。预算内直接投资与贴息贷款比较,对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更大,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投资来源问题,并减轻企业负担。但受市财力制约,对低碳项目的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不宜太多。加强市政府对低碳产品的采购,激励低碳企业的发展。要大力减轻低碳企业的税负,降低低碳产品的价格,提高市场份额,扩大产量,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所得税方面,要扩大对低碳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对生产低碳产品的专用设备,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对购置生产低碳产品的设备,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单位和个人向低碳企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可予以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方面,对关键性的、效益异常显著且因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低碳产品与项目,市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个别效果非常明显的低碳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退还增值税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按一定比例。

(三)改善融资环境

资金短缺是低碳产业发展的瓶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为新能源产业提供资金融通。一是利用国家高度重视低碳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帮助低碳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级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入;二是帮助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三是争取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开发设计低碳产业信托基金;四是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发展的低碳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对低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五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的长效机制,鼓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对低碳企业的融资担保;六是大力发展本地的风险投资公司,引导外地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本地低碳产业;七是创新反担保抵押方式,除以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为反担保抵押物外,创新利用品牌、专利、出口退税质押等作为反担保抵押物。

(四)把经济增长和碳减排有机协调起来

地方中等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阶段的低碳发展,而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以贫困、落后的方式节能减排不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目的,所以建设低碳城市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当前,保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仍然是常州的第一要务。但是,低碳时代扩大有效需求的模式要相应转变,对一些高耗能的落后产能要坚决淘汰,要有选择性的招商引资。

(五)推动产业低碳化

产业低碳化要求产业技术密集程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大幅度提升,产业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产品附加值高,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得以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据测算,第二产业比重每下降1%,单位GDP能源强度的下降可超过1%。常州市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提高碳生产率。对传统产业要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结构和附加值,对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要加快淘汰。

(六)优化能源结构

地方中等城市要实施“节能优先”战略,实行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能源的比重。要统筹规划,做好资源调查,突破关键技术。当前常州市要重点发展以利用洁净煤技术为基础的电力工业,积极推动常州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天然气在工业能源和居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秸秆气化技术和新型液体燃料技术等。

(七)积极开发节能技术

地方中等城市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问题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替代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能源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技术创新的规模、水平和持续时间,是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以降低技术创新的难度,缩短技术开发周期,降低技术风险,减少经费投入。对一些相对成熟、已经进入产业化的技术,重点进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对一些新兴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增加技术储备。加大与跨国公司、国内大型骨干企业、上下游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以充分利用其技术和人才优势,弥补自身的薄弱环节。合作模式可以是联办技术研发机构、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开发、人才交流等。战略合作的首要目的是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相互共享技术。为了很好的实现技术共享,战略合作必须首先解决好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技术创新投入高、时间长、不确定性强,企业要注意规避技术创新的风险。企业应设法利用外部的风险投资,形成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共享技术创新成果与风险,从而在总体上增强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6]风险投资机构往往由一些专家组成,他们精通专业技术,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信息,能够积极参与技术创新管理决策、技术评估和市场开拓等创新管理活动,有利于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八)按紧凑型、多中心目标规划城市

紧凑型是指在城市规则中要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城市用地布局应紧凑高效,提高城市密度和土地混合程度,使城市人口相对集中,避免城市向郊区扩展的摊大饼现象。地方中等城市还要建设多个城市中心,每个中心具备较完善的教育、医疗、购物、健身、休闲、工作等基本功能,以提高市民生活便利度,缩小城市日常生活圈,使市民的生活需求在小范围内得到满足,减少市民远距离出行的需求或是减少远距离出行的必要次数。

(九)推动建筑节能

对新建建筑实行强制推广节能标准,贯彻执行从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甚至翻新、改造阶段为止的涵盖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能源管理模式。对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要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在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就把节能目标设定好,然后对它从规划到运营阶段的达标情况都进行跟踪确认。在严格控制新建筑节能标准的同时,逐步改造既有建筑,使之能耗降下来。政府办公楼应率先改造,其次是宾馆、商场、剧场、医院、学校等加速改造成绿色建筑。在建筑屋顶推广建设“空中花园”,既可使建筑隔热保温,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不征用土地而扩大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空间环境,明显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城市空气。

(十)大力发展低碳交通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加大公交投入力度,加快公共交通发展步伐,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增加公共交通密度。加快城市的轻轨和地铁建设,打造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降低汽油燃料比重。逐步限制私家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繁忙路段的用车停车成本。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引进和开发运输新技术。[7]

(十一)发展生态碳汇

地方中等城市在未来规划中要部署和预留城市森林与绿地发展的空间,对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制定强制性的绿化标准,大力建设森林公园、都市绿色长廊、绿色社区、城郊生态绿化带等。城市森林要合理配置植物,增加乔木树种、高固碳树种比例。要继续扩大绿地面积,优化绿地结构,绿化要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转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转变。加强对湿地的分级保护,通过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和种植水生植物来创造和恢复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护好土壤碳汇。鼓励企业、个人义务植树。创新商业植树、城市绿化模式,加强对城市树木、草地的维护与监管。

(十二)倡导市民低碳消费模式

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极力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即在维持高水准生活的同时尽量使用节能低碳的产品和工具。政府应积极做出表率,大力宣传低碳理念,教育市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意识,引导市民认识到低碳生活不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道德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从而积极投身低碳行动,开展低碳消费,践行低碳生活。号召市民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平时注意节水节电,分类处理垃圾,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拒绝一次性消费、便捷消费及高能耗消费,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抵消碳足迹,努力实现个人生活的低排放、零排放。

参考文献:

[1] 龙惟定.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态和能源愿景[J].建筑科学,2010(2):13-18.

[2] 熊青青,吴健生.10措施建设低碳城市[J].城市住宅,2010(Z1):68-69.

[3] 陈国伟.低碳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初探[J].江苏城市规划,2009(7):41-44.

[4] 井志忠.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J].日本学论坛,2007(1):77-80.

[5] 郭万达,刘艺娉.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开放导报,2009(6):23-27.

[6] 李 群,李 霄,丁跃进.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5-40.

[7] 陆 礼.建设一个清洁和公平的运输系统[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2-46.

猜你喜欢
能源
兴能源
心声歌刊(2023年3期)2023-07-16 02:11:52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节能与环保(2022年7期)2022-11-09 00:44:46
我家换了绿色能源车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22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学科学(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能源》订阅广告
能源(2019年12期)2019-02-11 07:11:46
剑桥能源周的启示
能源(2018年4期)2018-05-19 01:53:58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最清洁的能源
能源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