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莎莎
(贵州大学 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包莎莎
(贵州大学 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名词占了借词的大部分,是最易被借用的汉语词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由于它们通常蕴涵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也容易被借用。汉语借词丰富了英语词汇,也传播了中国文化。
英语;汉语;借词
“当语言使用者模仿使用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并将其发音和使用规则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这个过程就叫借用,这个词则被称作外来词或借词。”[1]借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谓‘借用’是指一种语言成分(书写形式、语音、语法结构等)向另一语言的转移,通常这些成分的形式都会有所变化。借词(loanword)指既有书写形式借用又有语义借用的词,其语音为了适应新的语音体系会稍有变化。”[2](P386)借词的产生是语言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果,这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生活、宗教、植物等。
政治、经济:Long March(长征),opening-up(开放),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
历史、地理:the Opium War(鸦片战争),Warring States(战国),Lantian Man(蓝田人),Choukoutien(周口店),Hong Kong(香港)。
饮食:litchi(荔枝),longan(龙眼),loquat(枇杷),bean milk(豆浆),Chinese take-away(盒饭),rice noodles(米粉),wonton(馄饨),Maotai(茅台酒),oolong(乌龙茶)。
动、植物:lingchi(灵芝),mandarin duck(鸳鸯),kalanchoe(芥蓝菜),lotus(藕),longan(龙眼),kaoliang(高粱),mango(芒果),soy(大豆)。
风俗:fengshui(风水),Chinese New Year(春节),lunar calendar(阴历),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
其他:Five Classics(《五经》),Four Books(《四书》),pinyin(拼音),wushu(武术),kungfu(功夫),Spring Festival Gala(春节联欢晚会),bonze(和尚,僧人),running dog(走狗),guanxi(关系)。
(一)普通话
普通话的普及为英语提供了不少汉语借词,其中有很多是按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拼写而成的。例如:pinyin(拼音),qigong(气功),hutong(胡同),Putonghua(普通话),renminbi(人民币),yamen(衙门),yin(阴),yang(阳),Ming(明),Tang(唐),Han(汉),wushu(武术),cun(寸),chi(尺),fen(分),mu(亩),qing(顷)。
对于这些按普通话读音而直接进入英语的词,我们可以从单词的形态与读音猜测其词义。而早期的汉语借词则是按“威妥玛式”(Thomas Wade)拼音方式拼写的,这一体系主要用于拼写我国的人名、地名。例如:天津Tientsin,安徽Anhwei,合肥Hofei,甘肃Kansu,贵州Kweichow,南京Nanking,杭州Hangchow。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宣传媒体和对外的书籍文件中开始用汉语拼音体系取代“威妥玛式”,联合国从1979年6月15日开始正式使用汉语拼音来拼注中国的人名和地名,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有的也仍保留原来的拼法。如:Inner Mongolia(内蒙古),Tibet(西藏),Macao(澳门),Kowloon(九龙)等。
(二)方言
广东方言(Cantonese)又称粤语。广东对外经济贸易较活跃,因此很大一部分粤语进入到英语中。例如:oolong(乌龙茶),wonton(馄饨),chow fan(炒饭),chowmein(炒面),typhoon(台风),kungfu(功夫),loquat(枇杷),ketchup(番茄酱)。
除粤语外,厦门方言、洋泾浜英语等都进入了英语词汇。如:cumshaw(小账,赏金),souchong(小种茶),Chow-chaw(中国蜜饯),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people mountains,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借入的汉语词汇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例如:silk(丝绸)这个词就是随着唐代的丝绸,来到地中海,再到希腊,经过欧洲最后到达英国。tea(茶),china(瓷器)这些词都有它们独特的经历。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像well-off society(小康社会),reform and open policy(改革开放政策),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国两制)等词汇则更易被借用。
在此,笔者仅对目前所统计的1488个汉语借词从语法功能分布情况和语义分布情况加以分析。根据最新统计,1488个汉语借词的语法功能分布情况如下:名词1277个,占85.9%;形容词176个,占11.8%;动词29个,占1.9%;感叹词3个,占0.2%;副词3个,占0.2%。[2](P396)
可以看出,名词占了借词中的大部分(85.9%),它是最易被借用的汉语词汇。这是因为名词是用来描述人们的生活状况的词,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此外,当部分名词被英语借用后,它们同样具备了英语中名词的特征,有了单复数,有了名词性短语,这也使得名词在英语中数量不断扩大。例如:复合词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tea的复数teas,typhoon的复数typhoons,这样就让名词的比重不断增大。在语义分布中,食物、饮料、炊具居第一位,植物其次。可以看出,一些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更易进入到英语中。
此外,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它们通常蕴涵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也容易被借用。例如:silk(丝绸),china(瓷器),tea(茶叶),它们是最早进入英语的词汇,都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此外,像nankeen(南京本色布),cheongsam(旗袍),urheen(二胡),tea china(瓷茶具)等词的借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们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一)丰富了英语词汇
英语是词汇特别丰富的语言,也是包容性很强的语言,外来词在英语词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正如“杂交的文化”要具备一定的优势一样,一门好的语言必定要有丰富的词汇,通过一些外来词给它注入新鲜的血液。虽然汉语借词所占比重不大,但也正是由于这些词的存在,才使得英语词汇更加多样化。而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日趋频繁,在语言的交流中,汉语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被借用到英语中,并发挥着它们独特的作用,从而大大丰富英语词汇。
(二)传播了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Kluckhohn)认为,在人类学中,所谓的文化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体,以及个人从某集团得来的具有社会性的遗产[3](P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借入必定让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让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例如,茶叶、丝绸、瓷器等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外国人最开始并不知它们为何物,直至tea(茶叶),silk(丝绸),china(瓷器)这些词被借入到英语中。很大程度上他们是通过这些词汇来了解中国文化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是词传到了英语国家,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也得到了相应的传播。特别是一些具有强烈中国文化色彩的词,例如cheongsam(旗袍)、yangko(秧歌)、urheen(二胡)等,这些词容易引起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文化的注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词汇的传播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播过程。
[1]王芳姿.英汉外来词比较[J].嘉兴学院学报,2001(7).
[2]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杜学增.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313.5
A
1673-1395(2011)07-0114-02
2011-05-08
包莎莎(1981-),女,贵州普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