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翠 (江汉油田总医院中医科,湖北潜江433124)
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急诊抢救或清创缝合等过程中操作不慎或防护不当时,极易发生针刺伤等,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坚持预防为主和安全规范操作,医院感染管理者的充分重视,是减少或避免职业暴露发生的重要措施。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发生职业暴露者45例。32例锐器伤,其中25例输液针 (空心针头)刺伤,3例手术缝合针 (实心针)刺伤,4例手术刀片割伤;呕吐物、分泌物污染皮肤黏膜9例;暴力意外伤害4例。其中被艾滋病感染者在急诊手术中针头刺伤1例,艾滋病感染者血液污染破损皮肤2例,接触狂犬病患者的分泌物污染者5例。发生职业暴露后给予处理的有40例,因抢救病人未及时处理的3例,未引起重视未处理者2例。局部处理方法不当的有8例。回访25例无1例发生血源性疾病。
输液操作、拔针时被输液针头刺伤,注射采血针头回套,抢救时未及时清理,分类整理时针头刺伤,患者不配合致针头刺伤,清创缝合时缝合针头和刀片刺伤,清洁整理操作台碎安瓿扎伤等。
急诊科是危重患者救治的场所,医护人员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就投入到抢救中,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乙肝等,是急诊科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1]。
急诊科医护人员易受到酗酒、吸毒和闹事者的伤害,在急诊抢救中家属对抢救过程不满意易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
①有创口者立即在创口旁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被污染的血液。从近心端向远心端,禁止在创口局部挤压,用力不要过猛。②用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10min。③用75%酒精浸泡,0.5~1%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用生理盐水冲洗5~10min,禁用眼药水冲洗。
除局部处理外,要及时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评估暴露级别,立即向院感染科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如因职业暴露导致心理问题可向心理医生寻求心理支持,根据暴露级别确定预防性用药方案,在暴露后的第4、8、12周及6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
学习职业暴露的危害及处理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均视为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接触完整或非完整的皮肤黏膜,都要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注意双向防护,既防止病原体由病人传给医护人员,又防止病原体由医护人员传给病人;在接收患者时常规戴口罩、帽子,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手有伤口时戴双重手套,操作前后要洗手,可能污染医护人员的眼睛时戴护目镜。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使手上细菌减少103cfu/cm2[2]。
提供感应洗手设施,速效手消毒剂,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医用防护口罩、手套、一次性帽子、护目镜、隔离衣、围裙等,放在固定位置,准备一定的基数,每班交接,及时补充。要求医护人员上班时将口罩、手套放置在工作服口袋里,在紧急情况时取用方便。
开设发热门诊,对疑似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措施。所有房间均配有循环紫外线消毒机,每天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流通。空气和物表细菌监测达标,可减少经飞沫和颗粒途径传播病原体的机会。
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治疗车上配备的垃圾收集盒、锐器盒在操作时准备到位,操作过程中及时将垃圾分类整理。针头等锐器放入锐器盒中,锐器盒一次性使用,在装到2/3时及时更换;抢救患者时有条不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操作水平,做到忙而不乱;急诊缝合时密切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注射针头一定不要回套;在给不配合的患者操作时要取得他人协助;发现安瓿破碎时使用工具及时清理,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玻璃碎片。
急诊科医生相对固定,由以前的3个月轮转延长至半年、1年,便于更好的熟悉环境。增加护士编制,合理排班,夜班护士两人值班,互相照应。主任和护士长要关心爱护医生、护士,了解其心理动态,提供短期外出旅游的机会,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差错事故和职业暴露的发生。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提高机体抵抗力。医院提供乙肝疫苗,免费注射,急诊科医护人员全程注射率达100%,乙肝抗体阳性率达90%。接触狂犬病人疑被其分泌物污染皮肤黏膜人员注射狂犬疫苗。对发生艾滋病等职业暴露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心理支持。
实行领导值班制度,医院保安巡逻,随叫随到,维持良好的医疗环境。对酗酒、闹事者值班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和相互照应,在可能遇到意外伤害时及时求助报警。
[1]肖晓玲,吴克艳.医护人员洗手现状及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3):699.
[2]贾晓风,周丽红,王丽华,等.急诊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河北医学,2010,1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