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1-03-28 09:07
关键词:民族人才建设

张 晗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吉林延吉133002)

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企业生产效益不高、商品技术含量低、信息滞后等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人才所致;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特殊的比较优势,能否抓住机遇实现突破的关键也在于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在传统体制和现实条件下,民族地区人才市场的建设起步迟缓,并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民族地区的人才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随着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民族地区的人才总量在不断升高,但人才分布却仍然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地域分布不合理、岗位设置不合理、能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其作用难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说来,首先,广大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多分布于城市,乡镇人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1]以乌鲁木齐市为例,从区域分布看,该市的市、(县)区、乡(镇)三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所占比重分别为 67.7%、26.4%、6.2%。[2]由此可以看出 ,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市级单位,而区县较少,乡镇则更少,甚至短缺,这就造成了人才积压浪费与短缺并存的不合理现象。其次,分布在地县的科技人才也大多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用人才数量不足。例如,在蒙古族从业人口中,在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中的比重1990年为4.34%,比全国平均2%高1倍多,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的在业人口比重为7.04%,比全国平均3.35%也高出1倍以上。[3]再次,由于把关不严,大量素质不高的人掺杂在教师队伍中,在这些地区的人才队伍中,教师比例过大,有的民族地区基层中小学教师人数高于学生人数,给地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最后,民族地区工程技术、经济、科研,统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地区,这就使民族地区人才队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直接贡献的整体实力明显降低,使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关键问题和基础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延误了使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的有利时机。

(二)民族地区的人才市场发展缓慢

人才市场是重要的要素市场,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规范人才市场行为,优化人才配置结构的有效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看,我国人才市场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由政府推动向自我发展过渡,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就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市场的发展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条件简陋、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自我发展的条件和能力不成熟。在许多民族地区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统一、开放、竞争的人才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各级各类人才的流动仍以行政管理为主,各成体系,条块分割。人才市场发展的缓慢,直接影响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效果。

另外,人才市场有其本身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发育状况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民族地区人才市场由于受到行政隶属关系、部门利益的限制,市场按部门分立,造成设置重叠、交叉、业务分割、支解,带来了严重的管理混乱,加剧了市场行为的不规范状况,管理上的真空已经成为人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尤其是某些地区的人事和劳动两部门的人才(劳动力)市场各自为政、分头管理、分头审批、政出两门、相互撞车,更加剧了人才(劳动力)市场行为的不规范状况,而且也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民族地区人才战略实施的严重羁绊。因此,完善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必须充分考虑到运行环境、结构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统筹规划,综合分析,使民族地区的人才市场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总的说来,民族地区在全国性人才市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处于一种竞争劣势。由于受到国家的投资方向,民族地区的资金流向、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地区的自我积累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人才市场长期处于一种发展不良的状态,导致这些地区普遍存在涉及面广、持续性强、后果影响重大的人才外流现象,这已成为一个长期困扰民族地区发展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期间,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民族地区却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这种发展差距最终导致了生产的低效率和劳动的低收入。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使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大量向发展较好的其他地区流动。在新疆,从1979年至1994年流失各类人才约20万人,其中大量的是水平较高的急需人才。1990年以来,新疆平均每年考入外省各大高校约4500人,可毕业回去就业的不足一半。近年来,平均每年外流的各类专业人才和技术熟练工人更是达到1.5万人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流向发达地区。[4]另外,落后的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也使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其具体表现:考上外地的各族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不愿再返乡支援家乡建设;部分中壮年汉族工作骨干向沿海和内地其他地区调动工作;一些“跨境民族”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纷纷到国外谋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人员外流现象严重且累计数量相当大,成为限制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民族地区的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近年来,各科各类中高级知识分子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力资源供大于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但是,与这种情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在民族地区,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人力资源的供与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而无法填平,并日益成为限制民族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对民族地区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可以说,民族地区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时机,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人才队伍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见表1)。

表1 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专业人才需求量预测 (单位:万人)

二、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建设,就要从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在地区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设人才市场。在建设民族地区人才市场的过程中,要着眼于人才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民族地区人才结构不合理、市场发展缓慢、人才外流严重和总量不足等问题,力争通过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建设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进而起到合理的配置生产要素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解决人才问题,不断探索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建设的特殊规律,真正实现人才市场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第一,根据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人才结构。目前,民族地区正在扎实地推进“两项”建设和“三化”进程,①这些举措在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和创业平台的同时,也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优化人才结构是重中之重。具体说来,根据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需要,要重点开发能源、化工、制造业等工业类人才总量,增加此类人才比重,引导人才流向民族地区优势产业。总体看来,要从四个主要方面对民族地区人才资源结构进行优化:一是优化人才专业结构。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专业、新型工业、信息专业类人才,按需要对人才结构进行调整。二是优化人才知识结构。现在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地区招贤纳士也要按照国际大气候办事,招揽精通国际贸易和法律相关知识的人才。三是优化人才素质结构。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新型生产关系完不完善、人才链健全与否是决定经济总量能否“超常规”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优化人才分布结构。要充分运用好人才资源存量,把人才引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第二,继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推动人才市场的自身建设。由于受地区经济状况的影响,民族地区人才市场经营性收入往往十分微薄,所从事的一切服务活动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如果离开政府的支持就很难发展。因此,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要加强人才市场的基础建设,保证人才市场中所必须的各项设施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政府要在建设人才市场起步阶段给予必要扶持,使之尽快为人才流动提供优良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与人才市场相配套的各项法规、政策。加强法制建设、严格程序流程、搞好监督检查是保证人才市场有序运行的根本所在。为此,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运用民族自治权和地方立法等手段,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建设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对市场的投入,在市场的硬件环境建设上给予倾斜,帮助和扶持人才市场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加强恋土、恋乡教育,鼓励本地学子学成后服务家乡。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是青年人的长处。但是反过来讲,世界观不成熟、定位不准确、简单地追求物质享受,也是青年人的短处所在。目前,许多离乡求学的青年学子,毕业之后往往由于受到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的诱惑,因此往往愿意在内地或沿海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不愿意返乡发展事业。与千方百计地吸引外地人才相比,积极争取本地学子学成回来则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发展更加直接有效的途径。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开展恋土、恋乡教育,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观念,使他们重返故乡,并加入到经济建设的行列,这对于人才市场的完善,乃至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另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灵活方式,不拘一格争取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对愿意回乡就业创业的青年,在物质上,应积极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施展拳脚的平台,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在精神上,相关领导应多与返乡青年交流思想,积极引导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给予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对那些在外地开创事业的青年,也不要歧视和排斥,要更多地理解和团结他们,积极争取这些青年人通过各种途径把沿海和内地的先进经验、技术、管理模式带回家乡,为家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要“招”与“留”相结合,补充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首先,要借助外力开发人才,实施招才引智工程。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和独树一帜的管理人才的稀缺是民族地区人才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基础等各种条件制约,民族地区不可能在短期内组建完整健全的人才结构体系,所以,大力引进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优秀人才事所必行。根据民族地区多处于省界、边境的特点,要有效利用该地区与国内外的信息渠道吸引各类高级人才来发展人才市场。一方面,可以利用项目和资源集聚人才。要立足于现有资源的比较优势,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积极引进域外科技含量高、人才需求量大的重大项目,通过引进项目,达到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品牌、引进管理经验、借助外力培养本地人才的目的,实现“引一个项目,兴一方产业,强一地经济、育一批人才”。另一方面,可以连接外地人才资源,挖掘异地专家的智慧宝库,建立“流动人才市场”。[5]发挥异地专家特长、建立“流动人才市场”,是克服现阶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缺陷的最好方法。要特别注意的是,建立“流动人才市场”操作方式要灵活多变,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例如,可以选择固定专家和非固定专家相结合,定期与非定期学术交流相结合,等等。

其次,要切实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人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提高工资水平。民族地区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把“爱才”落到实处。就全国看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普遍的认识,但是具体落实却相差甚远。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层次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无较大改观。也许有人会说欠发达地区没有经济实力来“高薪养才”,其实这种观点恰恰走入了误区。因为人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对于生产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生产中,用人单位聘用人才,其根本目的是让所聘用的人才为本单位谋取更大的收益。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低薪往往意味着劳动者的低水平效率,高薪则意味着高水平收益,同时,较高的回报也更能激发人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所以,要解决民族地区一系列人才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首先必须真正体现人才的价值,切实落实重视人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形成合力,建立起一整套长期并有效的机制。

注释:

①“两项”建设,就是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化”进程,就是要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1] 陈宏.民族地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哲社版),2009,(4):33-35.

[2] 黄立.乌鲁木齐市人才结构分析及相关政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20-25.

[3] 沈斌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与人力资源开发[EB/OL]. http://paper. dic123. com/paper _95251681/.

[4] 马志荣,马忠英.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甘肃高师学报,2004,(4):45-47.

[5] 王亚.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建设之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3):23-25.

猜你喜欢
民族人才建设
人才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