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与海峡两岸交流互动

2011-03-23 03:14翁卫平
闽台文化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祖庙信众妈祖

翁卫平

妈祖文化与海峡两岸交流互动

翁卫平

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妈祖文化根在祖国大陆,福建莆田是妈祖的故乡。在台湾,妈祖于民众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300万人口中有1600万人信奉妈祖。自妈祖文化从大陆传到台湾以后,数百年来,前往福建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朝拜,是众多台胞的平生夙愿;正是在这根感情纽带维系下,海峡两岸同胞不断交流往来。自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回顾这一历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6年)单向交流状态

1949年后,两岸处于隔绝状态。但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仍有台湾信众不顾当局阻扰,通过不同途径绕道香港、澳门、日本等地,前往湄洲妈祖祖庙寻根谒祖,但能够如愿以偿的毕竟只有极少数人。据统计,到1986年,曾到过湄洲岛朝圣旅游的台胞,秘密与公开的有一千多人。1987年,莆田市湄洲妈祖祖庙正殿(俗称“太子殿”)重建竣工。10月,纪念妈祖羽化千年学术讨论会隆重召开。这两个事件标志着大陆在妈祖文化活动方面正式拉开序幕。具有开拓意义的事件是1987年,台湾大甲镇澜宫常务董事杨焙元率17人绕道日本,参加了湄洲妈祖祖庙和贤良港天后祖祠纪念妈祖升天千年祭典,从此开创了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新纪元,1988年,国务院批准湄洲岛对台胞开放。此后,台湾信众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来到湄州,仅1988年请去的妈祖神像就有上千多尊,1989年1月1日至4月15日又请去529尊。1989年5月6日,台湾宜兰苏澳南天后宫董事会组织20艘船共224人突破台湾禁令,直航湄洲岛朝拜妈祖,创下了两岸隔绝40年后第一个有组织、大规模的民间直航湄洲朝拜妈祖的先河。1989年10月8日,有3000多位台胞参加妈祖羽化升天纪念;妈祖信仰的强大凝聚力,让台湾当局不得不在后来的两岸政策上有所松动,朝圣之旅审批越来越宽松,以至部分开放赴大陆探亲。这一阶段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间的交流,其特点是台湾民众可入闽,而祖国大陆人员则因台湾当局阻挠无法入台交流,呈现单向交流状态,时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1997—2005年)双向交流阶段

在前一阶段,尽管两岸关系起伏不断,但总体而言呈现出波折式前进的态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至1992年,历史出现转机,台湾当局被迫放宽限制,大陆赴台人员开始逐渐增多。到1997年,两岸关系趋向平和。在台湾,尽管陆陆续续已有不少人曾到过祖庙朝拜,但依然有非常多的人日夜向往湄洲,因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心愿。在这大背景下,出现了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的动议。经过台知名人士陈适庸等人士努力,1997年1月24日,妈祖金身从湄洲起驾,开始了巡游台湾的历程。妈祖金身在台湾巡游102天,巡游19个县、市,驻跸35座分灵庙,行程万余里,朝拜信众上千万人次。

湄洲妈祖金身巡台,是特别的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她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个历史性的重要事件,开启了“两岸文化正式交流”的窗口。其后,妈祖文化赴台交流陆续展开,1998年湄洲妈祖抵澳巡游;2002年5月8日至12日,湄洲妈祖金身首次从海上直航金门巡安5天,是继1997年巡游台湾本岛后的又一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盛事,它创下了50多年来两岸交往史上的“四个第一”:第一次以海上直航方式出巡;第一次到金门接受信众朝拜;第一次启动湄洲岛3000吨客运码头;第一次实现了湄洲岛、金门、乌丘之间的客运通航。此后,两岸妈祖信徒的往来更是络绎不绝。

第三阶段:(2006年-现在)全面提升拓展阶段

这一时期有两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

一是2006年1月胡锦涛主席在视察福建时说:“……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一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胡锦涛主席的讲话高瞻远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他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妈祖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在台湾民众心中的地位,肯定了妈祖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巨大影响作用,指出福建在这个大文化圈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提出要充分运用这个资源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这一讲话对开展妈祖文化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标志着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化。

二是在2009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四处提到了妈祖文化。国务院文件的颁发,肯定了该文化地域特色和品牌效应,指出其在连接两岸同胞感情中的特殊纽带作用;强调了要发挥祖地优势,在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进程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独特作用。《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出台,对进一步明晰开展妈祖文化工作思路,具有指路明灯作用。

正是在胡锦涛主席视察福建时发表重要讲话以及《国务院若干意见》的指导下,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不断地拓展广度及深度,开始呈现出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的趋势,交流内涵不断深化,层次不断提高,效应持续显现。2006年,福建被文化部确定为对台文化交流基地之一。湄洲妈祖祖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湄洲妈祖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台区域文化融合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纵观近30年来的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呈现出由单向到双向,互动越来越频繁;由文化到经贸,范围越来越广;由民间到官方,各阶层越来越重视;由交流互访到携手合作,影响越来越大的历史轨迹,并最终促成了“小三通”和“大三通”。整个过程具有以下八个特征:

1.交流领域多元化。随着妈祖文化交流不断延伸,交流的内容日渐多样,交流的形式日趋丰富,交流的领域也不断拓展。闽台两地从台胞到祖国大陆湄洲祖庙祭拜开始,逐渐发展到两地宫庙相互往来,以后逐渐扩展到文学艺术、戏剧、影视、文物、体育、学术探讨、社科、新闻、出版、图书、饮食、服饰等广泛的领域。文化搭桥,经济唱戏,就以莆台关系来说,交流领域就由起初的民间民俗活动拓展到经贸等各个方面。二十多年来,来莆田投资兴业的台商越来越多,经贸交流也日益频繁,交流与合作的内容涵盖了农业、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工艺美术等等。湄洲与金门还初步达成了旅游资源共享的合作协议;莆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也已从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转变、从一般性的考察来访向实质性的研究合作转变。

2.往来人员高端化。自从两岸开始妈祖文化交流以来,交流人员不断增加,人员层次也在逐步提升。据统计,每年抵达湄洲祖庙的台胞达10万多人次,一些资深人士陆续参与了妈祖文化交流互动。2008年11月,第十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在福建莆田湄洲岛开幕期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主席吴伯雄,台湾民意机构负责人王金平发来贺词分别为“慈云永护、德泽群生”、“慈航福庇、恩被四海”、“千秋不朽、万世流芳”。另外,宋楚瑜、萧万长等台湾高层人士也曾为祖庙题词共勉;马英九、江丙坤等台湾政要都对妈祖文化发表过讲话。大陆方面,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曾在台湾考察过妈祖文化,高端人士逐渐融入提升了妈祖文化的交流层次,深化了两岸交流。2009年5月,应台湾妈祖联谊会和10家妈祖宫庙的共同邀请,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率协会一行15人,赴台进行为期10天的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对台湾的妈祖文化进行较深入而全面的考察,与台湾基层妈祖信众进行较广泛而友好的交流。2010年5月6日,率团访台的福建省长黄小晶一行,也前来参加了纪念妈祖诞辰1050周年活动,并前往台湾妈祖信仰重镇——台中县大甲镇的镇澜宫拜谒妈祖。

3.交流项目品牌化。近几年来,妈祖文化在两岸交流互动中,逐渐整合文化资源,创新载体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天津一年一度的皇会规模宏大;澳门每年开展的节庆活动名声在外;台湾的“三月疯妈祖”大甲镇总会出现汹涌的人潮,8天7夜的参拜行程全岛轰动。大陆举办的海峡论坛?祖文化活动周已办两届;莆田的妈祖文化旅游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1届;另外,在莆田举办的“天下妈祖回娘家”、“妈祖金身巡天下”、“妈祖节庆狂欢夜”、“妈祖民俗大展示”、“妈祖祈福办庙会”等,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原汁原味的同时,加入新的时代元素,运用科技手段,形成规范标准的品牌,做到气氛热烈,规模盛大、场面壮观、工艺精湛、特色鲜明、震撼人心。推进了两岸信众广泛参与,促进了交流互动向纵深发展。

4.海上往来直航化。1989年5月6日,台湾宜兰南天宫妈祖信众组织24条船224人绕道前往湄洲岛朝拜,首开两岸海上直航的先河;1991年,台湾嘉义圣恩宫327名妈祖信众乘渔船绕道日本、香港等地来湄洲朝圣。“妈祖金身巡台”之前,台湾信众组团前来进香只能绕道走,而自此之后,两岸海上直航持续拓展,从“小三通”到“大三通”,曲线朝圣变为直航。2004年5月10日至12日,湄洲妈祖祖庙祭典团从福州马尾港乘船,首次直航台湾地区马祖岛,参加马祖天后宫重修开光庆典,谱写了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新篇章。自2002年5月,金门—湄洲直航首次开通以后,2005年金门297人乘“东方之星轮”迎接赠送妈祖石像、2006年5月24日,金门游客参加“心连心”艺术团演出的,以及2007年4月,金门妈祖信众先后三次直航湄洲朝圣,标志着金门—湄洲客运直航呈现常态化趋势;2007年5月15日,500多名马祖岛乡亲搭乘“台马”轮直航湄洲岛三千吨客运码头,标志着湄洲与马祖之间的直航正式启动。2009年底两岸实现海运直航后,台湾嘉义市天后宫首度从台湾本岛直航湄洲妈祖庙谒祖,在两岸文化交流史上写下新的记录。莆田已实现对金门、马祖和台湾本岛的海上直航。

5.学术研讨专题化。学术交流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介入研究行列,举办了一系列妈祖文化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已朝着定期化、专题化发展,涉及的学科包括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经济学、艺术学等,涉及的领域有妈祖文化与两岸情缘、与两岸直航、与华人华侨等;连续举办了四届“湄洲妈祖·海峡论坛”,2006年,与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第三届闽台文化学术研讨会,突显妈祖文化在闽台文化中独特的价值。自2008年后,每年都与台湾大甲镇澜宫联合举办“台湾妈祖文化论坛”。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举办了三届妈祖文化国际研讨会;天津、上海、广东汕尾、山东长岛、福建连江等理事会员单位,也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妈祖文化学术研讨活动。闽台两地学术研讨内容向专题方面深化,学术水准不断提高。不同角度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分别对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源流、宗教文化、历史名人等课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研讨,出版大量学术专著和论文集。其中,由交流协会编撰出版了《妈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等10多种妈祖文化典籍;编撰出版妈祖文化学术研究工具书——《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前两辑共9卷,250多万字。第三届湄洲妈祖·海峡论坛成果《妈祖文化与华人华侨文集》,原协会副秘书长、已故妈祖文化研究专家蒋维锬撰写的《妈祖研究文集》,协会顾问徐晓望撰写的《妈祖信仰史研究》等书也先后出版。此外,协会各理事会员也刊印了众多的妈祖文化论著。由海峡两岸共同编纂的权威性资料性文献《妈祖文化志》,将在明年两岸同步发行。

6.组织架构正规化。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除了政府以及政策推动外,还须靠社会团体以及民间组织广泛参与。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在这方面有序推进,扎实进行。1986年1月,湄洲岛妈祖祖庙董事会成立,妈祖文化活动开始了有组织、有步骤运作。次年10月,妈祖研究会成立。1997年6月,闽台妈祖文化研究会在厦门大学成立。10月,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6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筹备成立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10月31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湄洲岛正式成立。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当选会长,包括50多家台湾妈祖文化机构在内的海内外170多家妈祖文化机构申请入会。该协会的成立,把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的2亿多妈祖信众,5000多座妈祖宫庙,特别是海峡东岸的1600多万台湾信众,1500多座妈祖宫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2005年4月30日,莆田学院正式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高校妈祖文化研究机构——妈祖文化研究所,以促进校内外广大妈祖文化研究者的合作与交流。2005年5月1日,由文化部主管,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华妈祖》正式创刊,知名人士霍英东、马万祺、陈江和被聘为名誉顾问,张克辉、林兆枢、林金榜、郑铭坤、蔡永常、蔡长奎为顾问,社长、总编辑为林国良先生。这些机构和团体的成立,标志着海内外特别是两岸妈祖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与研究有了更加广的舞台和更有效的载体。

7.特色活动规模化。随着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进了活动向常态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如现在每年有10多万人次的台胞到湄洲岛朝拜妈祖,也有数十个大陆妈祖文化团队赴台交流。湄州妈祖文化旅游节已举办过11届,一届比一届规格高、影响大,每一届都有大量的台湾同胞团队和人员前来参加。近年来,台湾大甲镇澜宫每年都举办“八天七夜”绕境活动,而且湄洲妈祖祖庙每年都要组团参加。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首次以“两岸情缘”为主题赴湄洲岛慰问演出;2010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时隔四年后再度来到湄洲岛进行慰问演出。此外,央视先后安排曲苑杂坛、激情广场大家唱、同乐五洲、两岸四地迎中秋大型民族音乐会、中秋晚会到湄洲岛演出,极大地扩大了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和提升了莆田市和湄洲岛在全国的知名度。由福建东南电视台举办的“妈祖之光”大型演唱会,已在台湾成功举办五届,引起轰动,掀起对台文化交流的又一高潮。1993年10月和2004年6月,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两次妈祖信仰文物赴台展,引起极大反响。2007年3月,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冠袍锦绣——(台湾)董振雄两岸妈祖文物收藏展”,以及台湾妈祖宫庙在湄洲岛举办“妈祖心湄洲情”图片展等,产生良好的反响。2010年举办的赴台妈祖文化图片展,从一万多张历史照片中,精挑细选,好中选优,挑出300多张制作图片,全方位展示了“五洲仰妈祖,四海成一家”的妈祖文化魅力和“同谒妈祖,共享平安”的共同愿景,整个图片展内容丰富、材料真实,产生了巨大效应。

8.波及范围全球化。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分灵宫庙5000多座,遍布五大洲20多个国家,信众超2亿人。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妈祖信俗”于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世界级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台湾岛内唯一能够超越族群意识、区域界限、社会阶层的主流民间文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在台湾举行的大甲妈祖绕境进香盛大活动,是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2008年,“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在福建莆田隆重举行,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妈祖文化机构1000多名妈祖信众捧着300多尊妈祖神像集中回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形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妈祖分灵神像集中“回娘家”活动。

附:1987年-2009年台胞赴祖庙参加节庆活动团队统计表

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围绕着妈祖文化,两岸同胞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今后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大力度,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成为值得探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开拓两岸文化交流新思路

1、形成共识,营造环境。随着妈祖信俗已经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妈祖文化已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对于妈祖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讲的很清楚:要拓展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要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要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妈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对此,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妈祖文化这一超地域的独特资源优势,继续扩大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交往,共同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推动妈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服务。

2、政策推动,形成合力。随着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深化、领域的拓展、主体层次的提升、平台的延伸等,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采取两条腿走路办法,一方面依靠民间交流打基础,另一方面官方做强有力的后盾。要让两岸在交流活动中享有更开放的政策,投入更多资金,重点扶持一些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不断提升妈祖文化交流的层次、水平和规模。简化且加快双向交流的审批程序和手续,给予闽台两地妈祖文化交流以更灵活的政策。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要顺应民意,积极支持和参与各种有利于传承妈祖文化的事情。各级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头了解妈祖文化,熟悉妈祖文化,宣传妈祖文化,做妈祖文化的导游者和使者。

3、设立基金,促进发展。两岸应共同或分别设立妈祖文化交流基金会,促进交流和发展。资金的来源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法,一方面是政府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广泛参与,二者结合,以此来筹集妈祖文化交流所需要的资金。基金会负责妈祖文化交流资金的管理监督、项目的设计协调、活动的咨询服务,组织两岸民间文化团体的互访。资金使用要做到专款专用。

(二)整合资源,搭建两岸文化交流新载体

1、注重打造品牌项目。以项目带动为抓手,精心培植一批妈祖文化活动品牌,重点打造特色鲜明、亮点闪烁的妈祖文化活动项目,包括:一、“天下妈祖回娘家”;二、“妈祖巡安天下”;三、“妈祖节庆”;四、妈祖民俗活动;五、妈祖庙会等特色品牌,并统一加以规范,充实完善提高。

2、建立“妈祖信俗源流馆”。要多方筹措资金,仿照闽台缘博物馆,抓紧规划、立项、筹建“妈祖信俗源流馆”。争取将其列入国家级的文化项目,将其作为两岸妈祖文化对接交流和研究中心。建立妈祖文化史料库。努力搜集、整理、编撰、出版一批妈祖文化精品,挖掘妈祖传奇故事及民俗风情,建立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图书馆,扩大妈祖文化影响力。

3、大力推进妈祖城文化产业园建设。依托湄洲岛和妈祖城两个中心,构筑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基地,作为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心。发挥台湾文化产业的领先优势,对接大陆妈祖文化产业平台,创建良好的技术、政策、文化设施等配套硬件环境,支持发展影视、动漫、图书、演艺以及体育文化赛事活动等文化产业,努力形成一批妈祖文化精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妈祖文化产业的形成并转型升级。鼓励台商和其他外商投资建设妈祖文化产业园建设,吸引海内外人才精英,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升妈祖文化的综合竞争力,并辐射周边地区,点亮海峡两岸整个文化产业带。

4、举办两岸妈祖文化研究夏令营活动。组织两岸学者、博士生、硕士生到妈祖宫庙参观考察,与当地的妈祖信徒一起生活,一起参加妈祖信仰的仪式活动。通过夏令营活动的举办,增强学者或青年学生对妈祖文化的感性认识,增强大家对包括妈祖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体会。此外,通过在两岸轮流举办夏令营活动,还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两岸妈祖宫庙等民间团体之间要加强互访,经常走动。这种互访既可以有妈祖信徒参加,也可以有包括学者、学生在内的非信徒参加。

(三)构筑平台,创设两岸文化交流新机制

1、有序组织民间交流活动。两岸妈祖信仰及其源远流长的文化,是打开台湾民众心灵的“钥匙”,同时两岸和平发展离不开基层民众。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两岸基层民众和妈祖信众开展交流。实现交流形式、主体、规模、领域、内涵等方面的进一步突破;台湾各妈祖宫庙主委、董事长、理事长等是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加强与他们之间的友好交流,以此带动和壮大爱国统一力量,为两岸共谋福祉注入新活力、新推力;要促进妈祖文化交流常态化,定期组织大陆基层信众赴台交流。通过两岸基层民众的广泛接触,也通过这种民间互访,让台湾民众更多接触大陆,更多了解大陆,并最终形成共识,达到认同感。

2、精心举办节事活动。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充分发挥“妈祖信俗”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拓宽视野,动大手笔,不断深化对妈祖文化内涵的研究,精心打造国家级、世界级品牌;对两岸民众认可、喜欢的活动,如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天下妈祖回娘家、两岸(莆台)妈祖文化活动周、湄洲妈祖祖庙庙会等活动,湄洲妈祖·海峡论坛,进行重新整合规划,精心打磨,提升活动层次,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加大组织规模与宣传力度,打造成更高规格、更大范围、更有影响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节庆活动扩大两岸交流交往,维系两岸民众的情感纽带。进一步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世界妈祖日”。

3、促进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妈祖信俗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加大宣传交流。拓宽入岛宣传渠道,扩大覆盖面、加强影响力。持续推进入岛宣传多元化、精品化、常态化。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台湾中南部的工作,深入民间基层,与妈祖信众开展更深更广的接触。另一方面加大保护力度。妈祖信俗包含许多丰富的内容和仪式。要全面收集信俗文化有关资料,做好普查、摸底、整理、筛选工作,出版《妈祖信俗丛书》;从妈祖信俗入手,一项一项地展开对台交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两岸联手办展。编制《两岸妈祖信俗共同保护规划》,按照“政府导引,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原则,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四)打造基地,开创两岸文化交流新局面

1、发挥中心作用。莆田是妈祖诞生地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而湄洲祖庙是广大妈祖信众心中朝圣中心。要强化妈祖祖庙至高的威望,发挥湄洲祖庙在联谊交流中的中心作用。一是积极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祭祀礼仪活动,丰富妈祖朝觐的内容与形式,加以推广,二是继续真诚接待世界各地的来访与朝拜者,一方面加深他们对妈祖文化博大精深的感悟与了解,同时坚定他们关于“天下妈祖是一家”的理念,三是继续牵头组织有规模有影响的重大交流活动,与世界范围内的妈祖庙宇开展联谊活动;组织妈祖文化交流参访团,协调海内外信众回祖地寻根谒祖;沟通妈祖文化机构和宫庙间联谊交流,促进会员单位、会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情谊与合作。

2、提升祖庙影响力。可以借鉴“博鳌论坛”模式,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将祖庙所在地——湄洲岛,作为两岸事务重要协商地,承接举办“海峡论坛”、“生态论坛”,为海峡两岸各经济体合作的事务性磋商创造条件,为两岸政界、商界、学术界提供一个高层对话平台,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和海峡经济区的尽快形成,努力将湄洲岛建设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示范区。

3、进一步发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等机构的作用,加强与世界各地妈祖文化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联系,积极参与世界各地举办的妈祖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大力弘扬妈祖文化,进一步确立世界妈祖文化中心的地位。积极争取在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的基础上,两岸联合创办“妈祖学院”,大力弘扬妈祖精神,推动“妈祖学”的形成。

总之,海峡两岸需要交流,两岸民众渴望交流。同根同源的历史决定着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不可阻挡的趋势,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晤时所说“海峡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历史,更拥有共同的未来。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现实的潮流。”我们要顺应潮流,顺乎民心,推动新时期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使海峡两岸同胞彼此间感情更融合、合作更深化,谱写出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责编:安拴虎

作者单位:(莆田市政协学习宣传文史资料委员会)

猜你喜欢
祖庙信众妈祖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淮安的惠济祠与妈祖文化
妈祖祭典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