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及其内在逻辑

2011-03-20 23:24王虎学
武陵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共同理想时代精神价值体系

王虎学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及其内在逻辑

王虎学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在这个整体性的价值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体性;内在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兴国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的高度,并指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功能①,还必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尽管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各有侧重、逻辑层次不尽相同但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缺一不可,共同勾勒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图景,也揭示出了这一整体的内在逻辑,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一 “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整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解答了“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解答了“举什么旗”的重大问题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政党,都有昭示其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的理论,这种理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政党的“旗帜”。无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高举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旗帜,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而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并不取决于它产生的时间长短,也不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志或者某个伟大人物的发明创造,而是取决于它正确与否,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否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是否对现实具有持久的指导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1]

实际上,不仅“革命与战争”的斗争岁月需要马克思主义,“和平与发展”的建设、改革时期同样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依然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这已经为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教训特别是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所证明。众所周知,造成苏东剧变这一历史悲剧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他们放弃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江泽民曾在世纪之交这样总结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2]因此,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必须铭记的根本历史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首要问题作出的科学定位。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兴国之魂”的高度,依此来看,马克思主义可谓兴国的“魂中之魂”。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地位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当然,我们国家的性质、中国社会的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都决定了,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大众立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成为我们深入认识中国社会、破解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的强大理论基础和理论先导。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已不再是《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那个在欧洲上空游荡的“幽灵”,而是已经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大潮中冲出了欧洲大陆,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3]从根本上说,世界观决定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共产党人增强党性,核心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问题是管总的。”此后,他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廓清迷雾,明辨泾渭,立稳人生坐标,决不能在各种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和不良风气面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4]可以说,这些重要论断不仅深刻阐明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坚持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众所周知,“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我们:“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6]因此,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彻底清算教条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迫切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出理论解答。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不一样,马克思主义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在中国又不同于在其他国家。因此,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7]邓小平也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也同样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8]291因此,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整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解答了“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首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构成了凝聚人心、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心理基础和文化血脉。因此,在遭受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屈辱之后,在濒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已成为志士仁人和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要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就必须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其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历程的基本结论。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和发展过程,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深刻地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自身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8]3。最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宣扬的不照搬西方模式就难以强国富民的神话。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发展历程同样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条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所谓“主题”,就是这一价值体系中各项内容都围绕着它的主轴或主线展开。可以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还体现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正确选择,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一共同理想,描绘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蓝图,展现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未来,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给全体中华儿女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这一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团结一致,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纽带。

(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10]33这一论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抓住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邓小平同志讲过,离开中国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实际意义。同样,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没有实际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中国人民所从事的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我们时代的主题。这一主题反映和体现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主题。因此,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 “精髓”: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答了“应当具备什么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解答了“应当具备什么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重大问题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要有自己的精神。自尊、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伟大精神。”[1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力量。放眼世界,“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10]231。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如果说一个没有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的民族是很难长久兴旺发达的话,那么,同样,一个缺乏时代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民族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不能丢。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决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或某些管理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12]改革开放以来,党紧紧依靠人民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离不开这种精神和力量。可以说,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生机蓬勃的时代精神,不仅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而且使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旺盛的创造力,推动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财富,也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和必须展现的精神风貌。

(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所谓“精髓”,就是指事物的精华内容,这一内容既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又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本意义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因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价值目标,而价值目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精神旗帜的作用,具有凝聚人心和引领社会前进的功能。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铸就起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脊梁骨”。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融相生、相辅相成,二者须臾不可分离。我们知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激励其奋发上进的、稳定而优秀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早在1935年,毛泽东在谈到中华民族的抗日决心时,就曾深刻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161时代精神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和现实升华,是被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要求。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也就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没有万众一心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历史也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温饱走向小康、从贫穷走向富裕,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当前,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依然要靠这样的精神。事实上,能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当前,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 “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整体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解答了“人们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解答了“人们的行为规范”的重大问题

诚然,荣辱观自古有之,荣辱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持不同伦理道德观念的人们,其荣辱观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恩格斯语)。就其实质而言,荣辱观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因此,荣誉或耻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贬褒尺度和荣辱观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人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提供了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我们正确处理个人同他人、同社会、同国家关系的准则,为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质言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判断上相契合,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人们的行为规范”确立了标准。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原有的、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往往会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尚未发育成熟,这种特殊的转型“空档期”很容易在某些领域和群体中,造成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念的失序或紊乱。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些领域和一部分人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价值观不确定、美丑不辨、善恶难分、荣辱错位的现象。客观地讲,这些社会乱象愈演愈烈的趋势与加速转型的中国社会的急剧分化是分不开的,与贫富分化、生态恶化、价值冲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3]。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诸如地沟油、毒豆芽、染色馒头等,让人不寒而栗、触目惊心,民众的心理承受底线一次次被突破,社会伦理的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僭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从这个意义上讲,包含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一种底线伦理重建或者多元社会的价值秩序基础重建的任务[1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绝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15]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在一个社会里,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就是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荣”是催人向上的动力,“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只有人人都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总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厘清其内在逻辑,还要努力在“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这一基本要求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四个坚持”、形成“四个共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共同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形成共同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共同规范[16]。

注释:

①参见王虎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载《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载《理论学刊》2011年第3期。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0.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4]胡锦涛.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党性[J].求是,1995(18):2-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10]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92.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2.

[13]王虎学.深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三题[N].光明日报,2011-10-31(理论版).

[14]王虎学.多元社会的价值重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成与自觉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7.

[15]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3.

[16]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1):4-9.

TheIntegrityandInternalLogicofSocialistCoreValueSystemWANGHu-xue

(Department of Marxist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chool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eijing 100091,Chin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a logical integrity. Its soul is Marxism thought; its theme is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ts essence is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and the time spirit with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 its foundation is socialist honor and dishonor.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egrity; internal logic

B018;D64

A

1674-9014(2011)06-0011-06

2011-09-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11CKS030)。

王虎学(1981- ),男,甘肃庆阳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价值论。

(责任编辑:张群喜)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时代精神价值体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梦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