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2011-03-20 23:24宋友文
武陵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政治

宋友文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宋友文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来看,意识形态为其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是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途径。为应对国外“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错误思潮和国内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象,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构富强、民主、文明、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统一性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

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定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炼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魅力和现实感召力。为了更清楚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阐明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从批判“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错误思潮入手。

一 警惕和批判“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错误思潮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它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意识形态的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基础,这就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宗旨。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在国内要反对过去那种“意识形态中心论”,牢固树立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复杂局势,警惕和批判“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错误思潮。

从国际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普遍流行着一种“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社会思潮。雷蒙·阿隆、爱德华·希尔斯、丹尼尔·贝尔、李普塞特等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种“意识形态的终结”的口号主要是把矛头指向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同时也表征着各种激进的政治运动所信奉的价值观念的衰落。丹尼尔·贝尔对此深刻地总结到:“五十年代是政治幻灭的时代。当时正值知识分子同斯大林主义的最后决裂,他们对苏联自称是社会主义的进步信仰也经历了破灭。所以,有不少社会学家——如雷蒙·阿隆,爱德华·希尔斯,李普塞特和我自己——开始把五十年代看作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借此我们是要说明,激进运动的陈旧政治观念已经失掉了活力,它再也无法在知识分子中唤起忠诚或热情了。”[1]意识形态终结论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其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政治企图。尽管意识形态终结论者们宣称他们对极权主义的谴责和批判只是出于对斯大林极权主义的不满和愤慨,但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如日中天的“冷战”思维和西方社会的反共思潮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底牌。俄国学者科洛米采夫就把这种对苏联极权主义的批判看做是“反共的意识形态花招”,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政治上缺乏素养的和天真幼稚的人才会看不出‘极权主义’一词与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联系。西方实在想不出比‘极权主义’一词更好的用来对付苏联的‘心理战’工具了。”[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又出现了一股以福山和亨廷顿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社会思潮。1989年夏,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发表了震撼西方思想界的著名文章《历史的终结?》,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的构想。他认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由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福山明确地指出:20世纪发达世界陷入了意识形态暴力斗争的漩涡,自由主义先后与专制主义残余、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及威胁核战争要导致世界末日的马克思主义等意识形态相竞争,而最后经济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大胆地胜出了。这不仅仅意味着“冷战的结束或者是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消失,这样的历史终结本身就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作为人类最终统治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发展的普遍化”。福山特别强调,虽然共产主义曾经挑战过经济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但随着这种意识形态的大面积坍塌,尽管共产主义的政权在世界上还仍然存在着,但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充满活力并且具有号召力的思想了,“当今世界上,我们很难想象出一个从根本上比我们这个世界更好的世界来,或一种不以民主主义和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将来”[3]。 他因此断言,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制。福山认为社会主义失败了,他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一种最完善、最民主的社会制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意识形态终结论,其实质是要用他们主导的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来代替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对此,一方面我们要高度警惕这种“混淆视听”的社会思潮并揭露其理论实质和要害,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正面回应这股错误的社会思潮,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尽管意识形态的概念纷繁芜杂,在学术界,不同的学者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现在思想界论及意识形态时,一般来说指涉的大多是政治意识形态。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国家)的利益要求的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就像西方学者麦克里狄斯认为的那样:“一个意识形态就是为许多人信奉的观念和信仰。它要阐明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价值的;什么必须保留,什么必须变革。因此它塑造信奉这种意识形态的人的态度。”[4]可见,政治意识形态是人们在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方面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而且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很强的实践品格。

意识形态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 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来的,是指社会不同的要素、部分结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亦称社会一体化。它是与社会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 相对应的社会学范畴。社会整合的基础建立在人们共同的利益以及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挥制约和控制作用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和各种社会规范上。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来看,意识形态为其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它突破了思辨哲学的局限性,被西方学者们誉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粘合剂”,是实现社会价值观整合的重要途径。

二 凝练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一方面散布“意识形态终结”的论调,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输送自己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企图以这种策略和平演变、不战而胜。可以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胜败在于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世界,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软实力”一词最初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如果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价值渗透丧失警惕,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势必落入“西化”、“分化”的意识形态陷阱,使我们国家的主导价值观衰落、人民失去“主心骨”。

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精神力量,主要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意识形态,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因此,凝练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从国内来看,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转型,我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与此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要特别强调具体层面上的价值观念范畴: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义利观等等,这些思想价值观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人们的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化以及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突,人们甚至连对最基本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底线的认识都很模糊,价值秩序出现失范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认真对待。我们要特别重视对社会成员进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因为它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准则。

面对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基本状况,深入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思想、价值共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的精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它既包含自身文化的特质,又应具有超越自身的人类文明共有的内涵,代表一种文化类型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大凡世界上成熟的文化类型和文明形态都有其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的,植根于五千年悠久历史传统的,拥有自己特有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我们把这种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凝练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公正、和谐。

富强——即人民共同富裕、国家繁荣强盛。富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表达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和共同愿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富强以人民幸福安康为特征,以全体人们共同富裕为要义,以国家繁荣强盛为保证。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基本价值。

民主——即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更真实的民主。社会主义越发展,人民民主也就越进步、越全面、越真实。社会主义应该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民主,不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文明——即社会进步的过程、状态和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进步性和完善性,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征程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应该协调发展,中华民族将在世人面前展现出更加文明进步的形象。

公正——即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超越形式上的公正,实现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和谐——即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和不懈奋斗的社会理想。和谐表现为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表现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和平友好,表现为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状态,也是全人类应当追求的高远价值理想。

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统一性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内含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凝练概括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公正、和谐”这一组价值观念,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缜密性,有益于人们进一步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公正、和谐的价值观念代表了历史进步的方向和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理想和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积累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观念,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感召力。建构富强、民主、文明、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功能,有利于人们抵制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思潮,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开创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

三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既肯定主流又正视支流,有利于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的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前进”[5]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局面。

从做好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努力把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与解决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在中央和地方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了解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困难,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人们的思想困惑和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表现为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因此要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正当需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提供现实的支撑。我们可以把意识形态的结构要素划分为理想信念和实际操作两个层次,其中,理想信念是意识形态的灵魂和精髓,实际操作是实现理想信念的途径和方式。在意识形态的两个层次中,人民正当利益的通畅实现是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人们工作动力的中介,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的过程,就是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人民利益实现、再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如果不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解决民生问题,或者说把解决思想困惑与解决实际问题割裂开来,那么人民群众就会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信任、对社会主义理想失去信心,最终会影响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因此,要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正当利益需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切实为人民促发展、谋幸福。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落到实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的各种社会心理,面对实践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加强针对性,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功能。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的形式和方法上,要循循善诱,做到情理并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著名论断,理论工作者要不断向群众学习,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运用群众的语言,把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鲜活生动的个人,因此要注意分清层次、因材施教,把思想工作做到实处,防止简单的“一刀切”和单向的“灌输”,采取对话和启发的方式,把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转化为群众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对话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把它恰当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英国社会学家汤普森精辟地指出:“大众传播机构的迅速扩散和传输网络的发展——商品化的象征形式就通过它们传向日益扩大的受众领域。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现代文化的传媒化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构成了与现代社会兴起有关的主要转型之一。了解这个过程对于了解今天的世界十分重要,这个世界越来越多地被体制化的传播网络所传阅,个人的经历越来越被象征生产与传输的技术体系所中介。了解这个过程也将提供一个可资选择的理论构架,使重新阐述过的意识形态概念可以起某些作用。”[6]因此,在当前社会的情势下,要特别重视现代传媒的作用,懂得宣传和教育的艺术。意识形态强调的是政治性,但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能总是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政治姿态,而是要在依赖大众传媒的中介作用的过程中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要注意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密切关注社会心理的变化,保持指导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积极开展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自高自大、自说自话不符合全球化开放与多元的话语逻辑,只有交流和对话,才能消除各种误解,增进相互理解。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建设方面,努力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广泛容纳各种健康有益的思想文化,形成人民群众自觉认同、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开放局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绝不是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也不能把意识形态放到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地位,而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作风,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展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魅力,并使之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源自其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也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87.

[2] [俄]科洛米采夫.“苏联极权主义”——反共的意识形态花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685.

[3] F.Fukayama.TheEndofHistory?[J].The National Interest, vol.16,summer, 1989.

[4] 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5] 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8.

[6] [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2.

B018;G412

A

1674-9014(2011)06-0017-05

2011-09-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史主义与现代价值危机研究”(10CZX006)。

宋友文(1980- ),男, 山东日照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群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政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