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霞
(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关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要求历史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着力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本身的一个特点就是过去性,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不可能再重新出现。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历史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难以接受。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灌输给学生的只是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另外,目前的历史课注重弘扬世界的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容大都远离现实生活,而初中生知识范围狭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对于许多历史问题往往很难理解,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再者,由于中考分数所占比重小,一些地方仍把它列为副科,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不浓,这样老师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
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的证据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这样既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历史故事,就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或故事的主人公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但又不完全遵从历史事实,有虚构的部分情节,它不是野史,是基于原始资料的二手资料。历史教学,如何让故事走近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把历史故事运用于历史课堂,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筛选,只有课前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要大量搜集与教材内容有关且有教学价值的故事,去伪存真,识别出真假。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故事并对其加以指导,教会学生辨别故事真假的方法。其次,选择的故事应是对学生有所启发,能说明一定问题,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有的小故事即使再精彩,若对课堂教学没有太大作用也不宜采用,否则只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所以选取的故事要有针对性,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每一节课都有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在讲授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设置一个历史故事是为了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获取经验与教训,还是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深刻了解,或者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在备课之前做到胸有成竹。要想利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以达到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的目的,教师可以突破课本,挖掘历史上伟人们的事迹,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悟。比如,讲授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经30年考察写出 《徐霞客游记》,李时珍脚穿草鞋,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走了上万里路,历时27年写成《本草纲目》的故事,让学生领悟不经一番艰辛,不可能获得成功。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目前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承受挫折能力差,因经不起教师家长的批评而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事时有发生。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相关故事,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终于“三千铁甲吞吴”。西汉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而成一代名将;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受残酷宫刑写下不朽的《史记》;大音乐家贝多芬经历千百次的失败,创作著名交响曲等。并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真切地感受人物的灵魂,产生思想共鸣,从历史故事中感悟、领会做人的道理,从而敢于面对困难、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这样“昨天的故事”就变成“今天的故事”了。
在课堂中展示故事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展示故事、编写故事、播放故事录音、投影电影故事片断等。各种方法要视教学内容灵活应用、综合运用。教师既可以把故事应用在一节的开始导入中、讲授新课中,又可以用在一节课的总结中;既可以用在新授课,又可以用在复习课中。无论故事在何时切入到教学中,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对九下前苏联的历史进行复习时就用了一段笑话故事进行讲解:“话说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五人同坐一列社会主义号火车前进,突然火车停了,车长过来报告:‘前面铁路断了。’列宁说:‘发动一次星期六义务劳动,把它修好。’斯大林一瞪眼:‘一定有阶级敌人搞破坏,抓起来枪毙!’赫鲁晓夫若有所思:‘前面不通,就倒车吧!’勃列日涅夫:‘找几个人下车摇火车就行了,乘客感到车在动就以为在前进。’只有戈尔巴乔夫最绝:‘把火车拆了,每人扛一件零件前进,,到有铁轨的地方再装起来!’于是就拆了火车。”然后根据这段笑话故事中涉及的五个人物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列宁在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怎样探索和实践?②斯大林的话反映了其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③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④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喻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就可以轻松地掌握有关前苏联的历史。
影音资料包括真实可靠、具有文献意义的历史纪录片、历史科教片和以历史题材为中心的内容基本上能反映当时历史情景的历史故事片。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重要且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而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所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影音资料很多,如《中华历史五千年》、《中国猿人》、《都江堰》、《万里长城》、《马王堆》、《长征》、《抗日烽火》、《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历史故事片有《屈原》、《张衡》、《汉武大帝》、《武则天》、《努尔哈赤》、《康熙王朝》、《林则徐》、《甲午风云》、《垂帘听政》等。
故事的生成在课堂,课堂给学生以乐趣,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进来。如在学习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主张之后,让学生表演短剧(由5个学生表演)。1个学生表演一个老百姓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钱财。另外4个学生分别扮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来评价这一现象。通过表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经过亲身的体验,把握历史的脉搏,更加理解历史。同时在演练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出无穷的兴趣与乐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穿插短小故事,能把空洞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能养成历史思维习惯,使历史课走出“听”、“划”、“背”的误区;其次,学生上完语数外科目后精神疲倦,引入小故事能振奋精神,激起学习兴趣,点燃对历史探索的热情。但教学时切记:故事一定要短小精悍,真实典型,否则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也不能将历史课上成故事会;更不能将历史故事和野史、秘史等同。只有合理地穿插故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中华人民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