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兰
(江苏省运河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有其特有的人文性教育的资源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然而,反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对语文工具性的极端强调,教师上课时仍然分析字词句篇的妙处,分析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分析典型例题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现行的考试制度与评价方式使得教师重视书本知识的简单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的人文性被忽略或遗忘了。这样做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扼杀,个性泯灭,最终成为教育的附属品或是高智商低情商的工具人,给自己、他人、社会及自然带来严重的影响与后果。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模块都必须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都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母题展开。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为例,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选文,这些选文内容虽广泛,但都是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个母题选择的,一共构建了20个专题。“人与自我”这一母题共有7个专题,包括“向青春举杯”、“珍爱生命”、“号角, 为你长鸣”、“我有一个梦想”、“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此情可待成追忆”、“直面人生”。“人与社会”这一母题共有10个专题,包括“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历史的回声”、“和平的祈祷”、“慢慢走, 欣赏啊”、“祖国土”、“文明的对话”、“寻觅文言津梁”、“笔落惊风雨”、“走进语言现场”。 “人与自然”是新的时代主题,“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的相处,可以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命运的问题,这一母题包括“像山那样思考”、“科学之光”、“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3个专题。这些专题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从而实现其现实价值。
1.善待生命,关爱自我。
近年来有中学生漠视自己生命的报道,青少年自杀、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花季少年不珍惜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究其原因,多由生活中的小事引起,一句玩笑,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导致恶果,而中学生采取极端的方式,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是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缺乏思考的表现。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往往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源泉,如果孩子出事了,一个家庭很可能就会因此留下永久的阴影甚至会支离破碎。
著名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是体悟生命意识最好的场所,《语文课程标准》更让教师明了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化教学的体现。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对待它、珍惜它,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生命”这一人文命题非常重视,选了众多直接与生命教育有关的文章贯穿于必修一至必修五的课本及读本之中,以期体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人对 “生命”的独特体验和深入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与资源,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古人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从来都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世间一切的人、事、物中,人的生命最宝贵,尤其作为个体的人,生命只有一次。人若失去生命,世上再美好的东西也享受不了,再宏伟的事业也干不成。拥有正确的生命意识,中学生在其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更加珍爱自我生命,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拥有正确的生命意识,他们才会坚信:有了生命,才有竞争与拼搏;有了生命,才有快乐与幸福;有了生命,才有希望与理想;有了生命,才有对生命的珍爱;世界因生命而变得精彩。善待生命、关爱自我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2.善待父母,关爱家庭。
当今不少孩子处于父母的溺爱之下,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校互相攀比,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愿望稍有不能满足时,要么数天不理父母,要么离家出走,甚至以死要挟,直至愿望满足。
2011年5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了《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这是我国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蓝皮书认为,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其中“子女发展期望”和“追求家庭幸福”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孩子的发展是父母强大生活动力的最重要源泉,家庭的幸福指数也与孩子有密切的关系。但作为孩子的中学生,其情感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父母普遍存在着一种冷漠化的现象,一组调查数据显示: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72%的学生不了解父母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等,40%的学生不经常从事家务劳动;偶像崇拜调查,十大崇拜偶像中,父母均榜上无名,只有6.5%的学生选择崇拜父母。中学生对和自己关系最亲近的父母都如此冷漠、不关心,对自己天天生活在其中的家庭不关爱,这是今天的中学生最明显的道德缺陷。
关注人文性,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善待父母关爱家庭的意识与道德。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情,通过亲情文章的学习感悟,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让中学生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理解父母对孩子眷眷的无私的爱与付出,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善待父母关爱家庭。如此学生的情感发展会更健康,人格发展会更完善,家庭会更加的幸福,而社会也会因此而更加的和谐。善待父母、关爱家庭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3.善待他人,关爱社会。
现实生活中,由于独生子女的心理缺陷、学习压力增大、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原因,一部分中学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现象,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极端狭隘自私;孤僻冷漠,不关心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稍遇挫折就容易采取极端的手段。
关注人文性,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善待他人关爱社会的意识与道德。通过学习与感悟,真正让中学生在脑海中铭记并践行这样的观念: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团结,理解宽容,真诚相待;关心爱护身边的人,发生矛盾时多做自我批评,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与他人沟通合作,关注他人的疾苦,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学会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友谊;铭记集体意识,意识到自己和集体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适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进一步了解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关爱社会,这样可以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善待他人、关爱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4.善待环境,关爱自然。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每个人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学科——生态道德蓬勃兴起,它根据生态学揭示的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规律,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学生是21世纪的未来,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道德观的内涵包括:(1)热爱、尊重、保护自然;(2)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尤其是珍惜和节制非再生性资源的使用和开发;(3)保护生态平衡,珍惜与善待生命,特别是动物生命;(4)有节制地谋求人类自身发展和需求的满足,不以损害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生态道德观看待自然环境、认识环境,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尊重自然固有的价值,使之成为人类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需珍惜和保护。结合教材中“人与自然”的内容,补充我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天道生生”、“人爱万物”、“圣人之虑天下莫贵于生”、“与天地相参”等古老的生态道德思想,以及与生态相关的美文、史实,等等,加深对生态道德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道德的基本行为要求。首先在审美情趣上树立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树立购买物品时考虑环保性可循环利用性的意识,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回收废旧电池的意识等日常生活意识,用生态道德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拥有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如平时养成不折花木、爱护小动物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反对虐待动物,自觉摒弃那些乱捕滥猎、乱采滥挖、滥杀无辜的不道德行为。最后在心中坚决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形成以节约和适度消费为荣的观念。通过生态道德的教学,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学生心中,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青少年成为具有现代生态道德意识的生力军。善待环境关爱自然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新课标和现实都提出了重视人文教育的要求,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思想、情感、人格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更应关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1]魏本亚.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专题.讲座,2006.05.01.
[2]陈洋.学生关爱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摭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http://www.doc88.com//p.2942967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