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2011-03-20 19:42杜宏伟
文教资料 2011年19期
关键词:背景音乐美的情感

杜宏伟

(睢宁县实验小学,江苏 睢宁 221200)

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杜宏伟

(睢宁县实验小学,江苏 睢宁 22120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爱国主义情感和理解能力。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创设一定的意境,有助于语文朗读教学的进行,但是背景音乐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音乐的影响及其作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音乐 选择 作用

长期以来,音乐负载了人的内心情感和对事物的有感而发,表现了人们对身、心、物和谐共生的一种自然状态的向往,所以音乐能够陶冶人的内在情感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对语文朗读教学教学有着一定的辅助性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崇高精神的外在显现。朗读更是讲究抑扬顿挫、有机和谐,讲究“圆融”、“自然”,通过朗读来感知世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哲思,所以语文朗读与音乐在本质上都共同追求的人的自由、和谐、共生。鉴于音乐和朗读的这种相同性,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朗读教学中音乐的选择和作用问题作探讨。

一、阅读教学背景音乐的选择

在语文教学中体验是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引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受到人文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就显得至关重要。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维,经定而后维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文本语言“有的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

文学作品有的深沉、有的激昂、有的轻缓,有的侧重于抒情性、有的侧重于叙述性、有的侧重于说理性,所以背景音乐的选择要根据文章性质的不同来选择。比如:《天净沙·秋思》的朗读教学可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使学生随着舒缓柔慢的音乐节奏,将诗作中乡愁所表现的伤感、深沉的特点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意象群间的空白进行补充,心中呈现出一幅自我感受到的荒寂的画面,体味到“断肠人”那凄凉悲愁的心境。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创设意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儿童的年龄特点处于塑造性较强的阶段,为此,在音乐选配上应遵循抒情性、民族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内容积极向上的、清新并且是与时俱进的。

二、音乐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情境。

阅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不只是机械地口头上重复原文而已,而是通过口头的朗读将原文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思想,进而理解、掌握。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相对比较差,基本上不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力。那么培养他们的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地思索,并对整个心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感知有关的事物,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比较敏锐,想象力丰富,情绪高涨,意志力强。

2.将音乐运用于朗读教学,可通过悦耳动听的乐曲促进大脑皮层产生兴奋。

在大脑皮层的指挥下有关部位建立起暂时的交互关系,使朗读与音乐结合为一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学生就能以愉快的心情和美的感受去学习和接受新的动作。所以,一首豪迈而有气势的歌曲能使人激情满怀,情绪激荡,自然就能为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且思想活跃,记忆力增强。由此,当歌曲与朗读编排在一起时,就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课文内容就容易记住,并且不易忘记,课文的思想感情就容易被感知,所以说音乐有助于朗读教学的顺利开展。用音乐配合朗读教学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3.将音乐用于朗读教学能美化课文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美的感受力。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重视珍惜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具体教学中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创设意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文字、情境和背景音乐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从而达到审美能力培养的目的。

语言文字独特的审美情趣给朗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语言艺术美是精湛的生活写意。先辈们通过不断努力改革、创新,赋予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变化多端、荡人心魂的美的形式,使学生在朗读中领略、体会、品味其中深厚的美感,受到美的陶冶,从而感受到内心的素养与内涵,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而音乐就是体现美的一种艺术形态。在朗读教学中,把音乐和朗读教学融为一体,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可以对课文的情感表现的主题起到烘托的作用,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形成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音乐、朗读的双重艺术熏陶下,增强艺术领悟性,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的感受力。

4.将音乐用于朗读教学能渲染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音乐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立的艺术,以其美妙绝伦的声音元素来描绘人类最微妙最复杂的情感世界,它是一种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特殊语言。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抒情性最韵美的,正如叔本华所言:“音乐是意志的外射,图画所不能描绘的。”音乐对人的心理情感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节奏明快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旋律优美的音乐使人情绪宁静;一曲激昂雄壮的交响乐使人激情豪迈,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意境。

在朗读教学中选配一些相对应的民族影视音乐、歌曲,例如《真心英雄》就是一首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使学生情绪激昂的歌曲,把这首歌曲运用到一些爱国主义课文的朗读教学中,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心潮澎湃,非常具有感染力;选配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顿使朗读变得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壮志,在这样的音乐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会得以升华,产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极大地增强民族使命感。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1.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润秀.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习林炜彤语文教育思想[J].浙江教学研究,1999,(5):36.

[4]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

[6]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7]任筱敏.音乐师范生情感人格素质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1,(4).

[8]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背景音乐美的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好美的雾
情感
背景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景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具体作用
浅议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