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娥
(沛县魏庙中学,江苏 沛县 221600)
语文课程是一门独特的工具性与知识型兼具的课程,这是学生学习各种科目不可替代的先修科目。但是正因为语文很重要,所以长久以来,语文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最为严重的科目之一,教师们多数只想着如何提高学生成绩,而且提高成绩都是效率越高越好,哪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考试知识,就是最为教师们推崇的教学方法。这些导向的错误,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们渴望获得更多情感的交流,而不是日复一日的“题海式”教育,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准确适度的情感教育,这对他们意识形态的定位、正确高尚情感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讲,初中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教师以语文课堂与传授内容作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将思想、政治、美感、劳动和道德等方面态度的教育渗透于课堂之中,最终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成为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情感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情感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性、成功性、审美性、创造性,其实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1]。语文作为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产物,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历史传统、文学精粹举不胜举,其魅力也是其他科目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些知识,以及语文特有的魅力,恰恰都可以成为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非常高,这种高期望值体现在诸多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而且要为人师表,所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行为最高水平的要求。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如此高,那是因为教师站在讲台上,教师自身的形象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情生于境,境能移情”,所以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给学生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影响学生[2]。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每次课中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设计、字迹工整的板书撰写、发音标准的语言技巧、一丝不苟的授课态度,每个细小的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大的情感动力,促进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人生观的形成。
优良的品德,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既有爱国主义的成分,又有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还包括集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看似伟大或者平凡的品德,其实都是与日常教学中教师点点滴滴的渗透分不开。初中语文包含丰富的情感教育题材,适合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的篇章比比皆是。尤其教材中伟大作家的经典篇章,带给我们的除了唯美的辞藻、精致的修辞之外,就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比如学习《诗经》,教师可以介绍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入的诗歌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初年,以此来激发学生仰慕祖国悠久历史的感情;学习《沁园春·雪》,教师可以配上一些反映北方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山舞银蛇的图片,以此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背影》,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拍摄自己父母真实的劳动、工作的背影,引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习《白求恩》,教师可以要引导学生学习他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伟大的导师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这句话深刻地解释了教会学生做一个有感情的人,做一个对人生有感悟的人的道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文章表面学习之后,要把学生引至文章的深层内涵之中,批文入情、出情入理地让学生学习。因为没有情感投入的学习是苍白的,没有情感投入的教学也是枯燥的,而且肯定不会是生动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把自己与学生都融入文章之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和文章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比如,讲《黄鹤楼》,教师要注意讲解崔颢的思乡之情;讲《我的老师》,教师要注意讲解巍巍所述的师生之情;讲 《离骚》、《最后一课》,教师要注意讲解作者的爱国之情,等等。当然,教师要向学生深刻地传递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首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3]。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4]。以前之所以很多语文课堂都很机械,就是因为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太少,一方面,学生不敢与老师交流,另一方面,老师不知道怎么跟学生交流。其实,学生都有想得到老师认可,与老师倾心交流的机会。教师应该明了学生的这种想法,通过个别座谈、问卷调查、定期家访、短信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性,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用尊重、仁慈的心去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同学,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更要多给予照顾和关心。这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生涩的交流越来越少,同时,带着感情的环节越来越多,慢慢地,整个课堂就变得情感四溢,效率自然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改革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无论是学生的厌学,教学中一味地追求高智商,抑或是德育工作不灵光,都表明眼下的教育走上了“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歧路,导致教育基本不把情感发展列入教学计划之中,知识的获得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最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陈莹.运用情感教育,提高学困生学习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2]孙宝贵.初中美术课堂情感教育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76-177.
[3]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运用[EB].
[4]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三个转变[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