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琼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浙江 杭州 310012)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就像贯穿整个西方教育思想史中的一根轴线,它萌芽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比如亚里士多德著名的“灵魂论”[1]。文艺复兴时期,夸美纽斯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认为在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规律——“秩序是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2]卢梭提出自然哲学理论并要求教育要服从自然,第一次把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真正确立了儿童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应当被提高到一种科学的水平”,[3]给自然主义课程思想添加了“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第斯多惠强调儿童的本性,认为教学要以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点;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适应性”原则:文化适应性和自然适应性越一致,生活就越崇高越美好。杜威虽一般作为实用主义的代表者,但我认为他的教育思想也旗帜鲜明地体现出了自然主义课程思想的特点,并在这里走向了成熟:儿童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过程,教育要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重视儿童的兴趣,重视儿童从做中学,在做中获得经验,并进行积累。
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又出现了不少新的自然主义课程模式,如High/Scope,这类课程模式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作用重大;或是瑞吉欧课程,儿童在其中被看做拥有无限能力独立的个体,并且重视环境的布置。
从古至今,儿童观的演变从完全没有儿童概念到卢梭时代产生了儿童概念,教育观念从以成人为中心发展到认识儿童期的存在,直至到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对儿童的态度从盲目期待发展至“种子论”和“园丁说”。[4]儿童有其内在生动的精神生活,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这种精神生活,注意理解和参与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我想,站在如今这个时代的制高点上,我们更需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吸收自然主义的思想,尊重儿童,发现“儿童的存在”。
儿童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儿童辩证地重演人类的文化史,以便使儿童逐步占有人类文化。[5]“无为”教育是中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上乘之法,西方的自然主义其实也具有“无为”的含义,主要有福禄培尔“园丁说”和卢梭“否定教育说”两种表现。这些学说对于现今的教育在目的、内容、方法上忽视了儿童这一缺陷是很有意义的,也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似乎有着相通的地方:人的身心成长有着自己的自然规律,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这些规律。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设计幼儿园课程的关键,制约着整个课程设计的方向。幼儿园课程目标建构可以在课程本身建构上尽量延伸幼儿学习的时间,拓展空间:让每个孩子更多观察、多实践;与家庭社区合作,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在教育理念上,从自然的教育环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获得全面自主的发展和进步。还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划分阶段性目标;根据具体课程的实施途径制定主题教学活动目标和单个教学活动目标。
自然主义的幼儿园课程应该教些什么?首先必须明确课程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无论什么内容都必须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的发展,要从整体出发。
1.注意课程资源的自然性和教育性。陶行知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要利用好生活中丰富的知识资源,配合儿童的天性选择课程内容。儿童身心处于急速发展的时期,对事物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充满好奇,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可以丰富他们的认识,引起他们的兴趣,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价值。
2.寓教于乐,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选择自然主义课程内容时要符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课程内容的难度,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更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为依据,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课程内容对儿童来说是他们极为乐意学习的,不要为了“揠苗助长”过于追求那些脱离了孩子理解范围内抽象的知识;内容的过渡也要自然、平缓。
3.能够引发幼儿情感,使之积极主动发展。课程内容要创设出自然的情境,使儿童在其中萌生出兴趣和情感,要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出发,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还要做到随着儿童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儿童兴趣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幼儿的年龄限制,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依靠他人的讲授来获得知识,他们需要的学习渠道是与自己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的,在这样的情境下才能主动将自己获得的经验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园课程是在儿童的一日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组织和实施的,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儿童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是向儿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主渠道。[6]
1.显性的课程实施。显性课程的实施就是专门性的实施途径,是教师按计划专门组织的、全班的或小组的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又分为主题性教学活动和单个教学活动。主题性教学活动注重各项教学活动之间横向的联系与拓展,在主题的自然情境下将各领域知识慢慢地渗透进学习活动。适合在某一个年龄段的某一个班级、某一个时间段内组织开展,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
案例:中班主题活动——《我的数字档案》
(1)主题活动总目标
①初步认识生活中数字和数字的意义、数列中数字的排序知识,对数字产生兴趣。
②积极地参与探索、调查与交流活动,能大胆地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问题。
③积极地与同伴合作,在说一说、谈一谈、做一做、玩一玩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经验。
(2)主题活动实施概况
第一阶段:寻找不同场所的数字。教师引导儿童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字,(门牌、电话号码、超市价格、公交站牌等)让孩子认识到生活中各个场合都存在着数字。以集体、小组和个别多种形式讨论,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表现出来。
第二阶段:发现数字的不同用途。将第一次孩子交流所得的结果按照用途进行分类(比如吃的、用的、玩的等)。分类后鼓励孩子用各种形式来表现数字,画出来,或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幼儿园里的教玩具等。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幼儿注意数字的意义。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排列顺序的数字:顺序排列的数字、倒序排列的数字、没有顺序但有特殊含义的数字(匪警110,火警119,急救120,等等)。
第四阶段:将前3阶段孩子调查所得的有关数字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中,让每个孩子制作专属自己的《数字档案》。包括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学号等。并请爸爸妈妈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字拍摄下来搜集起来放在自己的数字档案中。
这次主题活动中,每一阶段教师都创设自然的教学情境,取材于幼儿的生活,切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力,进一步深化幼儿的已有经验。没有单纯地讲授数字的概念,不将其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让孩子自己随着主题活动的阶段深入独立探索,并适时给予指导和讨论,整个过程起源于生活,升华为幼儿心中的知识,最后又回到孩子身上。
2.隐性的课程实施。自然主义的幼儿园课程尤其应该注重其在隐性课程的建构,要切实做到情景化、生活化、过程化、经验化。可以渗透于环境中:幼儿园环境规划符合幼儿的审美需求,或根据阶段性的课程主题来布置,让幼儿随处都能延伸应用自己学习的课程;重视生活社区环境的影响,利用优良的社区资源。可以渗透于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游戏为幼儿特有的活动也是造成幼儿生活的资料。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如果能与儿童各类游戏活动有机结合,就可以使儿童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可以渗透于一日生活中,仍以上文中《我的数字档案》为例:在幼儿入园点名时可以轻抚每个孩子的头,让所有幼儿一起数数班上的人数;在准备活动时念白一些数字歌谣,如绕口令《七加一和七减一》;散步时和幼儿一起发现与讨论在幼儿园里都有哪些数字。教师应该将这些安排在儿童一日生活之中,让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触摸”到,也使幼儿园教育更加生活化、自然化。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4.
[2][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0.
[3]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89.
[4][5]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1,95.
[6]路晨.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