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讲授式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教师的单方面讲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认为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备受争议和质疑。其实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恰当运用讲授式教学法,将会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怎样正确运用讲授式教学法呢?这就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做简单的分析。
对于讲授的科学性最重要的是讲授内容的科学性,一般的中学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只强调内容的全面性,而没有抓住讲授内容的重难点,一盘散沙,学生听完后云里雾里,没有头绪。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是课堂讲授体现创新及艺术性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讲授内容的核心和基础,吃透教材是讲授内容的基本要求。现行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中每章每节内容都有一定内在联系,充分挖掘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从而找出共性、异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掌握了教学的每一环节,在讲授新课时,在全面理解和处理好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指出重点、难点和中心问题,这些中心问题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纲,是重点,往往又是难点。在弄懂教材的基础上还应当系统地、整体地、灵活地把握教材,并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有效地讲述出来。其次要考虑讲授的对象。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固然重要,但这些知识还只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存在,最终还要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能力、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课堂纪律、参与习惯等进行分析,正确处理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生活环境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再次要注重讲授语言的科学性,斯大林说:“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同时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西方社会更是把“舌头”、“金钱”和“核弹”视为人类生存的三大“战略武器”。所以说语言的科学运用在教学中是异常重要的。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清晰、准确、简练,道理清楚、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更具体地说,口头表述良好的标准是: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语言标准,语速适中,语调起伏顿挫;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观点正确,繁简得当,首尾照应:用词准确恰当,态度大方,姿势端正,眼看听众(目光注视至倒数第二排同学的脸,可使全班同学感受到说话人的目光)。[1]
形象性是讲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罗伯特·特拉弗斯在《教师——艺术表演家》一文中说:“教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由于历史本身具有一次性和过去性的特点,历史现象无法重现,历史过程也不可能再去实践,因而人们对历史内容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可是人们通过学习和思维可以间接感知和了解历史内容。教师在讲史实时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要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借助“语言的直观”功能,再造历史形象,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有的学者把教学的形象性称为教学的表演性。这种讲授表演当然要讲求一定的规律性,特别是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站在特定学生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表演方法,也就是说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讲授表演对教师具有最大的要求,教师表演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因此教师要注意衣着打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与课堂讲授的紧密结合。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要借助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比喻、修辞、类比等形式,把要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掌握要领,茅塞顿开,透彻理解,树立对历史的形象感知。在运用讲授法时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教师要将讲授与无声的手势语言结合起来,使讲授的单调的语言符号形象化。当然形象化的知识还要与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心向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成知识的内化,因此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讲授内容,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增强学习信心,从而使教学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随着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单靠以前那种教师单向讲授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等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确定讲授内容和方法。为适应这一需求,教师在讲授法中就要引入启发式。这种方法既能控制课堂的秩序和进度,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如期完成,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发思维培养能力。讲授的启发性首先要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直观艺术形式,或运用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运用艺术手段的力度,优选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过程中,这种情境的创设,正适应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且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一方面,情境中的色彩、音响、节奏、符号等一部分能够直接被学生接受、吸收,然后学生会对这些特定的情境作出反应,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优化的问题情境又将信息、教学内容镶嵌在特定的情境中,它们之间是相互有机地联系着的,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联动运作的整体。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艺术,做到教师讲解与学生的回答相结合,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 “何时用”,二是“怎么用”。对于启发,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作为启发的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智力特征,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不可直接获得,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学会的问题。要在先前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随教师一步步启发释疑的讲解,最后解决问题,在讲解过程中要一步步启发,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使启发的每一步学生都能自己得出结论。每一阶段的启发都要恰到好处,不可启而不发,又不可把答案完全抛给学生。
讲授法与启发式相互结合,掌握好启发的技巧,并配合一定的问题情境,其教学效果必然显著。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就是对所学知识有极大的兴趣,对未知的知识有想即刻获得的渴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据试验表明,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情绪是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的。如果情绪好,愿意学,其大脑皮层就处于兴奋状态,脑子灵活,反应灵敏,求知欲旺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如果情绪不好,学习环境枯燥乏味,就没有学习兴趣。如果学习有压力,精神受压抑,思想有负担,就会产生心理成长延迟现象,使大脑皮层迟钝,思想堵塞,影响接受知识信息,更谈不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了。[2]
因此,教师在运用讲授法的过程中要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掌握知识、发现真理、发展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要在讲授式的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一般的课堂当中都是教师的讲述一贯到底,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述内容。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是不太令人满意的。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学生在有自主学习的心向的学习环境中,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课堂具有民主性,改变原来一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讲述应充分与学生展开交流,与学生互动,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探讨问题。要敢于让学生把不同的观点暴露出来,哪怕错了,只要有一点闪光的,就要及时抓住给予鼓励。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宽松了;表现欲强烈了,都愿意主动发言了。在这样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学生不但不会感觉到学习的枯燥,反而会觉得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想学。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与他们之间距离是那样的近,感情是那样的融洽,从而深深地喜欢上老师。同时这种喜爱也会转移到老师所教的课程中来。
B.莫向斯基在《爱因斯坦的教育》一文中说:“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了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谁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有趣,谁才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3]P43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时时注意运用语言技巧,使语言富于幽默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幽默语言,会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用轻松幽默、诙谐风趣的表达去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就会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一旦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获得显著的学习成效。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将历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使其具有生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更能感受到历史与自己联系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更能了解历史的本质。这就做到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就事论事、以理析理,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索然无味,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幽默、漫画、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来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就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知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就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而言,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4]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确实不能一味地运用传统的保守的讲授法,要对其进行改革变通,使讲授中融入教学直观。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直观的教学手段日益增多,日趋完善,如电影、投影仪、幻灯、录像机、计算机教学(CAI)、电视、录音机等,其特点是通过视觉、听觉或视听同时发挥作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刺激,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效果。当然这些电化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还要与教授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使教学活动走上更高的层次。实践证明这种讲授中蕴含教学直观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形式得体、反映深刻的手段,能灵活恰当地应用于课堂,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鲜明、生动。与教师的教学语言相配合,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就更能增强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模型、实物、多媒体器材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手段,选择最佳时机,在最主要的关节上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功能,达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弥补语言文字表述的不足,又能使学生在多变的信息传递途径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传统的讲授法来说只要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传统讲授法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使教授法能够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邓亦武,邓厚平.刍议研究生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能力之培养[J].教学研究,VOL30,(5).
[2]蒋春鸿.中学历史课堂的激趣教学[J].科技文汇,2010.08,(中旬刊).
[3]傅惠娟.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宁吉军,吕宗社.有效控制讲授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科教导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