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三观”的引导策略研究

2011-03-20 16:51毛婷婷
文教资料 2011年8期
关键词:世界观三观人生观

张 颖 毛婷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三观”的引导策略研究

张 颖 毛婷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网络媒体已呈迅猛发展之势,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产生了相当的能量和影响力,成为影响大学生“三观”教育的重要因素。高校如何保持和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课题。

网络环境 大学生“三观”教育 引导策略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实践而来,从书本上的定义来看,“三观”教育的顺序是从世界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种思维顺序显然是一种理论的逻辑。从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三观”是在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这些实践包括高校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培养大学生“三观”为目的的理论课堂,还包括源于生活本身的阅历和社会磨练。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成为影响和塑造大学生“三观”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在网络环境中,既有对大学生“三观”的正向性作用,又有反向性作用,只有规避网络的弊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从尊重大学生主体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教育内容,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对话,才能提高高校“三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网络对大学生“三观”的正向性作用

1.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从新闻事件到国家决策各种信息,这些信息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如书本和课堂上老师的口耳相传的内容,增长了大学生的见闻,扩大了知识的覆盖面,这给大学生“三观”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成为大学生“三观”的重要来源。

2.网络拓展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学生“三观”教育开辟了网络时代的新天地。与传统教育不同,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体会到的“三观”教育更为真切和直观,例如网络中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的、有守护社会良知的,这些具体的事例使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三观”教育更为鲜活、更为生动。

3.网络所传递信息的速度和时效性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任何信息一经在网络出现就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众人皆知的话题。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三观”培养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随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选取教育方法,使“三观”教育有的放矢。

二、网络对大学生“三观”的反向性作用

1.网络信息“失真”对“三观”教育的反向性作用。大学生一般都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无论是心理或是生理都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待形成和确立。在网络谣言未经证实的情况下,经过网络的放大效应,网络谣言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危害都要大。在这个时期,当大学生接触到网络一些失真的信息时,这些错误的信息导向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网络谣言使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使还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难以辨别周围的世界。

2.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反向性作用。网络暴力是一种语言暴力,是指多数网民在事情真相尚未清晰的情况下,在狂热和非理性情绪的支配下,通过语言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侮辱,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现象。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清晰的伦理准则,网络暴力就会混淆大学生对于正义的辨别,给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带来冲击。

3.网络信息“不美”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反向性作用。在网络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媚俗倾向,关注点多为个人隐私、明星绯闻、色情信息,常常以“内幕”、“真相”、“鲜为人知”为标题出现,这使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和思想意识不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媚俗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三、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三观”的引导策略

高校在大学生“三观”教育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超越地域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络平台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地理的界限。通过网络平台,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都可以在更广的地域和更长的时间段内得以传播。[2]面对网络,高校不能固守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而要建立网络“三观”教育的新阵地。高校在建立大学生网络“三观”教育新阵地的同时,必须保持网络在高校的影响力的前提下,在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尊重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从尊重大学生主体需求的角度安排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属感,提高高校“三观”教育的有效性。

1.高校应运用校园媒体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栏,运用多媒体的特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具有将文本、声音、图像的技术优势,为高校“三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声、像、音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所以高校应灵活运用网络,勇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辅助“三观”教育。同时,开设大学生“三观”教育的网站,唱响网络红色宣传,发挥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信息海量是网络世界的显著特点,各种热门话题纷至沓来,在众多的话题中,哪些问题是大学生最想知道的,哪些是需要大学生深入了解的问题,哪些是希望大学生优先考虑的问题,都需要网络媒体的引导。网络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重点报道什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要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方向,帮助大学生认识周围环境,从而达到树立正确“三观”的目的。

2.高校应随时关注网络的动态,主动介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开展专题大讨论活动,提高网络“三观”教育的时效性。高校可聘用让大学生信服的“网络舆论领袖”为专职网络引导员,在网络舆情出现危机之前引导网络舆论。“舆论领袖”在大学生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当网络中各种信息迎面而来,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舆论领袖”可以为大学生指点迷津,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在“舆论领袖”与大学生的互动中,消除疑惑、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同时,使大学生“三观”教育也得以完成。

3.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陈力丹教授在《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一文中说:“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都是受众。这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造成的。它的互动性给予了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3]要净化网络环境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网络时代的自由也相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应以负责人的态度参与到网络中来。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提高智德水平,而且将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免受到各种有毒信息的侵扰。

高校承担着大学生“三观”培养的重任,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网络异军突起的今天,高校要保持和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发挥好网络的功能,规避网络的弊端,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生“三观”教育服务。

[1]吴小平.试论大学生三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8,(5).

[2]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337.

[3]中国传媒学术网.http://www.mediach.com/html/38/n-12438.html,2008.5.25.

猜你喜欢
世界观三观人生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智能化的“世界观”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