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张泽民 王青峰 吴睿珊 姜万兵
(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科技项目对农科大学生科研水平提升的导向性影响
李 伟 张泽民 王青峰 吴睿珊 姜万兵
(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是我国高校鼓励大学生从事科研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高水平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作者以科技项目对大学生科研水平提升的导向性研究为突破口,通过走访、座谈和归纳,分析了我校农科大学生在从事科研项目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科技项目 农科大学生 科研水平 导向性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5号)等文件都重点指出:“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校也专门制订了几类专项文件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鼓励发明创造,培养创新人才,也正是看到了科技项目在这个方面的重要性。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科技创新项目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本文就科技项目对大学生科研水平提升的导向性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同行交流学习。
传统农科专业因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冷门专业,其缘由主要是报考修读人数少、就业面窄、工作地区偏、待遇薪酬低和发展空间小造成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所著名的一本农业院校中,农学专业类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比例的2%—3%左右,且每年都遇到招生困难、学生生源质量差和专业调剂修读等情况,真正第一志愿报读的学生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客观说明了农学专业的举步维艰的现状。因此,如何合理地培养高校农学专业本科生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培养的关键所在,而参加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项目就是培养又博又专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座谈、走访的方式,在参加专业学术性科技项目的同学中对于作研究可以促进更好的学习深造持肯定态度的同学占到90%以上,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所以,科技项目本身具有专业性、辐射性、辅助性、交叉性的功能,对参加者有促进作用,对身边同学也起到榜样和带动作用。
1.2.1 专业学习兴趣的导向
农科专业学生因客观原因所限,普遍存在着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故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主动性差、独立思考性弱和深造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通常情况下采取的是使用教学管理的手段进行约束,虽可取得一些效果,但学生人在心不在、形在神不在的现象还是不可避免的。采用科技项目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可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灵活多样,主动参与性增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们对专业的全面深入认识,从而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从走访座谈的调研中,有53%的学生对目前实践教学的投入持不满意态度,这说明学生们对实践学习的要求与渴望。
1.2.2 科研钻研兴趣的导向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各类高科技的农业人才。然而因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现代农业人才处于紧缺状态,虽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对农业进行调控、补贴和鼓励,但作为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高校是其中的关键所在。通过科技项目的做法,以“指导老师+兴趣学生”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可以提高学生们从事结合专业的科研工作。从动机和过程来说,此方式对学生科研的兴趣与钻研精神都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从走访座谈的调研中,有87%的学生对科研项目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
1.2.3 综合素质能力的导向
参加科研项目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团队协作、独立思考、组织协调、综合策划、宏观把握、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接物待人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学习与锻炼。对于已经成为普及化大众大学教育的现阶段来说,专业知识学习只是大学的基本,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和社会的学习,这一点有86%的学生同意。
1.2.4 精英先进影响的导向
从科研项目的参与率来说,其学生和教师的比率还是偏低的。以我院近3年的参与情况来看,学生的平均年参与率仅仅为12.02%,教师的为66.21%。从这个数据来看,参与科技项目的学生还是少数。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这部分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同龄阶段学生的佼佼者,如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系统培养和教育,对其本身来说是一个精英型教育。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特别是在如今竞争越来越大的现实环境下,提升个人自身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才是顺利踏入社会,取得成绩的关键。
科技创新项目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校级以上的科技创新项目,主要包括国家/省级/校级大学生挑战杯科技项目、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实验项目等;二是学院级设立的科技创新项目。除此之外,还有社会上非官方组织的一些创业项目设计大赛、学术专业设计大赛等创新项目。
专业性科技创新项目一直是我院传统优势所在,近几年里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的奖项。它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参与者本身所得到的收获,更多的是带动了一批志愿从事专业科学研究的同学继续深造,引导和培养扎实的专业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统计近3年参加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的情况来看,每年平均有28项立项或批,参与人数有116人,占12.02%,具有副高职称的指导老师20人,占66.21%,投入经费达38200元(详见表1)。这充分说明了我院开展此类专业性科技创新项目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奠定了较大的影响力。
表1我院本科生近3年参加院级以上科技项目情况统计表
经统计,在参加专业性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中,有95%的同学在学习成绩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最大涨幅超过60%,且在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态度、学习兴趣、综合能力、日常交际、辐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在榜样的带动下,身边、宿舍和班级的学风班风都得到了改观,在客观上提高了先进,带动了后进,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攻读硕士研究生中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近3年的情况来看尤为明显(详见表2)。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说明了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的科研项目能够促进学生的提高与完善。
表2我院本科生近3年报考攻读研究生和对口就业情况统计表
专业性的科技创新项目其课题研究内容和方向多是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的子项目或者某一个方面,其有着很大的学科依赖性。因此,本科生若要拿到质量高的科研项目,就必须找水平高和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或研究生作为自己的导师。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水平高的教授们不太热衷本科生的科研,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上面,因此本科生进行科研项目的导师只有两种来源:一是对本科生进行科研项目活动感兴趣的,另一种则是职称和科研水平不高,教学和科研任务不重的。更有甚者,个别不负责任的导师在接收课题指导后,打包给自己的研究生负责,造成严重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加之没有具体的管理方法,给科研项目本身和学生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
本科生从事科技项目活动,在硬件条件上面是没有保障的。社科类的创新项目因不受场地和条件的限制,它不存在这个方面的问题。自然类的创新项目因受环境、观察、记录、测算等需求,必须有一定的硬件条件作为配套设施提供给他们,而大多数高校并不具备这个条件。项目参与者只能依靠租借实验室器材、找研究生予以方便的人情和通过导师的通融等方式来解决,带来的最大弊端是项目效率低、持续性差和影响力大。从长远角度考虑,此点甚为堪忧。
科技创新项目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校院各级管理部门和老师们的支持。高校运作机制的改革,一个突出的现实就是权力集中和任务下放,典型的现象就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传统的大锅饭式分配并没有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和绩效考核来认定薪酬待遇与晋升空间,依旧是传统事业单位的论资排辈与职称首肯原则。这样的现实打击了多数具有拼劲和创新劲的年青老师们,在以经济为主导的洪流中,由于生活和发展空间所迫不可避免地都选择了以提高经济收入为首要考虑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校院在管理上不对科技项目活动本身加以规范和认可,是得不到老师们支持的,也是长久不了的。
自主讨论启发式教学已经越来越被高校所认同,科技项目活动也应该这样,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通过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在完成科技项目过程中,能够与其他组别交流过专业问题的不到10%,而期望不同项目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愿望却达到80%以上,从这个数据上确实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组员之间缺乏交流、组别之间缺乏切磋学习、过程中间鲜有监督考核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如若不及时进行解决,则最终会导致科技项目良好的作用不持久。
目前的大学生科技项目的制度和文件都是比较笼统的,在可操作性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在职权分配、权责明晰、工作认可、监督考核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于一些具有优良传统的学科和学院因其有固定模式做法,其操作和发展比较顺畅;然而对于一些不占优势的学科和院系来说,相差就比较大。因此,作为教育机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和完善人格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以经济为主导的当今社会更应该以合理的制度规范和约束管理权责,使“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真正得以体现与落实。
大多数在管理大学生科技项目方面都是由各自学院的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和辅导员进行的,主要是按照学校既定的一套程序进行。它比较死板,缺乏必要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工作,特别是在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答疑解惑学生们有关科研问题和进程中出现问题如何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为了使好的活动发挥其应有价值,有必要成立一个学院的二级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使其规范化和系统化,使科技项目的前期宣传、中期监督管理、后期结题把关和资料入档等各个环节都具体到位,使参加科技项目的同学们不仅从参加项目本身学到了进行科学研究的乐趣,而且从管理体制方面感受到了行政制度方面的缜密和细致,真正感受到国内一流大学的高水平。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 《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中已明确提出各地区和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规章制度,承认教师在指导中的工作量”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内容,这充分说明了在经济主导的大环境下,教师虽不以经济收入为出发点,但认可其工作,体现其工作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校院制订符合各自情况的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方式和方法是调动科研教师从事大学生科技项目工作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必须引起校院领导的重视。
大学生科研项目创新活动是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方式,它连接了书本理论知识和课外劳动实践的契合,对培养全面的合格的大学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大学生从事科研项目对其自身的专业学习深造、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避免不良习惯影响、积极引导他人和社会价值体现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在校期间如何规划个人发展和学有所成是不可估量的。高校教育机构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扎实抓好大学生科研项目活动,完善不足,发扬优势,为培养全面优秀的大学生而努力,真正落实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的目的。
[1]教高司函[2003]165号.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3]李伟.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策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4]黄静.对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指导.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2010年校级教改重点课题“利用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编号JG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