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伟贵
(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江苏 赣榆 222100)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新世纪语文新课程改革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是说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塑造健全人格,弘扬人文精神。语言文学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色彩,是作者睿智见解和个性风格乃至民族文化心理与性格、民族生命意识与审美趣味的体现。这给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审美空间,与学生发展的多元价值取向天然协调,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陶冶性情,发展思维,在人类历史文化传承中感受人文精神,扩充文化积累,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这是一种精神培植,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及文化涵养的加深。只有依托语文教材中一篇篇饱含“人文”底蕴的范文,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的介入,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才能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感,具有高尚的情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呢?
要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学”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教师需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所感动,悠然心会。然后,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细心品味,蕴涵体察,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教师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就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比如《西湖》通过文字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意境。让学生张开艺术的翅膀,运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去表现,那么它就不再是一篇美文,而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一曲悦耳的轻音乐,一首轻盈的抒情诗。又如《九寨沟》,诗情画意,人间仙境;《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似云似雾;还有童话、寓言,等等,无不包含着丰富的艺术、人文因素。如果我们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段,把它们变成赏心悦目的图画,或委婉或激昂的音乐……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将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入情入景。学生不仅仅能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扩大教学容量,对于感知理解课文,丰富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助于发展智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这些文章有许多可探寻的意境。但由于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往往难以直接入境。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如苏教版第二册第5课《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一年级学生大都没有去过草原,课前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播放腾格尔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他们学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悠扬、高亢的歌曲一定会引起他们对草原的神往,歌虽止,情已动。此时,老师轻轻讲述: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草原吗?那里的风光特别美,那里的人民很勤劳,让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片,走入神奇的大草原吧。老师让学生看图听配乐朗读。这样,学生听完朗读,“草原早晨”的美便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又如在教《燕子》时,老师可用剪贴的方法,以湖面为背景,把柳树、稻田、燕子、线杆等在讲解中贴到黑板上,组成一幅壮美的春景图。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有压力,审美情趣成为求知的动力,使得艺术思维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刘勰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强调的正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审美想象是审美构思过程得以展开的主要心理功能,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审美想象是一种既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的逻辑,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或化抽象为具体,化实物为虚幻,化静止为动态,化无声为有声,塑造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更集中、更理想地反映现实生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中,狼凶狠狡猾,而羊弱小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是被吃掉了呢?还是获救了?在这里让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狼一下子扑了空,撞死了。”有的说:“正在这时候,猎人赶来救了羊。”……无一不体现了孩子们对善良的倾情和对恶的深恶痛绝,也体现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孩子们善的一面,这样利用生活中的积累、贮存,并加入了丰富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教师要注重美学分析,使意境开拓,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使他们所引起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同,作品中的人物、情景符合学生的审美理想、趣味。从而使心境做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产生共鸣,让意境开拓学生,陶冶美的情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根据老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散发着香气,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我们可通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如教《九寨沟》时,为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我先让学生画一画句子,找一找词语,体会这些词句是写九寨沟什么美;再让学生把写同一类美的词语串联起来,如写景(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等)、写物(异兽珍禽、憨态可掬、若无其事等)、写色彩(银光闪闪、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等)。这样学生马上知道了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然后,让学生多读读,体会到读这些词时有节奏,有起伏,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美,具有韵味。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中描绘了秋夜洞庭湖上的幽美景色,用白银盘比喻皓月,用青螺比喻君山,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逸的境界。类似的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还有许多,如柳宗元的《江雪》,张继的《枫桥夜泊》,等等,我们都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品尝、去体会,去理解祖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美。
吟诵朗读是提高文学审美感受力的传统方法。古代文人也十分重视吟诵朗读。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清代学者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熟读”、“疾读”、“缓读”之说都强调了吟诵朗读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其实就是通过音声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的一段话: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为提高人文素养打基础的,也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材的内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意境……要引导学生体会真善美,识别伪恶丑,自觉丰满人格力量,增强道德修养。
教师要把塑造学生真善美三种人格作为奋斗目标。依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去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如《朱德的扁担》、《孔繁森》、《徐悲鸿励志学画》等文章里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朱德、孔繁森、徐悲鸿……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国家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名人们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的精神……这些都是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刻在他们的脑子里,这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也正是理想教育、奉献教育、爱国教育的大好时机。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各种渠道适当增加学生阅读量。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并指导他们选择读物,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审美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读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优化,能够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更加全面地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审美能够使人从低级意识中解脱出来,培养高尚的精神,使人的心灵得到超越和升华。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基础知识,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陆嘉明.语文审美教育.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3]周一贯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精品录.杭州大学出版社.
[4]李伯棠.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