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中 龚宝成
(1霍邱县新店中心学校,安徽 霍邱 237400;2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强调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改变过去强调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新的课程标准在其每一细节中都渗透出对学生的生命的关怀”[1]。
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研究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以及教育的环境、教育的目标体系,甚至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程序等方面,加深学生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行为动机,培养学生实践道德要求的能力。然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忽视。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取得最大价值,获得高效益。反之,师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当下,令人忧思的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和问题,产生教与学的心理郁结,需要加以克服和化解。
郁结之一: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的教学,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负责任教师”,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在组织教学上仅倾斜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认为考分成绩高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大多关心学生作业与成绩等方面。
分析和化解:《思想政治课教学课标》(以下简称 《课标》)提出的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是整体性的、多方向的和深层次的。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又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1]唯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反映出教师教学心态的偏颇,教师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势必同教育心理学相违,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也同自身教学目的相反。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说教与讲解、考试与考核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课标》理论上的内容,不利于《课标》在教学实践中的真正落实,很难达到思想政治课要达到的效果。
这一郁结的化解,就是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 “片面性”为“全面性”。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挥,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这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客观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低标准和单一性,就自然地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束缚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就会阻碍学生个性心理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思想政治课只突出理论和政策的说教,致力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具有多重任务、多种社会作用和功能的思想政治课来说,要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和评价上都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清醒认识唯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出现教学过程的形态片面性的心理危害性,用“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郁结之二:师生在思想政治课教与学中,因为认知障碍,存在着逆反心理状态。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传播的教育观点与学生已有的观点相距太远,甚至对立,因而排斥教育信息。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思想政治教师之中,而且在学生中也存在。
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思想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甚至是对自身职业、专业的不顺心等。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教师简单古板教学的反感;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以及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等。
分析和化解:师生存在逆反心理将严重制约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和成功的取得。因而,就要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成为思想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立志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事业,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和情感吸引学生。赞科夫说得好:“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3]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信、可亲、可近,有收获、有作用、有兴趣;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
心理学认为,学生接触到与自己认知结构不一致的教育信息时,在心理上有三种反应:首先是对教育信息抵制、疏远与拒绝;其次是对比教育信息与自己相符合的观点,曲解和异化;三是接受教育信息,改变认知结构。前两种反应主要是学生已有的观念与教育观点相距甚远所致。因而,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现实观点、态度,不能急功近利,奢望一步到位达到当堂课的教育目的,而应把学习变成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一郁结的化解,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从而缩短学生与思想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发展。
郁结之三: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冷漠无味的教化语言的反感,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表现为情感的消极性。由于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教师多采取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许多学生即使学了也是死记硬背,教师画条条框框,学生背条条框框,教学效果较差,没有达到知行统一目的。
分析和化解: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障碍是由学生的特定态度所形成的动力定型造成的,而动力定型又受当前刺激的影响而变化发展。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输入教育信息刺激时,如果教育信息不符合学生的动力定型,就会发生情绪冲突,产生情绪障碍,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无法纳入动力定型系统;如果教育信息符合学生的动力定型时,引起学生满足或愉快的情绪,就纳入动力定型并形成新的动力定型。与此同时,动力定型也有其稳固性的特点,当教育信息对学生动力定性进行撞击,要求改变原来的观点态度时,也可能激起学生的对抗情绪,产生情绪障碍。学生情绪障碍产生后,就会变得非理性的顽固和定势,往往对教师的说教不顾,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很难收到实效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自身对政治思想和政策传授的热情,对科学理论、法律法规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技巧的掌握和驾驭水平等,直接牵动着学生的情感。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4]。
这种消极性导致教师上起课来没激情,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起课来不积极,学习欲望低落,教学效果差。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的阐述,本身就较为枯躁,如果不消除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实现积极性转化,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一郁结的化解,要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列宁同志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思想政治课堂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具有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热情饱满地投入教学,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政治理论的强烈需求,产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这种情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
郁结之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体现,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一言堂和单向性信息输导。这种单向性突出地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听不进学生有益的、独立的、新颖的观点看法和思想认识。教师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采用教学的单项信息输导,导致师生关系不平衡,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淹没了活跃的学生的思想和聪明才智。
分析和化解:在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在真理面前只有顶礼膜拜;教师是权威,顺从是学生的天职;教师在上,学生在下。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6]”。
这种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师的威压下,学生只能一切惟权威是从,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独立的思想,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身心受到极大的束缚,难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它使师生关系异化为“猫鼠关系”。一些不服从管教的学生,千方百计避开教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再次,有的教师把自己当作知识和真理的化身,坐在权威的座椅上,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容易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这一郁结的化解,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教师的单项输导教学,导致师生关系不平衡,已经成了课程改革的桎梏。不改变这种关系,课程改革就难于顺利进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传统的权威中走出来,建立开放、民主和宽松的课堂氛围,走近学生。良好的师生情感应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要求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另外,教师还要关注个体差异,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种资源,并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过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7]。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误区和心理郁结值得人们深刻反思。思想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于教学活动之中,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化解心理郁结,“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得到升华,这样,教学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效。
[1]教育部于2004年3月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3][苏]赞科夫著.教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01.
[4]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1.
[5]列宁.论国民教育[M].转引《读书》,1958,(17).
[6]边玉芳.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5-1.
[7]郑富兴,范增钍.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的中国原创[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
[8]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