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为父亲敬献的花束

2011-03-20 12:52:06宋曙光
文学自由谈 2011年5期
关键词:晓玲天津日报孙犁

●文 宋曙光

孙犁先生尚在病中时,有一天,他的女儿孙晓玲给我打电话。记得那是个冬日的上午,办公桌上满是稿件和报纸大样,晓玲先是谈到她对父亲病情的担心,接着又谈起对父亲的眷念之情。不久,电话那边便传来隐隐的抽泣声,这使得我的心情也骤然变得沉重起来。

晓玲给我打电话的初衷,是想问我,能否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写一些有关她父亲的文章?那时孙犁先生久病卧床,早已不能写作。我当即回答晓玲,回忆父亲的文章不仅可以写,而且很有写头儿,因为你的父亲是孙犁。于是,从那之后的许多个日子,晓玲常会打电话到编辑部来,我们会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每次都要很投入、很动情地谈很长时间,因为所有涉及到的细节都饱含情义,一方面出于女儿对父亲的亲情,另一方面也是我对孙犁先生的敬意。

孙犁先生卧病多年,晓玲和家人都是极尽孝心。与哥哥、姐姐不同的是,晓玲心里还埋藏有一个情结,那就是她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想再为父亲做些什么。父亲笔耕一生,早已在中国文坛确立了文学大师的地位,但晓玲眼中的父亲,始终是一位和蔼可亲、疼妻爱女,头上没有光环,和其他普通人一样的父亲,他们之间充满了父女情长。

正是这种父女之情,让晓玲想到了回报父爱的一种最好方式,那就是写出自己心中的父亲。在孙犁先生的子女中,晓玲是比较喜欢文学的一个,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爱好,才更多地得到过父亲的关心和勉励。现在,在父亲的病榻前,晓玲萌生了一个既让她激动又感到任重的想法,她要动笔写写自己的父亲,她要让父亲的音容笑貌活在文字里,让女儿的感恩之心永恒在文章中。

晓玲对父亲的真情令人感动。我从1977年起便在孙犁先生任职过的天津日报文艺组工作,并在初做编辑时得到过他的扶助和关注。这些,我已经在《忆前辈孙犁》一文中,做过详细记载。孙犁先生作为《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创办者之一,直到晚年仍然做着园丁工作,他是这块文学苗圃所有前辈编辑最杰出的代表。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都应当支持晓玲的这个想法,而且,这是一个极难得的写作题材,应该很好地把握住。

孙犁先生的作品读者已不陌生,可是关于他写作之外的生活、家庭和亲人,这些方面没有人写,局外人也不可能写得了,而晓玲作为孙犁的女儿,握有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她守护父亲期间,亲笔记录了不少父亲对往事的回忆,这势必对她的写作起到不小的帮助。但同时这又是一项极艰巨的写作任务,需要连续创作并且始终保持在一定的高水准,这对晓玲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更为重要的是,读者非常关心和需要这方面的信息,也将为孙犁研究者提供一份真实而鲜活的史料。

尽管这是一种极有难度的写作,但其独特含意和史料价值则无法估量,必将在未来凸现出罕见的光彩。所有的写作计划,我和晓玲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这种沟通和交流,超越了一般的编者与作者的关系。从文章的总题目“记我的父亲孙犁”,到每一篇作品的具体内容,都经过认真筛选和排序,在写这一篇的同时便定好下一篇的题目。我叮嘱晓玲,这组文章的情节必须真实,不能有虚构,别人说过的话和写过的文字,一概不要再用,包括不要引用他人已有的资料,即使孙犁先生的原著和评介他的著述也不要过多引用。这组作品,就是一个女儿写她的父亲,突出第一手资料的新鲜和生动。

那段时间,也就是在这组文章刊登之前,我们的通话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每当说到父亲的一些细节,晓玲都会话语哽咽,就是在她查找的资料、抄好的稿纸上,也常会留下泪水的痕迹。2001年2月8日,这组文章的第一篇《战友情——记我的父亲孙犁之一》,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记叙了孙犁先生与梁斌两位作家之间的感人友情。将近一年半之后,当文章发到第三篇的时候,孙犁先生不幸病逝。这组饱蘸亲情的文字,是晓玲为父亲献上的最后一次花束,也是孙犁先生临终前,得到的一份最好的心灵慰藉。

从2001年2月8日至2010年7月8日,“记我的父亲孙犁”系列文章,在将近十年时间里,总共发表了17篇。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写作过程中,晓玲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写作激情,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她都没有放弃写作,按照我们事先商定好的篇目默默地写作着,每完成一篇,她都因感情投入过多而大病一场。这期间,特别是在孙犁先生去世的7月份,《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必定会在版面上刊发怀念文章,晓玲的作品经常是重点稿件。这组作品初发不久,便有出版社预约出书事宜,更有多篇文章被《作家文摘》、《散文海外版》等报刊转载,其中《摇曳秋风遗念长》一篇,不仅收入长江文艺出版社《60年散文精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还荣获了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金奖。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我的父亲孙犁”见报篇数的不断增加,十年怀胎——这组文章终于有了自己的新书名《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收入了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的全部17篇作品。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所有文章的落款处,均注明原载报刊及时间,不论这是否属于该书的一种体例,还是作者念及旧情,我都认为这是对原刊报纸的一种尊重和认可。当我重新翻阅书中那熟悉而又亲切的文字,不禁又回想起当年初读这些文章时,对孙犁先生的战友深情、师生友谊、家庭关爱,而生发的颇多感慨,而其中某些段落、章节和文字,使我依稀想起曾经斟酌、把握和修饰过它们:有的初稿因为素材密集而做过删节,有的则因某些内容与题目不符,被挪到别一篇里去,当文章中出现先父、慈父、爹等多种称谓时,均统一为父亲……那些留在原稿上的笔迹,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皆因那是出自我对于孙犁先生的一份深情缅怀。

在孙犁先生去世后的第六年,也即2008年,天津日报社编纂出版了一套上下两卷本《孙犁文集·天津日报珍藏版》,收入了孙犁先生在天津日报社工作的53年间,发表在文艺副刊上的所有文章,包括一些注释及与孙犁先生共事或接触过的新老报人的回忆文章,计有百万字之巨。这部《孙犁文集·天津日报珍藏版》,显示出孙犁先生作为一代报人,新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早期创办者,他在党报副刊园地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建树的崇高风范,将永远为后人所敬仰。时隔三年,由他女儿孙晓玲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撰写的“记我的父亲孙犁”系列文章,又以《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为书名结集出版,填补了孙犁研究方面的又一项空白。

《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和《孙犁文集·天津日报珍藏版》两书之间,似有一种血脉传承,在书的情韵及亲缘上形成并蒂之美,前者可作后者的别集,也可称为文集的续编。今后,无论孙犁研究工作如何深入,这部《布衣:我的父亲孙犁》,都将是别无二致的研究成果,它的独到、特色和深意,均无人可以同比。

当初,从酝酿、构思这组文章的那天起,我便将一种情缘埋在心底,始终怀想着它,期望着它,这种情感的寄托外人无从知晓。整整10年了,每发表一篇作品,这种期盼就加重一分,朝着预期的设想迈进一步——按照原先的设想,是应将所有定好的题目全部写完之后再编辑成书,而今提前结集多少令我感到有些遗憾。但是就现有篇章来讲,这17篇作品也完全可以面对读者,因为当它们初登报刊的时候,就已经做过很好的编辑加工,想到这书里曾浸透着自己一份深挚的情结和无私的心血,我便又释然了。

读者决然不会想到,这部《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在成书之前,它的背后会有这样动情的故事,它的作者和编者,曾经花费了怎样的时间和精力,泪水和汗水。它终将是一部充满感情色彩的书,因为它来自作者朴实而真诚的文字,来自书中主人公孙犁先生作品的感人力量。一部被读者和社会所认可的书,不会是速成的,也不会是浮躁的,更不会是哗众取宠的。

现在,孙晓玲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这个心愿,这是值得庆贺的,而孙犁先生生前非常疼爱的这个女儿,为他敬献了一份最难得、最贵重、最无价的礼物,晓玲是幸福的。

2011年7月11日 孙犁先生逝世9周年祭日

猜你喜欢
晓玲天津日报孙犁
主题报道如何出新出彩
——以《天津日报》“见证天津”系列报道为例
中国记者(2022年7期)2022-08-25 10:30:22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小青蛙学本领
一只玩具小熊
探索传播规律 创新党报理论宣传理念
孙犁装外行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56
没有回复的短信
剑南文学(2015年8期)2015-10-29 08:22:28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09
Domestic Violence
挡不住的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