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观:看待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视角

2011-03-20 11:10孙卓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观念大学生

孙卓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周口466001)

社会性别观:看待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视角

孙卓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周口466001)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除了社会环境、用人单位的区别对待等客观原因,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本文从社会性别观的视角入手,辨析了社会性别的概念,探讨了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观念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影响性别观念的因素,并从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女大学生就业难社会性别观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除了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等客观原因之外,女大学生本身对自我性别角色的看法、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定位等有关社会性别的观念,也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社会性别观念是当代主要观念之一,个体的性别观念是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是心理和社会的产物。女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一定意味着具有科学的社会性别观念,也不一定意味着女性自尊自强意识的同步增强。

一、社会性别的概念

性别是被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由于其解剖及荷尔蒙分泌不同而造成的生理上的差异的生理概念[1]。社会性别指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与其生理的性别身份相符合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即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和评价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2]。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并不一致,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建构出来的,正如西蒙娜·波伏娃所说的:“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3]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

社会性别观念包括对性别的认同度,对性别角色的看法,以及女性的主体意识,等等。研究发现,当代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性别认同度低。

在校女大学生中,有64%悦纳自己的性别,而有86%的男大学生悦纳自己的性别[4]。但是对自我性别持肯定态度的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女性的压力比男性小,事业是否有成没有关系,情感上也不必压抑自己。只有17%的女大学生充分肯定了女性的特质,认为女性绝不比男性差,同样可以做出不凡的业绩。即在对自我性别持肯定态度的绝大部分女生并不是对自己的女性特质的肯定,而仅仅是因为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较低、事业压力小等这些事实上不平等的性别观念所带来的所谓的“好处”。

(二)对传统性别角色普遍认同,自我发展目标定位不高。

性别角色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5]。传统的性别角色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当代女大学生对这些限制女性发展的传统性别观念却普遍认同。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持非常赞同与比较赞同观点的占74.8%,持非常不赞同与比较不赞同观点的占25.2%,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两性成功的标准是不同的,对男性来说,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事业无成;对女性而言,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有个好丈夫,婚姻生活好,而事业并不是最重要的[6]。

三、影响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儿童早期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家长依据固有的“男女有别”的性别观念来对待不同性别的儿童,影响了他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对于男孩,父母更多地会鼓励他们进行冒险性的挑战性的活动,玩具也多是汽车、武器等,参与的游戏也以竞争为主。而对于女孩,玩具多是洋娃娃、毛绒玩具,更多地参与需要合作的游戏,如过家家,父母也鼓励女孩安静。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儿童逐渐完成了早期的性别社会化,也形成了父母希望中的性格和兴趣。这也使得女性在职业选择中更喜欢选择稳定的缺少竞争的职业,不愿也不敢去尝试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也善于作为服从者和合作者,较少担任指导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二)学校教育。

作为对学生直接“言传身教”的教师的性别观念对学生影响最大。高校教师也深受社会上性别观念的影响,而这些观念也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大部分教师认为女生是被动的学习者,适于学习需要记忆的“文科”的科目,而男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适于“理科”的科目。对于男生的成绩不好,常归因于“贪玩、不喜欢死记硬背”,而对于女生的成绩优秀,常认为是机械记忆的结果。教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态度和期望值影响着男女生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了男女生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使得女性多数选择文科类、教育类的专业和职业,而男性倾向于选择理工科类的专业。

(三)大众传媒的误导。

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广大民众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和性别角色定位等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其一,强化传统的性别角色。女性常常在服装美容类、家庭用品类、食品饮料类的广告中作为代言人,而男性更多地出现在机械类、电子科技类等的广告中。女性出现的空间也多是厨房、家庭中,多以家庭主妇、服务者、被领导者的角色出现,而男性多是在工作场所,在打拼事业,多以开拓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形象出现。两性角色定型非常明显。传媒过分渲染女性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家庭责任,忽视其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的发展,而对男性的描述多侧重于事业成就。实际是说,男性没有家庭的责任,只在事业上成功就行了,而女性不仅仅要成就事业,还要管理好家务,仿佛只有两方面都为人所认可了,女性才算真的成功了。

其二,过于夸大女性外表的价值,误导女性美和女性价值。大众传媒忽视女性美的精神内涵,过于强调女性美貌、美体和年轻等外在形象的价值。从满足男性的感官需要出发来界定女性美,夸大女性外貌身材的价值,把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物,甚至把能否吸引男性能否符合男性标准作为女性成功与否的标准,而忽视了女性的内在价值,以及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意识。

四、建议

(一)高校方面。

高校教师要注意反省自身是否有意无意地在用“性别不平等”的观念影响着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渗透平等的性别观念。高校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平等的性别观念的培养,可以采用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举办讲座、论坛,邀请在各行各业中自强奋斗的女性演讲等形式,传播科学的性别观念,使女大学生能以性别平等的态度来面对目前的社会现实,具有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同时高校应该承认、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并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女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结合社会现实对女大学生普遍感觉到的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进行专门的就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女大学生摆脱困境,为她们的成长提供帮助和引导[2]。

(二)女大学生方面。

女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要有自己的鉴别力,更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克服自卑依赖心理,努力摒弃那些只看到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的功利化的择业价值趋向,正确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自信、自强、自立,勇于展现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上,敢于迎接挑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现代观念来削弱性别不平等的传统观念,促进社会与自身的发展。

[1]苏红主编.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敏智.以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2):118-120.

[3]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4]钱焕琦.从女大学生不乐意做女性谈社会性别差异的形成及其矫正[J].妇女研究论丛,2000,(4):10-13.

[5]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王蕾蕾.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1):71-74.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观念大学生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健康观念治疗
大学生之歌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