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伯英/文
继续推进“欧洲外交”,发展中欧战略伙伴关系
■ 赵伯英/文
2011年1月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参观西班牙电网公司控制中心。
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平息、经济复苏乏力之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2011年1月4日至12日对西班牙、德国、英国三国进行正式访问。李克强副总理的欧洲之行,是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2010年访欧后的一次重大对欧洲外交行动,进一步深化了中欧友好合作,增进了相互理解,巩固了战略互信,帮助缓解了欧盟债务危机,加强了双边经贸关系,同时扩大了中国在欧洲的影响,推动中欧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发展。
李克强副总理的欧洲之行,向欧盟传递了信心,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加强了与三国的经贸关系,增进了共同利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了中欧合作。中方与三国签署了多项政府协议和商业合同,总金额超过 200亿美元;购买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债券,并承诺中国将视情继续购买欧元债券,帮助欧盟渡过公共债务危机。中国支持欧元区国家,是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既帮助卷入债务危机的欧盟成员国渡过难关,稳定欧元区金融和经济局势,促进欧盟经济复苏,也直接关系中国的切身利益。
第一,中国增加从欧洲的进口,有利于实现可持续贸易。近年来,中欧经贸关系总体健康平稳发展,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欧盟已连续六年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经过中欧双方的努力,2010年前11个月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339亿美元,同比增长三成多,其中欧盟购买了大约282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1]双方经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拉动不少欧洲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之一。
欧盟成员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后,建立了应对债务危机的救助机制,并且推进财政整合。但是欧盟迄今尚未摆脱困境,欧元区经济疲软,通货紧缩压力巨大。欧洲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中最薄弱的环节,欧元区2009年经济增长为-4.1%,2010年GDP增长仅为1.7%,低于美国,也低于英国、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2]欧盟成员国为摆脱危机,努力扩大出口,吸引更多的投资,希望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往来。中国增加从欧盟成员国的进口,有助于欧盟成员国减少贸易逆差,实现经济复苏,进而保持经济健康发展。而欧盟保持经济稳定与繁荣,可以继续吸纳中国出口,缓解中国出口压力,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欧盟经济继续萧条,欧盟成员国的财政支出、就业和消费信心都会受到影响,中国产品的对欧出口必然会受到严重制约。而且,任何一个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崩溃,都会拖累整个欧盟经济,并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阴影,那就会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既要注重扩大内需,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问题凸现出来。中国政府近年来致力于扩大内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力与日俱增。扩大内需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出口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欧盟仍然是中国产品的重要出口区。中国增加进口,缓解全球化条件下造成的贸易不平衡,就是帮助欧盟阻止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李克强副总理说,扩大内需和增加进口都是中国的战略。当前增加进口,有利于我们继续引进国外优势产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我们促进贸易平衡、用好外汇储备。这样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第二,中国购买欧元债券,帮助欧元稳定。欧洲经济为债务危机所累,欧元大幅贬值。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欧盟成员国被迫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欧元区各国需要为数千亿欧元的债务再融资,迫切需要找到买家,但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债券价格下跌,融资成本高昂,偿本付息的巨大压力拖累其经济复苏。中国此时挺身而出,购买欧元债券。实际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加大了对欧元债券的投资。现在中国购买这些国家的债券,并且承诺根据情况购买更多的欧元债券。这如同雪中送炭,既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燃眉之急,避免经济崩溃或债务重组,也对一些投资者产生镇定作用,使疲弱的欧元企稳,防止欧元债券陷入收益率攀升、财政基本面恶化的恶性循环。
另外,美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中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采取“宽松对宽松”的货币政策,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中国购买欧洲债券,稳定欧元汇率,可减少欧元出现量化宽松的几率,也有助于缓解中国内部通胀压力,并且通过赢得欧洲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国强求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外交压力。
第三,中国购买欧元区国债,维护欧元稳定,拯救欧元区,同时中国可以加强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避免中国对欧投资出现损失。欧元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高成果,承载着欧洲人的“光荣与梦想”。然而,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拖累了整个欧元区和欧盟。欧盟成员国无力自救,不得不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手,设立总额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帮助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防止债务危机蔓延。对欧元区成员国来说,任何一个成员国退出欧元区的显性和隐性成本都是难以承受的,欧元崩溃和欧盟解体的政治代价更是无法接受的。中国把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欧元区国家债券,帮助这些国家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从而尽快摆脱危机,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不只是援救欧元或几个欧元区成员国,而是援救整个欧元区,甚至整个欧盟。
对于中国来说,购买欧元债券并非都是投资风险。目前,这些国家的国债收益率都创下了欧元时代的历史新高。欧洲金融市场稳定基金发行AAA级的债券,并得到德国的担保。中国投资于欧元债券,既阻止出现违约或债务重组的情况,避免投资遭受损失,还可以在将来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保证中国外汇储备的总体安全和保值增值。另外,中国通过调整资产配置,分散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减少对回报较低的美国国债的依赖。中国一直把美元作为主要外汇储备货币,2008年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到2010年10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达到9068亿美元,占美国政府全部未偿债务的2l%,同时也占中国外汇储备的近三分之一。[3]美联储2010年11月3日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竞争性贬值,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遭受严重损失。现在中国把一部分投资转向欧元债券,持有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可减少外汇投资的风险。
第四,中国支持欧元的地位,关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摆脱美元霸权的议题上,中国和欧盟的目标是一致的。长期以来,美国是世界经济和金融规则的制定者,美元则是美国霸权的重要构成部分。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以美元为主导的结构。美国为自身利益操纵美元汇率,其他国家深受其害。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为缓解国内经济萎靡困境,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滥印美钞,把美国的危机输出到世界各地,加剧汇率波动,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混乱,加大其他国家通胀压力,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欧元问世以来,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到2010年9月上升为26.9%;而美元地位则大幅下滑,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1999年的71.0%,下降到了2010年9月的61.3%。[4]欧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对美元作为世界经济贸易的货币本位角色构成真正的挑战。欧盟成员国一直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希望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改变全球经济活动过度依赖美元的局面。近年来,美国随意对中国施压,强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干扰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国致力于重塑国际货币体系,希望参与制定新规则。在人民币还是非自由兑换货币的情况下,支持欧元继续存在和稳定是节制美国损人利己、滥印美钞的方法之一。
第五,中国帮助欧元区国家脱困,对欧盟渡过危机具有重大意义。中国领导人明确表达了中国对欧洲经济和欧元的信心,向国际市场表明中国相信欧盟能够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和增长。中国领导人支持欧洲经济的态度、购买欧元区国家债券的行动以及继续提供帮助的承诺,提升了国际市场对欧元的信心,缓解了市场对主权债务的持续担忧,也增强了欧洲民众对政府根治欧元区经济失衡的信心。实际上,信心是结束这场危机的关键。中国对欧盟的支持,使欧洲债务危机得到缓解,由此显示出中国的影响力。在中国表明对欧元的信心后,日本也计划购买欧洲金融援助基金发行的债券。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欧元体系的问题,还需要欧洲的政治意愿和努力。欧洲政治领袖们需要重新凝聚社会共识,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解决造成赤字、影响增长的难题,让欧洲经济持续复苏,恢复可持续增长。在2010年12月举行的欧盟峰会上,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为确保欧元稳定、密切财政合作,就修改《里斯本条约》、引入欧元的长期稳定机制达成了共识。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时代,中欧经济相互依存,中国帮助欧盟成员国摆脱债务危机,维护欧元稳定,实际上也有益于中国经济发展。李克强通过这次访欧,进一步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巩固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
李克强副总理访欧期间,中国采取支持欧盟成员国的具体措施,为帮助欧盟摆脱严峻的主权债务危机做出实际贡献,并把经贸合作扩展到新的领域。同时,李克强副总理的欧洲之行,增进了中欧相互了解和战略互信,丰富了中欧合作的内涵,更加重视并妥善处理了彼此重大关切,使中欧关系的政治基础更加坚实。
中国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中欧在各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中欧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关系向前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但是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中欧之间还缺乏充分的理解,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且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一些欧洲人对中国的发展持有疑虑和戒心,甚至在一些问题上猜疑和指责中国。
李克强副总理九天的欧洲之行,会见西班牙、德国、英国的领导人,介绍中国的发展形势和经济政策,深入讨论并积极推动解决彼此关切的问题,增进了相互了解,为中欧互信打下良好基础,深化了与三国及欧盟的合作。同时规划了双方在政治、经贸、能源、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未来、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李克强副总理还与三国领导人就国际经济形势、二十国集团、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气候变化、朝核、伊核、反恐、防扩散等国际和地区性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推动了中欧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稳定。
李克强副总理利用会见、会谈等各种机会,广泛接触三国工商界人士,发表重要演讲,全面介绍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战略,阐述中国国情和发展理念,说明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双方经贸关系的思路和建议,从而推进了与三国以及欧盟的经贸合作关系。李克强副总理在三国的重要报纸上分别发表了《携手互利合作,共创美好未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中国同世界共成长》三篇文章,客观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说明中国政府对经济、金融关系的重要立场和观点,阐述中国的外交外贸政策,指出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并希望通过加强与欧洲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李克强副总理还表达了中方期待与三国同舟共济、共迎挑战、共谋发展的愿望,拓展了公共外交,树立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2011年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参观英国建筑研究院科技创新园。
三国领导人对中方支持欧盟成员国克服主权债务危机表示感谢、赞赏和欢迎。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说,西班牙对中国在关键时刻给予的支持将永志不忘。英国副首相克莱格说,“英中两国是共同增长的完美合作伙伴”。德国总统武尔夫表示,德中两国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发展更加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三国领导人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表示钦佩,表示将会准确、全面地看待中国的发展,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同时对加强中欧经贸合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希望寻找更多的合作机遇。三国领导人高度赞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要在国际问题上继续加强与中方的磋商与协调,在国际多边场合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三国领导人认识到,欧洲国家和中国没有战略性的利益冲突,而是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发展是欧盟成员国的机遇而非威胁,欧盟成员国的繁荣稳定也是中国的机遇。中欧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和两支重要力量,进一步加强合作对世界和平、繁荣和稳定有利。三国领导人愿意与中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三国与中国及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欧洲人对“中国的拯救”怀有一种矛盾心理,既希望利用中国的市场和资金挽救欧洲,同时又担心中国崛起意味着欧洲没落。一些西方媒体把中国投资作为炒作的话题,怀疑中国“援欧”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政治策略,是为了寻求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拉拢欧盟以解除对其的武器禁运,获得欧洲高科技等”。对中国在欧洲最危险时刻施以援手却引来无端猜疑,西方也有声音认为“有些过分”。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真实的中国,理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欧洲的机遇,中欧互利合作前景广阔。这为中欧加强互利合作,夯实了民意基础。
领导人通过对话,扩大了共识。双方都认识到,中欧经济互补性强,欧洲技术和中国市场结合潜力巨大,希望通过中欧在许多领域的合作,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双方正视中欧之间的分歧和摩擦,坦率交换意见,消除误解,化解分歧。对于欧方关心的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开放、稀土出口等问题,李克强副总理坦诚地说明中方立场和政策,耐心细致地做了增信释疑工作。双方都表示支持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中方欢迎欧洲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愿意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并鼓励更多中国企业赴欧投资。三国领导人表示将继续推动欧盟尽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于一些问题,例如贸易摩擦、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华军售禁令等问题,因各种原因而暂时不能得到解决,但双方表明各自的立场,相信随着相互依存和战略互信的日益加深,这些问题会在中欧互利合作的深化中逐步得到解决。
李克强副总理希望三国推动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和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这两大问题上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实际上,欧盟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政治决定,而非技术决定。欧盟采用贸易救济措施,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征收“反倾销”税,实质上是搞贸易保护主义,限制了中国产品出口,干扰了正常的贸易,损害了中欧双方的利益。欧盟若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改善中国的外贸环境,向中国出口商品进一步开放市场,保证中国正常的外贸出口,也有利于更多有竞争力的欧洲商品参与竞争,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欧洲国家放宽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也有利于提高对中国出口的数额,减少贸易逆差。西班牙、德国、英国都同意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只是由于欧盟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不一致,按照欧盟内部的运作机制,目前还没有做出对中欧双方有利的决定。
在维持对华军售禁令的问题上,欧盟也并非铁板一块。欧盟对华军售禁令一直是中欧关系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与中欧确定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非常不相称,而且欧盟成员国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欧盟成员国在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问题上存有分歧,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国都明确主张取消这项禁令。近年来,经常是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主动提出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向2010年12月欧盟峰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当前的武器禁运是欧盟—中国在外交政策和安全措施方面加深关系的一大障碍”,强调要促进和中国的全面合作战略关系,建议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中国要求欧盟解除禁令,主要不是为了买欧洲的武器,而是反对政治歧视,寻求中欧平等相待。中国在国防工业方面一直强调自主创新,通过自主研发,武器装备方面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建立了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许多新型武器装备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超过世界同类产品。如果欧盟解除这个带有冷战色彩的对华军售禁令,无疑会加强双方的政治信任,有利于中欧政治和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
李克强副总理的欧洲之行,增进了中欧双方相互理解,促进了中欧关系以及中国与欧盟成员国双边关系协调发展。中欧战略互信,以及欧盟内部谋求中欧合作的政治气氛,将有助于解决中欧之间的具体分歧,为中欧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扫除障碍。
中欧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扩大了合作,丰富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展示了中欧友好合作的光明前景。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中美欧三角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正在使中美欧三角关系呈现出更加平衡的特征,并促使单极的国际格局向多边格局逐渐转化。
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欧美互为最重要的盟友和伙伴。长期以来,欧洲依靠美国提供安全保护,在经济、政治和外交上都依附于美国。苏东剧变之后,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共同威胁消失,欧洲对美国的向心力逐渐减弱。欧美在经济贸易、对外战略、军事防务等领域里都产生了深层次的分歧和矛盾。但是,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本是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密切的经济联系,欧美之间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欧盟和美国都积极发展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欧美因战略利益不同而时起摩擦,但欧盟对中国的立场始终深受美国的影响。美国和欧盟时常在民主、人权等问题上联手抨击中国。
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后,欧美之间全球战略的差异凸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后,欧美分歧日益扩大。布什政府继续奉行其全球称霸战略,极力维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实施“先发制人”的战略,把单边主义推向极致。而欧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强调欧洲特性,谋求欧洲安全的主导权,主张建立平衡的新型多边秩序,倾向于多边主义和多极世界,反对美国单极世界。欧盟从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公开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争取成为多极格局的一极。欧美关系出现新的紧张,但欧美为了维护重大的共同利益,又相互支持和积极合作。
中国一直致力于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遵循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同欧美的关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迅速增强,中国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成员。中欧之间没有直接的地缘战略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根本利害冲突,而且双方在坚持多边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和主张,积极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进国际政治多极化进程。美国把日益一体化的欧洲和正在崛起的中国看作是潜在的竞争者。由于欧美互信不足,双方摩擦持续不断。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减弱,但仍然希望联合欧盟来制衡中国。欧盟在一些问题上常常随同美国对中国施压,例如双方联手逼迫人民币升值。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坚持对华武器禁运,并且阻挠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欧盟也屈从美国的压力和要挟。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了世界格局的转变。欧美的金融和经济双双受挫,经济复苏步伐依然疲软,国际影响力相对下降。而中国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继续保持经济强劲增长,国防科技水平大幅上升,缩小了与美国和欧盟的差距。欧盟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后,中美欧的互动方式发生变化。金融危机进一步激化了欧美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争,双方在如何应对经济危机、气候变化、贸易改革、全球金融治理等问题上也产生争执。在20国集团峰会上,欧美的冲突达到高潮:欧盟希望以紧缩战略应对经济危机,而美国则主张继续实施财政刺激政策。欧盟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力图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消除美国金融霸权,打破美国独大的国际经济秩序。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美国经济复苏,而不是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开始显示出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面对中国崛起,美国很不适应,进而深感焦虑不安,试图通过外交、经济和军事手段阻碍中国发展。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贸易领域里制造摩擦。美国还宣布战略东移,重返亚洲。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高调开启亚洲四国之行,10月又访问亚太六国;11月奥巴马总统也开启亚洲之旅,试图整合对中国怀有嫉妒和警惕的力量,压缩中国在亚洲的外交空间,遏制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
中国坚决反对美国挑战中国底线的行为,努力突破美国的围堵,寻求更大的外交空间,以减轻在亚洲面临的外交压力。中国向欧盟伸出援手,扩大中欧经贸合作,购买欧元债券,挽救欧元于危难。欧盟希望利用中国的市场和资金来缓解债务危机,实现经济复苏,根本不担心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欧盟充分认识到中国在应对国际挑战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承认“中国在欧元风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愿成为美国围堵中国的马前卒。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法国不会与美国一起要求人民币升值。
欧盟希望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而不是作为中美两强合作的旁观者。中国国家领导人2011年首次出访就把欧洲作为目的地,表明中国高度重视中欧关系,而且中国主动向欧盟提供援助,这就使欧盟感到中国并不寻求一个中美两极世界,而是把欧盟的发展视为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希望欧盟能够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李克强副总理明确指出,中方坚定支持欧盟一体化进程,支持欧盟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长远发展,支持欧盟作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李克强副总理的欧洲之行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使中欧成为紧密的战略伙伴,双方关系更加密切,充满活力。正如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所说:“中国和欧洲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方。”当前,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中美欧在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具有共同利益,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竞争关系,因此中美欧战略三角关系趋于相对平衡,欧美越来越难以形成制衡中国的战略联盟。
李克强副总理的欧洲之行,推动了中欧务实合作,为进一步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了新的起点。中国开始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欧盟也开始全面落实“欧洲2020战略”,双方都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中欧会继续秉持互利共赢的精神,加强沟通与协调,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徐海娜)
[1] http://www.gov.cn/jrzg/2010-12/28/ content_1774097.htm
[2] Trading Economics , http://www. tradingeconomics.com/Analytics/About-Us.aspx? Source=CompareButtonInChart
[3] http://finance.sina.com.cn/ j/20101217/06549121485.shtml
[4]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 forex/20110217/003835927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