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芬
要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现代定位
张瑞芬
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蕴含着可为现代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价值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特征,把握其特征,对搞好传统节日文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即思想引导功能,情感熏陶功能,强化意志功能,规范行为功能,道德评价功能。从而更有效地为塑造现代人和建设现代社会服务。
传统节日;价值性;整体性;时代性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传统节日的发展却日渐式微,一度面临 “边缘化”的危机。本文认为,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需要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现代定位,即要厘清传统节日中包含了哪些与现代社会及人们生活相适应的文化内涵,要准确把握传统节日的基本特性,要注重发挥传统节日在社会转型中的现代功能等。
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在民众中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尽管这些节日源起于农耕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为现代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第一,春节预示着崭新未来的开启。按照农历,春节是自然季节更迭周期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但同时,它也是人生道路的共同节点,是人们进行年终总结、成果展示和未来规划的好时机。第二,春节孕育着团圆、和谐的亲情关系。春节前,所有在异地的人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除夕夜,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也是团圆、相聚之意。大年初一,人们互相拜年互送祝福,也是追求家庭、邻里、社区、同事间的和谐相处。第三,春节传达着人对生命和健康的热爱与追求。除夕前的除尘送灶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客观上是一次全民性的卫生大扫除,能使人身心舒畅,同样,拜年时长辈给孩子压岁钱也是一种抵抗邪恶的祝愿。
元宵节是一个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元宵节的节日内涵主要体现为团圆和欢乐两个主题。一方面,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元宵、赏圆月,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另一方面,经过腊月二十三到春节前准备节令物品的忙碌,除夕到初十左右忙于祭祀、拜年等礼俗规范,到了元宵节,人们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庆祝,把主要欢庆活动转向户外,以大规模的游艺娱乐活动为重,营造出一种全民齐欢乐的和谐氛围。
清明节是一个节气兼节日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既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作为一个综合节日,具有双重文化内涵: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具体讲,清明扫墓、祭祀祖先是这一节日的中心内容,反映了中国的“孝”文化和人们的亲情观念,缅怀先人、慎终追远。而人们踏青郊游,回归自然,反映出人们心情舒畅、享受春光、珍惜生命的积极心态。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是爱国忧民的民族精神。人们过节赛龙舟以纪念屈原,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二是对希望和丰收的企盼。五月初五在芒种与夏至之间,这前后农作物等万物进入最旺盛的生长周期,是一个耕耘和收获并重的季节,象征着收获与希望。三是对健康的祈求。端午前后还是大地中各种病菌和蠹虫的旺盛生长时期,会给人类造成许多伤害,过端午节包含着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文化意义。
七夕节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其次,体现出一种创造文化。乞巧活动中,女人将自己做的针织物品进行公众展示,比赛心灵手巧,体现出人们对创造和勤劳的崇尚与追求。此外,还体现出一种祈福文化。人们祈求个人聪慧、家庭幸福、国家久安。因此,七夕文化是从爱情到创造再到祈求的三个层面的统一。一定要使人们认识到,除了爱情,七夕节还有人们对忠厚勤劳、心灵手巧的追求以及对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渴望等更丰富的内涵。
中秋节是人们团圆相聚的最佳时节。中秋节期间,赏月是重要的传统习俗,因其形式高雅、文化积淀厚重被现代社会传承。其文化内涵透过“人月两圆”的美好意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情寄托,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成为团结、团圆、祥和、美满、温馨、关爱的象征。同时,中秋节俗的文化意义还在于庆祝丰收。人们一年辛勤耕耘,恰在收获之际,迎来了中秋节,喜悦和满足的心情溢于言表。因此,中秋节与丰收、果实联系在一起,更强化了其美好的主题。
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爱老的重要节日。重阳节有多层文化内涵。一是孝文化。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重阳节具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二是寿文化。重阳佳节,人们扶老携幼爬山登高、举目远眺,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三是雅文化。重阳节正值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千姿百态,赏菊对诗,增添了精神向度的雅韵。
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价值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特征,把握这三个特性,对搞好传统节日文化建设,具有原则性的指导作用。
1.价值性。传统节日的价值性,主要是指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其活动形式的统一性。一方面,传统节日主要通过节日期间复杂各样的习俗、礼节及仪式等活动形式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活动是传统节日的外在表现,各种节日方式中蕴含着先进的价值理念。传统节日文化建设要在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并赋予其现代新意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传达节日中蕴含的先进的价值理念,以此引导人、陶冶人、愉悦人、规范人,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们更快地成为现代公民。要防止把节日演化成纯商业活动,只图经济收益,无视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更要防止只讲形式不讲内容和内涵的花架子,甚至演化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2.整体性。传统节日的整体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单个传统节日与传统节日整体的统一性,单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时间、起源、活动和文化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周期性的传统节日体系;二是指传统节日整体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的统一性,传统节日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指传统节日文化与传统社会的统一性,传统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它是整个传统社会的思想支撑。传统节日文化建设需要系统思考、整体布置,在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把单个节日置于传统节日体系中去理解,进行总体把握,根据各节日内涵功能特点进行全年整体实践构思,既发挥各单个节日功能,也将它们连接成有机整体,实现总体功能;防止各节日单打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把节日文化建设置于先进文化建设和现代社会建设的大系统中去认识和把握,确保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保证先进性、现代性,杜绝落后性、封建性。
3.时代性。传统节日的时代性,主要是指传统节日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深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化,传统节日会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节日形式也会不断地被创新。为此,要把节日文化建设置于现代化建设的大系统中,按照现代社会的本质要求去定位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方向和功能,科学扬弃、赋予传统节日文化现代内涵,使其有利于塑造现代人、有利于建设现代社会、有利于促进改革;要防止脱离这一基本方向,使封建主义的东西沉渣泛起,迷乱人心,阻碍改革。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当前,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节日作为广大民众极为重要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更应充分发挥其在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
一是思想引导功能。建构现代社会,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文化作精神支撑。传统节日反映出人们对生活无限热爱及渴望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属于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以及人的正确思想观念的确立,都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如节日中人们对自然的亲近、融入、敬畏、感激,有助于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发展观;对故人的缅怀、对生命的敬重、对健康的祈求,能够增强人们对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对长者的尊敬、对亲情的重视、对真情的坚守,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观、爱情观。
二是情感熏陶功能。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应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积极的心理情感。传统节日具有无穷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人们通过参与和践行其丰富的节日仪式和习俗活动,能够体验到欢乐、悲伤、感激、珍惜等各种节日情感,增强对人生世事的真切感悟,有助于培养和善、宽容、感恩的情怀;而且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能够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如节日期间对人事团圆美满的庆祝,对收获和进步的企盼,对于新生和长者的爱护,能够舒缓人的现实压力和紧张心理,愉悦身心,提升情操。
三是强化意志功能。建构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进实施公平正义的制度,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皆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坚强的民族性情和正义的民族气节尽显其中,会对现代人的意志品质产生强固作用。如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会促使现代社会的人们为追求公平正义,不惧矛盾不畏问题,直面困难与障碍。
四是规范行为功能。现代社会为切实保障每位公民的发展权益不受侵犯,就必须对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这是自由的应有之义。传统节日包含丰富的公共生活伦理准则,其中的积极成分,会对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规范作用。如节日中反映我国民众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可以从宏观上有效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节日中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的社会道德标准具有一致性,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无形的支配和影响作用;某些节日突破家族、家庭的私人生活空间,在社会公共场合举行公共庆贺活动,可强化民众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
五是道德评价功能。现代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分明。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界定,属于道德评价。传统节日中包含有很多道德准则,至今仍可作为评判人们行为的的重要标准。如如敬老爱老是一种善和美的举动,不赡养父母则是恶和丑的行为;爱国忧民的党员干部,会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好评,而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贪污腐败一定会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在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过程中,如果把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责任缺失、道德沦丧,就是不可取的行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1〕的要求。为此,可以有效发挥传统节日的道德教育和评判功能,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总之,建设传统节日文化,要将其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系统中,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现象全面把握和认识,深入挖掘分析深藏其后可为现代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内涵,明确其现代价值导向和现代功能,在节日中采取多样形式和手段,加大传播力度,更加有效地为塑造现代人和建设现代社会服务。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Z〕.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7.
G112
A
1004—0633(2011)04—129—03
2011—04—02
张瑞芬,法学博士,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研究部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 北京 100031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