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定位

2011-03-19 03:20薛桂波
天府新论 2011年4期
关键词:生态化价值生态

薛桂波

论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定位

薛桂波

价值取向在技术创新中极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创新的目标确定和模式选择,进而关系到技术创新的社会后果。传统的技术创新以经济利益为惟一价值取向,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缓解危机的一个重要选择是:对技术创新进行生态价值的合理定位,实现由传统技术创新向生态技术创新的转变和超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引导,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公众的作用,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全面开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生态价值;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技术创新与文化价值密切相关。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创新的目标确定和模式选择,进而关系到技术创新的社会后果。传统的技术创新以经济利益为惟一价值取向,陷入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相分裂的价值误区,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严峻的生存发展困境警示人们,必须重新定位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将生态价值纳入当代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全面展开,这是缓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一、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误区及生态难题

近代以来,在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机械自然观以及唯经济主义的发展观的影响下,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活动,被看作是推进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其“反自然”的倾向日益凸显,不仅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系统和生物圈的平衡遭到破坏,而且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日渐加剧,生态承受力抵达极限。这种生态价值缺位的传统技术创新活动,偏离人、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轨道,其价值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利益至上。传统技术创新总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往往强化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掠夺,导致工业生产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而且,在传统技术创新活动中,由于经济逻辑处于至上地位,技术创新的价值选择主要基于技术、商业或政治标准,而忽视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忽视人的精神要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优化作用。这种技术创新活动往往是围绕着成本最小化和如何更富有效率而展开的。而所谓“成本最小”,不但不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节省,反而意味着对“可以自由取用”的自然资源的最大量的使用。〔1〕随着创新力度的加深,创新目的的单一性程度就越高,兼顾性越差,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整体和谐发展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

二是反生态性。环境科学、系统论认为,技术—经济—社会—自然是一个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自然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经过技术过程、生产过程和消费以废弃物的形式返回自然,在自然系统中一部分废弃物通过再循环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然而,在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视野中,自然被排除在整体系统之外,技术、经济、社会三者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割裂。这种割裂的后果是传统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循环和反生态性。这种生态缺位的技术创新极易导致过度消耗资料、大量排放废弃物,一旦超出自然自身承载能力,就必然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三是不可持续性。从技术的运作过程看,由于以单一的经济利益为驱动,传统技术创新的技术运行模式往往是线性的和非循环的,即原料——产品——废物。具有这种运行模式的技术和产品必然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以及大量排放废物,导致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从而与全球资源的有限性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而且,传统技术创新把工业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经济增长的单一的价值取向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和谐。这样,社会整体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共进往往被单一的物质繁荣和经济扩张所遮蔽,其直接后果不仅是以物质资源的高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为表征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恶化,而且往往造成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和疏离以及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破坏。

可见,传统技术创新活动,从其目的、过程和系统等方面来看,均有着严重的缺陷。这种技术创新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也无法避免,即传统技术创新无限扩张性与环境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技术创新价值单一性与环境资源价值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的结果必然是环境资源的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亦日趋严重。事实上,“科技活动是在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大系统中进行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创造科学知识、发明新技术的能力,还应体现在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社会发展问题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能力上,也就是体现在适应和推动自然、经济与社会复杂系统协同演进的能力上,它包括潜在的、现实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力。”〔2〕因此,解决生态难题、超越生态困境的一个重要选择在于:“必须把生态化追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将追求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调整为包括经济高质量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及人的健康安全与全面发展在内的多目标”〔3〕,将生态价值融入技术创新体系,进行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定位。

二、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技术创新的生态取向

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困境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凸显,由此引发对技术创新价值定位的反省和思考。必须改变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采用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基础上、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新的技术创新模式,生态技术创新就是这一模式的创造性尝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走出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误区和困境、进行技术创新的价值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指明了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人之根本,实现了由 “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价值转向,强调在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同盟,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将人类社会发展从单一的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转向在“人—自然—社会”这一整体坐标系中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证明,力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引导,技术创新必然将生态性纳入价值取向中,即由片面追求经济价值的传统技术创新,向追求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统一的生态技术创新转型,它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为目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和优势:

一是综合效益性。生态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不同点首先在于,生态技术创新不是以单纯的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力图实现的是多重价值的统一,即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的有机关联,因而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因此,生态技术创新的每一环节都要服从、服务于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这一整体目标,同时兼顾技术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生态技术,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追求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解决生产与环境的矛盾,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

二是非线性运行模式。生态技术创新采用非线性和循环的技术运行模式,即原料——产品——废物——原料,它运用生态学方法,通过模拟生物圈物质、能量的运动、循环和再生过程,来研制、开发、设计生产技术与工艺。所以,生态技术创新不是单元技术的生态化,而是包括末端治理技术、生态工艺技术和生态产品等在内的网状开放的系统技术创新过程。在生产过程的源头以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和资源为基础,并在生产过程中对其高效利用,在生产及消费末端能够高效率地循环利用废弃物。这就增强了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生态和谐性。生态技术创新是一个由技术、经济、社会、自然有机构成的和谐系统,既包含着技术、经济、社会价值,又包括环境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这种多重价值统一体中,生态价值占核心地位,即在充分考虑环境效益的前提下才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促进经济系统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由粗放型、资源型经济向集约型、生态型经济转化,强调低消耗、少投入、少污染、零排放、可更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注重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和可持续利用,能够保证经济发展被控制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可更新范围之内,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承载能力,从而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运转。

四是可持续性。一方面,生态技术创新不仅不破坏自然,而且还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改变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技术创新的不可持续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创新以和谐与公平为终极追求目标,能够逐步实现社会结构的综合优化,达到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协调性。生态技术创新能够在不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为经济系统提供发展的资源和能量,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资源型向集约型、生态型经济转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自然系统的压力。还有,生态技术创新使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生态化,使人类社会真正保护和改善环境,使自然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物质条件和生态空间。另外,在生态技术创新中,经济系统能够为社会系统提供高质量、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品,同时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公平、和谐的社会支持与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良性循环。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引导,全面推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开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为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定位提供价值引导,更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提供根本的行动指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指南,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公众的作用,推进生态技术创新的全面开展,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结合,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企业的作用。生态技术创新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企业为主来实施,企业不仅是生态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又是主要投入者、实施者,更是创新收益的直接受益者。〔4〕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来引导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对于生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具有关键意义。企业进行生态技术创新,可以使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做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从生产到消费等整个环节都要做到生态化。一是工艺技术设计的生态化。企业应采用以获得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工艺技术,改进设计以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二是材料选择的生态化。在保证材料的工程性质符合产品生产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应尽量选择低能耗、低成本的清洁能源和材料,使产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是包装的生态化。企业应选择无毒、无污染、可回收利用、可再生或降解的包装原辅材料。四是废弃物处理的生态化。企业应了解每段工序中各种废弃物的产生情况和能量剩余情况,寻找这些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的途径,争取实现污染零排放。在这种生态化的要求下,企业必须建立 “资源——产品——工艺”生态创新子系统,制订生态技术创新战略,形成良好的以生态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产品开发过程管理体系和生态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为内容的生态技术创新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生产活动全过程的生态化控制。

其次,政府的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逐步建立生态技术创新的政府推动机制,可以为生态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保障和动力,促进生态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生态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失效’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仅靠企业和市场竞争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使企业在生态化技术创新方面有利可图,从而促进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5〕政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方向,根据生态技术创新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在政策导向上向生态化倾斜,制定保证和支持生态技术创新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奖惩制度,并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引导和激励企业进行生态技术创新。通过限制性措施提高企业使用传统技术成本,促使企业去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定环境法规,建立项目约束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规定企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标准,重视对生态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同时加大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政府还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保险等经济杠杆和调节手段,迫使企业将产生的外部费用纳入其经济决策之中,并在资源、人才、信息方面为进行生态技术创新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再次,科研机构的作用。我国技术开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科研院所存在着经费匮乏、市场信息不畅、创新成果市场转化率低的难题。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优势互补、紧密合作,有利于克服资金上的瓶颈,既能吸引科研机构走向市场,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又能帮助企业攻克生态技术创新难题,提高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更为生态产品的问世和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做出贡献。因此,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信息沟通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引导和推动产学研合作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同时要加大科研力度,促进理论创新,为生态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公众的作用。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公众是环境终端的受影响者,是生态化技术创新成果的需求者。在科学发展观的框架下,应该进行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技术等知识的普及宣传,加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引导和动员整个社会都来关心生态技术创新,构建有利于生态技术创新发展的和谐、绿色空间。另外,以科学发展观倡导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养成生态消费意识,注重环保节能,树立生态消费观,实现可持续消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衣食住行与环境资源保护息息相关,选择购买和消费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商品和生态产品,从而形成生态市场。有关调查表明,有 67%的荷兰人和 82%的德国人到超市购物时优先考虑环保问题,有 66%的英国人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绿色产品,有 84%的美国人愿意购买通过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水果和蔬菜,愿意为无污染产品及能再循环使用的包装多付费,而且这部分消费者的比例正在日益扩大。〔6〕激发公众广阔的市场需求,无疑会极大地促进企业进行生态技术创新。

〔1〕参见田大庆.试析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原因——面向 21世纪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M〕.科学出版社,2000. 52-57.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R〕.科学出版社,2002.129.

〔3〕彭福扬.把生态化追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90-93.

〔4〕荣诚.生态技术创新研究初探 〔J〕.软科学,2004,(5):160.

〔5〕转引自刘巧绒,等.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实现机制 〔J〕.中国科技论坛,2010,(2):35.

〔6〕翁新汉.绿色消费的兴起与绿色消费市场的培育 〔J〕.学习论坛,2003,(9):69.

N02

A

1004—0633(2011)04—035—04

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07BKS006)阶段性成果。

2011—02—24

薛桂波,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伦理学研究。 江苏南京 210037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猜你喜欢
生态化价值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一粒米的价值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给”的价值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