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涛
决策科学化的内涵、问题及其实践取向
张梦涛
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达到对决策事项的充分了解,运用科学理论分析、经过充分民主讨论而制定决策的一个过程,其科学内涵包括了解情况、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推动科学发展两个方面。从实践取向上来看,提高决策科学化要从抓教育入手,夯实决策科学化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学习,提高决策科学化的理论素养;要加强制度建设,使决策科学化有制度保障;要以调查研究为具体形式,深入实践以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实际能力。
决策科学化;内涵;实践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我国的决策科学化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的决策科学化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决策科学化的进一步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国情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健全决策科学化的体制机制,通过各种方法进一步完善决策科学化,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试图在分析当前我国决策科学化内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决策科学化的实践取向作理论上的进一步探索。
当代中国的决策科学化是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展开和践行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向前发展和党执政方式的不断完善,决策科学化的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达到对决策事项的充分了解,运用科学理论分析、经过充分民主讨论而制定决策的一个过程,其科学内涵包括了解情况、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推动科学发展两个方面。展开来说,当代中国的决策科学化经历了一个由认识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过程,并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在这一个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决策科学化的三个基本特性。
第一,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使科学决策化成为可能。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对现代科学知识学习活动的深入推进,广大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为提高,科学理论日益成为推动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力量。表现在实践中,我们已经有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完善决策的“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能够把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融合到决策中,使决策活动体现出科学理性。第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为决策科学化奠定了基本前提。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民主渠道更加宽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主动参与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已经成为决策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实践中,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已经大为增强,已经逐步建立起了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民主协商决策机制。第三,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为科学决策化提高了保障基础。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制度在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和减少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决策的制度化成为了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表现在实践中,依法治国的思想开始深入党内广大干部心中,“要把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立法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1〕
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一直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决策科学化工作的开展并不总是顺利和有效,部分领导机关和个人对科学决策甚至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没有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决策主体来看,决策参与者与决策制定者的自身素质与决策科学化所要求的理论素养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决策参与者来看,部分人员由于理论素养的欠缺,无法对其所了解到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从而无法把一般性、代表性的情况传递给最高决策层,或者部分人员基于本位主义,在传递决策信息过程中对信息作了利己性的选择和过滤,致使党和政府的部分决策缺少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从决策制定者来看,决策制定者是决策中依据信息制定决策并贯彻决策的主体,其内在组织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核心决策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了其决策的水平和效果。目前在我国部分党政领导机关内部,组织结构还不够科学、不够合理,部分核心决策人员的素质也无法适应决策科学化的要求,由此导致了部分决策缺少科学性,严重影响到了其作用的发挥。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决策科学化本质和内涵认识不足和存在偏差,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仍然沿袭了惯性的政治集权,经济计划的治理思维;另一方面,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学习掌握不够,对党的宗旨贯彻不力,没有把科学理论应用到决策中,使决策活动和决策结果体现出科学性。
第二、从决策信息的获取渠道看,决策科学化对决策信息的丰富性、全面性和及时性的内在要求与部分党政领导机关的决策信息沟通渠道单一和沟通不畅之间存在矛盾。从总体来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策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即主要是党和政府的主渠道在发挥作用,其它渠道如党外机构和一些民间团体的渠道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得到完善。这些机构和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所获得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还不能够被充分地重视和采纳,这样,决策层往往只能够获得来自自身系统的决策信息,无法听到来自系统外的不同声音。另一方面,决策信息传递渠道过长,即信息由发生地传递到决策者那里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跨越较大的空间。中国是科层制的社会架构,在目前的决策信息传递中,大部分是按层级进行的,来自基层的信息传递自决策层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决策信息的传递还必须跨越一定的空间。目前部分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有效手段来进行政治沟通,获取决策信息,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过长的信息传递通道既导致了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或传递过程中的被减弱、被截留问题,也导致了决策和决策执行缺少时效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党政领导机构对决策科学化所要求的信息沟通渠道不够重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民主制度不完善、民主意识不强、民主形式不丰富、民主渠道不宽。
第三、从决策的制度保障来看,决策科学化对决策制度化的内在要求与部分党政领导机关决策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和制度规范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是:一方面,部分党政领导机关的决策没有明确而稳定的制度安排和相关规定来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人为性和随意性,无法保证决策按科学的程序来进行,各种随意性决策、随机性决策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决策制度执行的刚性也明显不足。一些执行要求的规定,其权威性、强制性不强,外加体制不健全,配套法规不完善,从而导致执行力差。同时,决策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目前,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决策除了有限的舆论监督和党内监督之外,其他监督机制,如完善的党外民主监督机制、第三方监督机制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即使是党内监督,也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力、监督不到位、甚至无法进行监督等问题。有限的新闻监督也缺少相关的明确法律保证,并受到新闻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部分党政领导机关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本位主义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既影响了对群众利益诉求的了解,也导致了部分领导干部利己主义的抬头和利损害大众利益的现象发生,使得许多社会矛盾无法及时排解,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和社会冲突。究其原因,从现象上看主要是各项规章制度和程序安排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不到位,从本质上来看,反应的是对决策科学化所要求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决策科学化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决策、科学发展,决策科学化必须围绕这一方针来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当前决策科学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和发展决策科学化工作。
第一、从抓教育入手,夯实决策科学化的思想基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通过教育解决好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打牢工作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新时期决策科学化工作的开展要从抓教育入手,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科学决策重要性的相关论述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教育,第一,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提高对决策科学化重要性的认识,在他们中间牢固树立科学决策的思想理念,逐渐形成科学决策的良好作风;第二,要使广大的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新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改革攻坚、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一方面我们需要科学决策解决现实当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复杂问题,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科学决策解决全面改革攻坚过程中的难题,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和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二、加强学习,提高决策科学化的理论素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是提高理论素养和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学习以提高决策科学化的理论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学习的态度上,要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改革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发展需要,提高决策科学化的理论水平。在学习的内容上,一是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决策科学化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要把焦点放在领会和把握其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要注意对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学习和掌握。现代社会,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成果不断出现,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现实境况越来越复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决策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就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自觉运用当代自然科学和当代社会科学提供的最新手段和最新理论丰富决策手段、拓展决策视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学习的途径上,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积极热心的向群众学习,与群众打成一片,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营养。在学习的方法上,坚持“眼睛向下”,突出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遵循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要了解中国国情,唯一的方法是对中国社会的“生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2〕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使决策科学化有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是减少决策过程中非科学性因素的存在,确保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新时期决策科学化工作的开展,制度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完善决策程序,实现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只有整个决策体系进入了程序化轨道,使决策步骤、决策环节和决策信息的处理有制度保障,决策才能实现良性化运作。其次,要完善决策机制。一是要完善党内党外决策信息的沟通机制,畅通决策信息的沟通渠道;二是要完善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专家论证机制、核心决策机制和决策执行机制,实现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决策信息的公开化、决策参与的有序化,形成领导、专家和群众多方面相结合的民主决策制度。其三,要加强对决策的监管,完善决策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决策信息反馈和决策监督的制度化。鉴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对于自身领导地位和社会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决策必须受到监督管理。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决策监督管理工作而言,就是要强化制度约束,对决策的整个过程实施监督。一是要完善党内监督管理,建立起干部察访与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约束机制。要建立起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责任,对决策失误的,要依法追究责任;要建立健全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出现决策偏差或者决策失误后,要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纠正,以减少失误,避免损失。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外监督约束机制。要推行决策的公开与透明,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继续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以完善党外监督约束。
第四、以调查研究为具体形式,深入实践以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实际能力。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的实践方法论和优良传统,更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保证,同时也是决策科学化的具体实践形式。新时期,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机关决策科学化工作的开展,必须从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开始。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他们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表率作用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成败,因此,要通过调查研究提高党政各级领导机关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必须要带头进行践行,以形成调查研究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仅仅靠经验、靠材料去制定政策指导实际工作;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抓好调查研究的组织和实施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与适度灵活相统一的原则,既组织集体性的调查研究活动,形成每遇决策先调研的制度,也要鼓励个人进行调查研究活动。
其次,要建立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广大党员要带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调查研究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沟通党与人民群众、沟通党的方针政策与具体实践的桥梁作用。要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当大事来对待,凡是群众提出的意见都要真心实意地去倾听,从而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使党和政府做出的决策、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在群众最盼的时候慰民心,在群众最急的时候解民忧,在群众最难的时候办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其三,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坚决弘扬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作风,防止和克服目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走过场、不深入、图形式、摆架子、作表面文章、热衷于各种各样的仪式、会议,热衷于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等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在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水平,推动决策科学化工作创新发展。
〔1〕江泽民文选:第 2卷 〔M〕.人民出版社,2002,30.
〔2〕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M〕.人民出版社,1964,465.
D035-01
A
1004—0633(2011)04—012—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范和化解执政风险研究》(项目号:11LZUJBWZY021)。
2011—04—01
张梦涛,兰州商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甘肃兰州 730002
(本文责任编辑 谢莲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