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帼丽 朱晓苑
阐释社会合作的传统社会道德观
唐帼丽 朱晓苑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观,在生产资料分配非公平性前提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社会合作关系必然是非平等合作关系;作用于社会合作关系的社会道德意识,必然又具有维护非平等关系存在的内涵。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合作的传统道德观,既要认识其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合理利他观,也要对其非平等性社会合作关系与社会道德存在进行客观分析和认识。
阐释;社会合作;传统;社会道德
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往往会产生两种认识态度:唯物主义的社会道德认识与唯心主义的社会道德认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揭示不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1〕认识历史局限与不平等的社会合作的生成关系,进而认识不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社会道德的阶级性与历史作用。唯心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往往在忽略不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片面地认识社会合作关系的存在及其作用,片面地强调社会道德对于社会合作关系的影响作用,用社会道德中的人性因素掩盖了等级制度下面的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
应当说,在不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下产生出社会道德观,同时产生出由社会道德形成约束的不平等关系的合作机制和社会契约,这是一个历史的客观;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建设,始终作为社会改造思想家的理想,影响着他们从事社会改造的实践方向。客观地认识不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存在状况,客观地分析传统社会道德的历史局限性,有利于我们揭示和认识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存在。在当代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对待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把历史条件与历史局限下的服务于社会存在的思想,看作是影响当代文化的传统。在今天,我们不能片面地宣传传统道德思想以及传统人际关系;而应当清晰认识对影响传统精神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明确社会存在影响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认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惟如此,才可以确立当代马克思主义观对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的驾驭性和主导性,确立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认识社会合作关系、解决由不平等社会关系存在而产生出的各种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
在社会合作的文化传统影响当中,人们往往注意到由历史文献保留下来的文化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及其影响因素,以道德教化的普遍意义,掩盖了社会合作关系中存在的等级制度、阶层分化以及由等级地位差距而导致的社会矛盾问题。就认识社会合作的文化传统来看,在强调合作的社会道德存在的同时,便忽略了合作的不平等性及合作中的对立冲突性。应当说,作为对经济社会的社会合作传统认识,社会合作意义以及社会合作形式,用社会道德的观念影响方式确定下来,对社会的稳定及发展,确实存在积极作用;然而,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影响社会合作道德观念产生的唯心主义的认识态度;它片面地强调了社会合作的传统观念,却将等级地位以及不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隐藏起来,从而掩盖了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唯物道德观,客观地揭示了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道德内涵以及社会道德意识的局限性,强调了社会道德的时代发展,将社会道德意识与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改造实践结合起来,推进了传统社会道德观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作用。
人类社会,由经济利益的获取所产生的阶级矛盾和冲突,是驱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所有影响社会面貌改变的偶然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受内部的隐蔽的规律支配”〔2〕;这个内在规律,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经济利益获取,是人类生存的目标和动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3〕一文中,指出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根本不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具有对利益目标的追求动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进行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这个人类的目标和动机,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规律”。恩格斯进而阐释了这个“一般规律”:“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末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广大的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发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这是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5〕在经济利益获取过程中,由于对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6〕导致社会等级和阶级差别的出现,也导致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的产生。这个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 “一般规律”。但是,围绕人类生存的目标和动机,作为已经占有和获取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必然要制定符合利益之需的社会规则;于是,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与合作内涵的社会道德确立下来。它在人的精神意识层面,规定了每一人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与地位、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按照人类生存的目标与动机的存在,按照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不单以经济社会的形态存在,而且,在这个经济社会中,由于产生资料分配的不公,人与人的合作关系,从根本上就是不平等的合作关系;而影响和规定人际关系的社会道德内涵,则在人的精神深处,贯注了不平等的社会等级意识、社会分工意识以及社会合作意识。
社会化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合作行为。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类的一切形式的劳动,都要借助合作行为完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这个论点无可争辩地是正确的,因为孤立的劳动 (假定它的物质条件是具备的)虽能创造使用价值,但它既不能创造财富,也不能创造文化。”〔7〕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承认人的劳动所产生出的物质使用价值,而且强调只有合作性劳动才能产生社会财富和社会文化;进一步明确了人的社会性生存属性。尽管在不同历史时代以及不同社会形态中,人的劳动合作以不同表现方式出现,通过合作方式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文化,却是一个具有同一性的历史现象。然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贡献则在于,将社会合作行为,区分平等的社会合作行为与不平等的社会合作行为。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应当说,历史脉络始终在不平等的社会合作行为中延续。而平等的社会合作行为,则是消除任何形式和任何领域中非公平行为的思想探索,是实现真正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改造理想。俄国无政府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沿着历史发展脉络,对人类社会合作组织的存在状况进行了广泛考察。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作性组织;这个组织中,不仅仅存在“互争”关系,更存在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更为有益的“互助”关系。克鲁泡特金描述了一幅理想化的社会 “考察”图景——“阿尔切尔”非正式合作组织:“现在,我们发现到处都有阿尔切尔了。从同一个村子到一个工厂去工作的十个到五十个农民、建筑行业中的各种工人、渔民和猎户、流放到西伯利亚或已经在西伯利亚的罪犯、铁路搬运工人、电信局的信差、海关工人、在各地乡村工业中工作的七百万工人——总之,从高级到低级的劳动人民,从临时工到长期工人都以各种可能的形式进行生产和消费的合作。”〔8〕人们通过合作“互助”,形成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取生产成果:“当十个或二十个农民从某一地方来到大城市中作织工、木工、泥水匠或造船匠的时候,他们总是组成一个阿尔切尔。……选一个年岁大的作负责人,大家共同开办伙食,每一个人把他那份食宿费交给阿尔切尔。……他们对自己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集体负责的,他们享有好的信誉,以致商人们不管多大的款项或票款都可交托给阿尔切尔中的人。”〔9〕而然,作者试图解释,合作 “互助”既是一种社会化行为,更是一种人类的生物本能;“我们就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说,互助也和互争一样,是一项动物生活的法则,但是,作为进化的一个因素来说,它也许更加重要得多,因为它促进了这些保证了种的维持和进一步发达以及用最少的精力来保证个体的生活的最大幸福和享受的习惯和特性的发展。”〔10〕恰恰是凭借这种十分重要的生物本能,人类可以自行解决生存难题,自行规范社会生活及生产行为。同样,克鲁泡特金回避了社会中存在的地位与财富不均的不平等合作问题,用唯心主义认识论方法,片面阐释所谓社会合作“互助”图景。
马克思不遗余力的推行平等性社会合作的思想主张。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的认识妥协,给予坚决的否定和深刻的批判。当他承认社会合作行为是人类必要生存行为的前提时,同时强调,合作行为,应当区分为平等合作与不平等合作两种行为:“但是另一个论点也是同样无可争辩的:‘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这是到现时为止的全部历史的规律。因此,不应当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而应当在这里清楚地证明,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终创造了物质的和其他的条件,使工人能够并且不得不铲除这个社会祸害。”〔11〕这个 “社会祸害”,正是有史以来所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这里,马克思批判了“泛劳动化”和“泛社会化”观点;强调:首先将历史客观还原到一个平等存在状态,然后分析影响平等状态存在的客观原因,认识平等思想与现实状态的差距,提出历史发展条件论,以及借助条件最终实现社会改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理想的思想主张。
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看,来自物质技术表层或外部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文化结构的制度层面以及深层的文化心理层面,人们在展开广泛的社会合作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要求社会具有平等的社会合作精神,要求社会道德具有公平正义的内涵。而当今的数字与信息社会及其新物质技术,既为平民阶层的公平利益诉求,提供了表达的平台,同时,还将行使公共权力的权力阶层——把劳动资料“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12〕的权力阶层的一切政治活动,推向可供社会监督的公共平台。由此,对社会道德的内涵认识,便可以越来越自觉地摆脱唯心主义认识观的影响——不是抽象地、片面地认识社会道德与社会合作的关系,而是在自觉意识社会合作的非平等性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通过民主权力建设、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社会合作规则制定、以及更具有民主倾向化的社会道德内涵的确立,重新构建具有客观意义的社会道德与社会合作关系。
从客观上看,社会合作行为,是传统利他价值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既包含推动社会改造与进步的理想精神,也包含在其历史条件下利他观的非平等性。当社会改造具备了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条件,社会合作的公共领域越来越开放,社会合作关系越来越广泛而密切,传统利他观中的非平等性因素,不仅越来越普遍地被公众意识,而且还会实践过程中,融入越来越多的当代社会规则意识。用反映一定民主性的社会规则意识,对传统利他观中的非平等因素加以改造,也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思想进步。
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的各种社会关系存在,进行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在他的“江村”经济研究中,“开弦弓”的经济形式存在,是一种人们通过自发形式组织起来的有效经济合作形式,同时,在合作关系里面,贯注了一种起到行为约束作用的社会契约意识。这个契约意识,既是传统道德意识在现代社会关系中的应用,也是一定的社会现实对传统社会道德的影响,以致传统社会道德,在其利他观念的社会反映上面,更由于现代信用制度与消费制度在“航船信用合作社”组织中出现,不仅仅继续承袭了传统的非平等性合作道德内涵,然而,与此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社会契约制度对于社会道德影响的因素。费孝通写道:“既无佣金又无船票,摇航船的靠什么过活呢?要航船的收入名义上只有两项,一项是丝,一项是米。他经手 ‘主客’丝米的出卖,若是甲家平时托甲船买东西并常常麻烦他的,出了丝和米也有一种托出卖的义务。每 4车丝 (约 100两值 25元左右),出卖后要给航船大洋 1元;粜出米 1石(值 7元左右),给航船 5分。这一种算法有类于直接税的性质,取费的原则是以生产量为分配原则,而不以消费量为标准。”〔13〕可以看出,所谓的“江村”经济,依然是现代社会中的传统封闭的经济模式。但是,现代社会毕竟给这个经济模式带来了冲击,使得它必然要借助现代信用制度,才能保持其传统形式。费孝通道:“农民一年的收入,因为在所谓‘农村破产’的情形下,常常不够一年的支出,不够支出的重要表现是缺粮食。收获的时候,他的米一定要粜了才够回租。到了秋天,家里剩的米就不够吃了,在这情形下,一定要一个信用制度,航船就兼营这信用工作。航船和市上的米行都很有交易,同时也深悉农村每家的情形。缺米的时候就由航船去‘赊米’,赊米是由米行先给米,等收获后再付款。赊米的价钱较原价高,7元 1石的市价,赊价要 12元。但是这比高利贷的利钱已经便宜得多。农民可以欠‘信用合作社’的借款,但是不能欠航船代赊的米,因为和航船熟,面子过不去,而且以后还要靠他赊,每天要托他买东西,怎好意思拖欠呢?”〔14〕封闭的传统农村经济遭到了破坏,农民被动地依靠现代社会的信用制度来维持生计;这里面,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契约精神,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契约精神中的传统因素。
从传统社会直到现代社会,利他性社会合作,往往伴随着自利性合作的表现形式;其不平等的合作因素与合作关系始终存在。但历史的进步则表现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凭借更普遍地为人们接受的社会规则的方式,制约并条件人们的接受意识和行为举止,以至使人们在合作中保持更稳定和更长久的关系。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对社会关系以及依照社会合作关系确立的社会行为规则,做出更为清晰的表达:“社会‘关系’应该是一个根据行为的意向内容相互调节的、并以此为取向的若干人的举止。因此,社会关系毫无例外地仅仅存在于发生在其 (意向)方式可以表明的社会行为的机会之中,而首先不管这些机会建立在什么之上。”〔15〕所发生的社会行为的机会往往有许多种,真正产生的行为,却是依据社会关系存在的认识规律确立下的行为规则,可以表现为:对人们意向的关注,人们的整体意向以及由整体意向决定下来的群体行为,为满足整体意向及行为所做出的充分沟通。由这种社会关系存在而决定下来的社会行为的机会,将是依据大多数人的意愿而选择的机会。
这是现代人对待社会文明的开明的态度;完全可以表明,任何一种社会行为的实施或发生,都不是来自于统治者和管理者对于事情发展的主观愿望及判断,也不是来自于他们所期待的自我以及社会精神和行为的自觉,而是取决于对合乎社会关系存在的规则以及适于规则的物质技术方式的认识。“如同任何行为一样,社会行为也可以由下来情况来决定:①目的合乎理性的,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 “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②价值合乎理性的,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③情绪的,尤其是情感的,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④传统的,由约定俗成的习惯。”〔16〕这是一个关系现代人从事社会合作劳动的行为规律判断,也是一套关系规律判断的技术。其中,人的社会行为的“自利”性,不仅明确表达出来,而且作为制定社会规则的前提;马克斯·韦伯在这个承认人的“自利”的认识前提下,来谈及人的社会利他行为,谈及人对通过 “自利”实现 “利他”的理性认识,在充分考虑到各种适于理性认识的因素使用——道德因素、情感因素以及传统因素——之后,现代社会规则才可以制定下来。
费孝通与马克斯·韦伯,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对于非平等性社会合作关系以及社会道德存在的前提认识,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意识“自利”与 “利他”关系的存在,将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考虑对于“自利”性经济需求实施合理约束,以期产生理性的利他效果。
在当代社会,物质技术的因素,从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层面,对人的精神深部和理性意识,产生了更为明显的影响作用;将人们的传统“自利”与“利他”认识关系,置放到更广阔的公共领域下,使人们看到经济社会普遍合作行为的物质技术保障;物质技术保障了传统利他观得以真正有效地实现。
经济社会的概念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般状态;其二,指当今社会的物质技术发展程度。从历史发展的一般状态来看,合作形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因素。从当今社会物质技术发展程度来看,处于社会文化结构表层层面的物质技术,起到影响深层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的作用。当今的物质技术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时代性的到来,使得人们一直以来对社会合作理解的深层文化性观念,借助于社会物质技术的外部力量,产生了意识与形式的更广泛的统一。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客观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经济社会的社会合作关系,可以看到,有史以来,客观存在的社会人际关系,都是不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但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恰恰不是由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产生出来,不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现实。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一种对不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形成约束的社会合作机制与社会合作契约产生出来,这就是不平等社会合作关系下的社会道德。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道德,制约并束缚人们的意识,使人们按照现实的社会存在关系,接受社会合作中的分工以及分工后的劳动分配。因此,对于传统社会道德观,必须意识到:即使是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也必须维护非平等性社会合作关系的契约意识;然而,还要期待新物质技术外部条件所具有的更大作用,它将不断突破非平等性社会合作关系,为从根本上解决产生资料公平分配的问题,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和更丰厚的物质基础。
〔1〕哥达纲领批判 〔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 〔M〕.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7-9.
〔2〕〔3〕〔4〕〔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M〕.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243,243,243,245.
〔6〕〔7〕〔11〕〔12〕哥达纲领批判 〔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 〔M〕.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5,7,7,7.
〔8〕〔9〕〔10〕[俄 ]克鲁泡特金.互助论 〔M〕.商务印书馆出版,196.242,243,21.
〔13〕〔14〕费孝通文集·江村通讯 〔A〕.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 1卷 〔M〕.群言出版社会出版,1999.372-375,374 -375.
〔15〕〔16〕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M〕.商务印书馆,1998.57,56.
B82-052
A
1004—0633(2011)04—039—04
2011—03—20
唐帼丽,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朱晓苑,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北京 100029
(本文责任编辑 田 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