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龙胜县特种部族教育述评

2011-03-18 15:48:21郭韶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龙胜瑶民部族

郭韶华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一、民国时期龙胜县“特种部族”教育实施的背景

20世纪 30年代新桂系集中精力建设“新广西”,为了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新桂系当局实行民族“同化”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特种部族”教育。“特种部族”教育的推行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龙胜县成为“特种部族”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县份之一。

1. 广西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

1925年新桂系开始统治广西,到30年代初,广西省内政局逐渐稳定,新桂系开始集中精力整顿省政。以“自治、自给、自卫”为建设方针,1934年3月,公布了《广西省建设纲领》,提出“建设广西,振兴中国”的口号,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大建设。随着政权的巩固和建设广西各项工作的展开,广西社会政治局势得以稳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这为广西教育的改革创新创造了条件。新桂系当局强调文化教育是推进各项建设的“工具”,大力发展文教事业,特别是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国民基础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展,就是“特种部族”教育的推行,从而来巩固广西割据统治,使少数民族教育成为广西当局控制地方的一种得力的手段。

2. 龙胜县是广西少数民族主要聚居的县份之一

龙胜县世居瑶、侗、苗、壮、汉等民族,瑶族中的红瑶主要聚居在龙胜的东南部,盘瑶和花瑶则聚居一村或数村,散布在龙胜的北部、南部和东部;侗族聚居在龙胜的北部;苗族聚居在龙胜的东北部;壮族聚居在龙胜的南部和西部;汉族多聚居城镇,或杂居各族之中。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据刘介的《广西特种教育》记载,1939年龙胜的“特种部族”主要有瑶、苗、侗、僮(壮族)等,特种部族人口38 780人,约占当时全省特种部族总人口370 711人的10%[1,p6]。1949年,全县总人口为87 855人,其中侗族23 562人,瑶族14 162人,苗族10 560人,壮族17 703人,汉族21 867人[2,p58]。当时规定,如杂居的汉族人口在半数以下者,均属于特种教育区域,可见,龙胜县是“特种教育”区域的主要县之一,“特种部族”教育能在龙胜县得以迅速发展和其民族构成是分不开的。

3. 瑶民起义推动了“特种部族”教育的实施

1932年冬到1933年春,桂北兴安、全县、灌阳、义宁、龙胜五县发生了大规模的瑶民起义,声势浩大,震动了全省,这就加快了新桂系政府推动“特种部族”教育的实施。桂北瑶民起义被镇压后,新桂系当局认为这是少数民族顽固不化的结果,加快了“开化”少数民族的工作,企图用教育的手段达到同化民族,扩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消除其反抗的目的。龙胜县的龙脊、平安、庙坪、白水、大同、和平、马堤、潘内、水银等地的瑶、壮族人民和兴安两金地区(1961年,金坑划给龙胜)的瑶族人民是桂北瑶民起义中主要的一部分,故新桂系政府对兴安、龙胜等这些变乱始平县份格外重视“特种部族”教育的推广。“及兴安、全县、灌阳联区内之国基各校,其(教育经费)数量辄数倍于此,此由其创办最先,或兵燹伤残之后,政府意在抚绥,不得不尔。”[1,p21]在各县“特种部族”学校和学生数量中,龙胜比其他地方数量为多,创办时间比其他县较早。

二、民国时期龙胜“特种部族”教育实施的概况

1933年,桂北瑶民起义被镇压后,“特种部族”教育的推行,更是迫在眉睫,广西省政府颁发了《开辟瑶山案》和《广西苗瑶教育实施方案》在全省苗瑶地区推行“特种部族”教育。龙胜县政府组织“平瑶委员会”,深入瑶区清查户口和财产,教育局派学督梁芳随同出发,动员瑶民捐学田和教育经费,开办瑶疆教育。

1. 实施方案

1933年2月,广西省政府公布《广西苗瑶教育实施方案》,对“特种部族”教育的设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做了具体规定。根据《广西苗瑶教育实施方案》的规定,为了更好地制定“特种部族”教育计划,1933年 6月,广西教育厅要求各“特种部族”管辖或毗邻的县政府,详细调查“特种部族”地区的社会情况,其调查项目有:“一曰‘风土人情’,如家庭组织、婚丧制度、宗教信仰、文字语言、钱币、度量、对汉人之感情等;二曰‘生活状况’,包括居住、饮食、服饰、交通、贸易、生产、集会等;三曰‘治理情形’,主要是政治、有无盗匪及警卫状况、团体组织、开展知识最佳之法以及预定开发工作计划与步骤等。”[3,p109]当时龙胜的地方首领乔笙就在教育周报上发表了《龙胜苗瑶侗伶壮各族人民生活与教育》一文,汇报了龙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基本社会风俗,并提出了一些如“设校宜多,办学要经济,课程宜实用,切合瑶民实际,徭侗僮伶之犬旁悉改人旁以重人道”[4,p2-5]。“特种部族”教育方案的颁布,展开了推行“特种部族”教育的第一步。

2. 普遍设校

1933年,广西省国民基础教育正式启动,“特种部族”教育成为国民基础教育的一部分。1935年,龙胜县奉令推行国民基础教育制,推行国民基础教育,根据《广西国民基础学校办理通则》的规定:“每村街设立国民基础学校一所,每乡镇设立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一所”,龙胜县在苗、瑶、壮等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立“特种基础学校”。到1939年止,龙胜共有“特种部族”中心校15所,“特种部族”基础学校144所,在校儿童6 507人,在校成人数6 579人[1,p21]。其中有汉、壮子弟参入受教,平均计算,尚未到十分之三。龙胜成为全省“特种部族”教育发展迅速的县份之一。

3. 经费保障

1934年12月,广西省政府公布了《广西省特种教育区域设校补助金办法》。具体办法有:以省、县款为开办费,以中央款为维持费,促进地方自筹。“特种部族”地区设立学校的经费,除各校自行本地筹集外,也有县款和省库补助,1933年,桂北瑶民起义后,龙胜县平瑶委员会没收瑶、壮起义农民的水田3 430石(合572亩),督学梁芳等到泗水、镇南(今和平)、马堤等乡规劝乡民捐学田,捐获学田1 000余石(合167亩),此外,经费来源还有公费、田租等。1934年,全县教育经费有17 453元(银毫)[2,p499]。1935年,龙胜县普遍设立“特种基础学校”,经费由地方自筹自给,各校除整理拨用公有款外,注重公共造产方法。具体实施时,教育经费的来源非常不稳定,难有保障,霸占学田,抗缴及欠缴学租等情况时有发生。

4. 师资培训

1935年,广西省立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成立,采取定向招生和定向分配的方法,向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招生,学费、生活补贴费以及寒暑假来往路费统由省政府拨款开支。1936年到1940年,龙胜籍特师毕业生共6人。学生毕业回乡后进行改造当地社会,有的回原籍当小学教师,也有的回原籍当任乡村长。除了“特师所”外,龙胜师范乡村养成所、龙胜短期师资培训班等也是专门培训少数民族师资的主要场所。当时,正式教师的待遇是很高的,1934年,教师不同薪级能拿到工资为79到179元(银元)不等。随着龙胜县“特种基础学校”的普遍设立,师资培训的人数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村寨中的老师多是不正式教师,工资也不可能拿到那么多,师资问题仍是普遍设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20世纪 30年代是民国时期龙胜县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至1944年11月,日军入侵,龙胜沦陷,各级学校停办。次年,日军投降,龙胜光复,学校也迅速复课,但是办学情景不复从前了。

三、对龙胜县“特种部族”教育的评析

20世纪30年代,龙胜县“特种部族”学校普遍发展起来,并在数量上有相当大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龙胜县的乡村建设和社会改革都有明显的影响。

1. 龙胜县推行“特种部族”教育的作用

首先,“特种部族”教育促进了当时龙胜的基层政治建设,缓和了民族关系,稳定了地方社会。1932年 4月广西省政府制定的《广西苗瑶民户编制通则》中规定:“特种部族”民户以五户为一甲,五甲为一村,五村为一乡。然后在有行政规划的特族地区,设立国民基础教育学校,在国民基础教育中推行“三位一体”制度,即乡村长兼任民团后备队长及小学校长,充当着新桂系时期龙胜基层行政组织领导人的角色,代替政府发号施令。使“广西少数民族乡村社会被纳入与汉壮地区基本相似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6]。这种农村基层集权体制,既可以事权统一,又能使各方面互为发展,节省经费。不但使教育与基层政治在人事上紧扣相连,工作上相互促进,加快了基层政治建设的开展,也使“特种部族”原有的‘石牌’制等乡村自治组织的权利弱化,增强了新桂系政府在地方上的社会控制力,从而缓和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地方社会的稳定。

其次,在龙胜特种部族地区形成了一定的教育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起了改良风俗的积极作用。龙胜县历来属于苗疆地区,教育落后,尤其在瑶族集居地区,更是有“狗不耕田,瑶不读书”的说法。通过“特种部族”教育,使少数民族地区受到教育风气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教育观念。不少地方的家长自愿送孩子入学读书,为教育启蒙起到了良好启动作用。“特种部族”教育不但使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组织能力有所改变和提高,也促进了他们生活观念和习惯的改变。如:对妇女婚后不落夫家、迷信、赌博等不良风俗,均有一定的破除。

再次,在设学和教学上因事制宜,突出地方特色。设学方面,由于龙胜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村落差异、人口、民族分布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县教育局先采取划分学区教育,在未开设学校的地区采取“特区教育”,随着国民基础学校的开展,逐步设立“特种基础学校”。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使“特种地区”对教育有个逐渐认知的过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社会稳定。教学方面,由于龙胜经济不发达,人民生计困难,“特种部族”区域学生就学困难,办学经费和师资紧缺等原因,教学上采取了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合并办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熔为一炉、“互教共学”、“以做为学”、“教训合一”等形式,联络指导家庭生活,指导组织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团体,并参加其活动视为学校的社会教育工作。先进带后进,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在教材课程上,根据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和生活需要,予以变通,因事制宜,“课程参照中央规定,但特别注意集体活动及社会服务,村(街)民大会、合作社、壮丁队及成人班、同学会等社会活动之参加指导,教材则特别注重土乡教材之收集应用”[8,p51],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又贴近社会生活,活跃了学习气氛,节省了开支,缓解了师资不足的压力。

最后,龙胜“特种部族”教育提高了民族意识,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在实施“特种部族”教育的过程中,广西当局十分注重对少数民族青少年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教育。尤其抗日战争爆发后,把学习文化与抗日宣传结合起来,提高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日觉悟。抗战开始后,龙胜特族妇女改从汉装者日剧增多,各少数民族积极捐献财物,踊跃参加战时服务和应征作战。“特种部族”教育的推行,使过去最反对当兵、纳粮,宁愿避居深山不关心山外事务的少数民族,纷纷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投身抗战卫国。

2. 龙胜县推行“特种部族”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国民党政府实行民族同化政策和民族歧视政策,“开化瑶民”本身就带有民族歧视的大民族主义色彩。龙胜县“特种部族”教育的推行是桂北瑶民起义的直接产物,新桂系在龙胜开展“特种部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同化”少数民族,强化控制地方。它的推行,虽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但在实施过程中,国民党政府所显现的大民族主义和同化思想以及民族优越感,也伤害了民族感情。如改良风俗中,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饰品、发式和穿耳、唱山歌等独特的风俗习惯,因为与汉族不同,而被列为恶习陋俗,加以革除和改良。这些是基于大民族主义而强制实行同化政策的做法,严重伤害了民族情感。

其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省教育厅拨放开办学校的经费本来就为数不多,尤其1935年后,国民基础学校逐渐设立,并代替以前的“化瑶小学”。学校经费,一般都由各村自筹,学校向学生收取学费作为一部分经费。民国龙胜县档案中记录“窃查本县国民教育之落伍原因,固多而基金之缺乏与不稳固,则是为重要原因之一”[7]。

民国时期龙胜县各民族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尤其以瑶族为甚,穷人终年过着“半年辛苦半年寒”,吃稀饭、拌野草的生活。如“龙脊七星屯潘新胜(瑶族)一家五口,大人小孩两三年也缝不上一件单衣,棉被棉衣从未见过,冬天用禾草。蓑衣当被盖或烤火过夜,十几岁的孩子也经常缕丝不挂,住的是只盖着几张杉木皮的房子,破烂不堪,一到雨天,全家人就难以安居了”。这种情况在各屯都很普遍。龙脊的人们唱出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好不苦来好不难,一筒白米煮三餐。

餐餐吃饭调羹舀,何曾得饱那一餐。

好不苦来好不穷,天天出门去打工。

天不曾亮就着起,点灯上油才散工。[8,p78]

人们生活如此困苦,吃饭都是问题,又谈何读书上学,交不起学费更是平常,所以学生就无法上学,学生人数少,收费不多,教师的工资也就没有着落,办学就成了一个问题。加上教育经费奇缺、交通闭塞等原因,教师质量和校舍、教学设备等一般都不如汉族地区。以校舍来说,龙胜“特族”地区校舍十分简陋,有的小学利用祠堂、庙宇或借用民房做校舍,许多村的国民基础学校设在村公所内,更多的小学校舍为茅棚草房。至于教学设备更是普遍欠缺,有的小学以一块长木板架起来当课桌,用一根长木条架起来当凳子,五六名学生挤着坐一起,不少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没有,学校教学条件、环境十分艰苦。曾在桂岭师范学校上学,后来担任过大寨和小寨学校校长的潘周恒老人(和平乡小寨村人,瑶族)讲,小寨(1961年从兴安划给龙胜)小学是建国后从江底乡的黄家寨迁移过来的,不过上世纪30年代小寨村也有小学,教室用的就是我们村的祠堂,课桌和凳子就是由几条木板搭成的。学习条件很艰苦。

再次,龙胜“特族”地区小学教学质量普遍比较差。环境方面,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般来说生活环境都是极其艰苦,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有的校区离苗瑶区较远,学生更加不便来上学。加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落后,风气闭塞,生活环境因而更加复杂,设立一所学校,往往会受到外界干扰,困难重重。学生方面,学生来上课的并不多,有的一所学校只有几个学生。大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极其艰苦,衣食尚未保障,更无法上学,大部分家长并不重视孩子读书,尤其女童,家里更是不让读书,一般都在家中绣花、做活。有的地区民族错落而居,语言极不统一,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就更加大了教学的困难,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师资方面,主要表现在数量不足和教师质量不高。随着“特种部族”教育的推行和普及,学校所需的师资数量是远远不能满足的。师资供不应求,就不能不良莠兼收,以至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待遇低微,优秀者不愿充任,劣等者滥竽充数。许多教师并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不但文化水平低,授课也不规范,对教育质量势必产生很坏的影响。潘周恒老人讲,我们那时的学校很不正规,外地教师都不愿意来我们这里,当时的教师是本村人,认识一些字就可以做教师了,主要教我们识字,我记得当时写字用的是毛笔和草纸,课本不统一,班上的学生有大有小,上课时间不固定,教师让什么时间上就什么时间上课,农忙的时候就不上课了。

根本来说,新桂系当局开展“特种部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民族“同化”,进而有效地控制地方,而不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征和实际需要以及现实状况出发。加上限于上述的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不足和自然环境的险恶等,龙胜县实行“特种部族”教育有很大的阻碍,但新桂系当局在经济文化及其落后的龙胜“特族”地区仍设立许多学校,为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子女提供了读书的场所和机会。这在龙胜教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龙胜县开展“特族”教育值得肯定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龙胜各族自治县,成为中南地区第一个成立的民族自治县,在教育方面一直有着显著的成绩,这与其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特种部族”教育的推行为龙胜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少数民族教育,推动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猜你喜欢
龙胜瑶民部族
柏灌和鱼凫
明清时期桂北瑶民起义与朝廷治边策略的调整*
一、卫拉特蒙古与天山北麓各部族
卫拉特研究(2021年0期)2022-01-19 02:31:56
民族寓言与部族叙事——阿来创作简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38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36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宝藏(2018年11期)2018-12-01 02:38:44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宝藏(2018年10期)2018-10-18 02:29:44
瑶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源流(2018年11期)2018-03-13 12:32:02
龙胜平安寨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初探
《老山界》中“山脚访瑶家”信息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