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太元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52)
数字图书馆以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信息的分布式管理和资源的共享化为基本特征。数字图书馆的存储对象是数字化信息,所有的信息媒体,无论是文字、图片、声像资料等都要转化为数字形式,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存储技术进行存储、传输和处理,是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信息的虚拟电子信息系统。
由于数字化图书馆涉及的信息范围宽广,因此,需要大量的技术作为支撑,来保证信息存储、共享、传递以及管理等,使数字化图书馆的潜力真正发挥出来。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我们将面临以下一些技术方面的关键性问题:
图书馆庞大的非电子文献的数字转换是制约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的主要因素。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因为数字图书馆的其他特点都是建立在信息资源数字化基础上的,这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因为数字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这种数字化信息又是多媒体的,人们可以通过声音、数据、图像、影像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如何能够快速、有效、有序、合法地把各种媒体资源数字化后嵌入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存储和提取系统中,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所在。它需要而且必须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法律制度等诸多方面的支撑来得以实现。因此,建立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信息传递网络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功能,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图书馆需要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图书馆信息传递网络化的发展使信息交流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使信息与知识更大范围地传播。数字图书馆信息传递网络化的特点也同时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跨时空、开放型、标准化、规范化的特征。选择能有效地压缩、保存和方便使用这些转换的各种媒体数据,使得系统的成本不至于过高而且系统响应很快,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在系统设计上最需要考虑和解决的技术技巧问题。
选择哪一种作为能序列所有类型信息资源的分类语言和作为检索提取信息的索引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在信息组织上的技术性问题。为了规范化和易于后续开发,数字图书馆建设从一开始就需要确定能够覆盖包括电子图书在内的多种媒体类型元数据规范的检索语言,以此来规范数据内容的索引方法和分类方法。
引入性价比较高的硬件,选择价格低兼且适合高校群体性读者利用的电子资源,这不仅能提高信息保障率,还可节省大量经费。为此,硬件设施和数据安全性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考虑的技术问题。广义的安全性包括版权保护和系统安全性的保护,是数字图书馆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而系统的安全性则需要好的信息系统支持。
目前,由于我国的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缺乏统一标准,各高校所建的网络信息资源不仅在数据库结构上不兼容,并且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建设一批高质量、大规模、易用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积极研制并引进国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使我国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不仅如此,国内至今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没有相应的电子图书标准、多媒体信息表达标准、元数据标准、服务与互操作标准,因此必须多参考国际标准,与全球数字化图书馆接轨。
经过对国内外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研究分析,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所涉及技术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围绕技术所引起的观念、组织、管理、硬软件环境来展开的。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领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吸收和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区别与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与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工作人员要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高,目前,各类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引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高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3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更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2.4.1 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4.2 自然科学部门。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4.3 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2.4.4 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 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目前,高校图书馆正在筹划数字化建设,尚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注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2.5.1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2.5.2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是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高校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已立足高起点、高规划,但还应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2.5.3 书(刊)库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库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数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库、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库的方法,且在书库配备一定数量的联 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书库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师生在同一时间地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面对分布、异构的数字信息资源与服务环境,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在同一标准要求的平台上进行信息加工,才能保证信息产品的一致性和共享性。因此,加快相关统一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数字图书馆建设统一标准的制订应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图书情报界、信息产业界和与标准相关的国内软件开发商共同参与,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协议、规范,同时兼顾我国信息资源特征,使标准的制定符合产业规律。笔者认为,目前我们应遵循国家和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体系的要求,加紧制订适合本院需要的以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为主的标准,这些标准包括:以内容编码、数据格式、内容标识为主的数字内容创建标准;以元数据标准、内容主题描述语言为主的数字对象描述标准;以资源集合和资源描述为主的数字资源组织描述标准;以系统服务和接入、传输、检索、数据应用等条件为主的数字资源系统服务标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标准等。
版权人的利益是社会公共利益存在的前提,只有在确认权利本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利益平衡。版权制度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法律保障制度,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是建设小康社会必要的制度安排,弱化版权保护,从表面上看可以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本最低化,但它却是以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停滞不前为代价,过去我们曾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在现阶段,任何组织以任何理由弱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张,都不符合国家利益。因此,我们也只有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寻求数字图书馆版权解决方案,才能使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得以顺利进行。授权许可从短期看,会增加建设的成本,但从长期看利大于弊,数字图书馆作为ICP也将在版权制度的保护下得以正常开展商业活动。版权制度近300年的历史也是给信息传播者带来丰厚利润的历史,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版权制度会阻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对待版权问题不能一厢情愿,必须在法律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寻找对策,在不损害社会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否则不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要受到影响,最终受到伤害的仍然是图书馆自身。
总之,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还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争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完善其内部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使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1]李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特色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21-22.
[2]陈丽.浅淡学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2):27-28.
[3]许小红.大学校园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实施策略和方案[J].科技论坛,2005(2):36,45.
[4]高文泊.论数字化图书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69-70.
[5]侯汝秋.数字化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2):24-25.
[6]程家华.数字图书馆发展动态及其现状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