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毅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警务技战术系,江苏 南京 210046)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引起国内医学、心理学、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国内学者对警院学员这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关注却较少,密切结合警察职业特点的警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更是匮乏.警院学员是兼有未来警察和大学生双重角色特征的一个特殊群体.学员在节奏紧张、高强度的学习训练和管理严格的半军事化环境中生活,面临着比普通大学生更高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因此探寻科学、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促进警院学员心理健康途径已成为我国警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体育锻炼和认知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不能被看成简单的因果关系.警院学员的健康体育锻炼行为能促进认知功能的提高,不同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对学员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性不大,健康的体育锻炼活动对警院学员人群的认知影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锻炼的情绪效益历来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体育锻炼促进警院学员情绪具体反应在以下方面:
(1)身体锻炼降低焦虑.研究发现,军事化管理的警院学员体育锻炼降低焦虑较普通大学生效果更为明显.身体锻炼能降低学员的焦虑水平,对女学员效果更为明显.在研究降低焦虑水平的相关科研成果发现:课内、外体育锻炼均具有降低焦虑的效果,并发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较佳的锻炼形式,其中集体项目篮球、足球、集体游戏性体育活动效果尤为显著.
(2)身体锻炼的抗抑郁效果.警院的职业性院校特点决定学员未来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成为警察是警院学员读书的动力和目标.但由于我国警察招录体制是面向社会招录,总是有一部分学员毕业后做不了警察,又由于学习专业的限制,其他工作也不好找.由于工作问题的困扰,警院学员状态性和特质性抑郁水平比例较高.研究发现,有计划、有目的的身体锻炼能使学员的状态性和特质性抑郁水平降低.
(3)身体锻炼与改善消极心境.警院封闭式管理对学员心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经常参与身体锻炼有助于改善心境状态.不同项目、不同强度的身体锻炼具有不同的心境效益,身体锻炼对心境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其中警察体能训练和集体项目对改善心境影响效果明显.
(4)身体锻炼减轻应激反应.适当的身体锻炼能减缓心理压力,降低心理应激反应;体能锻炼也具有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警务搏击操促进效益尤为明显.调查发现,警体锻炼情绪效益研究较少,普通院校大学生的运动处方整体情绪效益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且开始尝试分析调节变量的作用,为揭示锻炼与情绪变化的内在规律提供依据.相关的警体锻炼项目对警院学员的实验性研究还处在空白阶段.
研究发现,积极的警察体能锻炼的各类锻炼项目都能够提高学员的自尊心.身体锻炼自尊提高存在性别和地域差异,其中女学员减肥为目的和来自农村和非独生子女学员效果更为显著.
研究发现:长期的中等运动量的身体锻炼会提高学员的主观幸福感;适量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够改善锻炼者的睡眠质量;长期身体锻炼能提高生命质量及生活满意度.调查发现,经常参与身体锻炼学员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明显优于不经常者,但需要中等以上的锻炼量.
警院学员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就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显示和发展.研究发现,拓展和障碍训练、搏击对抗运动可以磨练学员的意志,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体育心理学将这种对体育活动迷恋的现象称为锻炼迷瘾,一般在停止锻炼24~26小时后会出现停训症状,停训症状有:焦虑、易怒、肌肉痉挛、全身发胀和神经质等.锻炼迷瘾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而对于积极锻炼迷瘾和消极锻炼迷瘾可以辨证解释它们之间的本质,即有积极锻炼迷瘾的人可以较好的控制锻炼行为,而有消极锻炼迷瘾的人则被体育活动所控制.消极的锻炼迷瘾类似于对酒精、药物和赌博的精神依赖并难以摆脱,被描述为滥用运动综合征,其典型患者的表现是把运动放在一个无节制的优先考虑的位置,即使受伤也不愿放弃运动.体育锻炼成瘾现象在警院学员较普通院校大学生突出,相关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
警院对学员有特定的读书期间体能达标考核要求和就业时的警察体能达标测试,加上课外其他文化、娱乐生活较少,过度运动在警察院校学员中存在比例较普通大学生高出很多,特别是低年级学员尤为突出.学员课余时间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能训练,警体课上和课下一般运动负荷都较大,这样警院学员过度的进行体育锻炼会产生疲劳综合征,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在发病的早期,特别是体能基础差和独生子女的学员影响较大.过度训练早期主要表现为类似精神功能症,心理上的主要症状:压抑、疲劳、焦虑、易怒、冷漠、自尊心下降、情绪不稳、害怕竞争、人格的改变、学习或训练时精神不集中等,这在警院学员中有一定的比例存在.
警院学员课余体育锻炼多与警察体育锻炼项目密切相关,相关研究大多借鉴普通高校研究成果,以理论研究为主,缺少实验研究;以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考虑警院学员的体育促进心理健康作用,忽略了学员体育锻炼的职业密切相关性,因此不能真正意义上建立警院学员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在探索研究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积极因素结构的同时,密切结合警体职业化特点,从警察职业的体育锻炼项目在促进心理效益的相关因素切入实验研究探索.
从目前来看,学者更多关注的是体育锻炼对警院学员心理健康、情绪等方面影响的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的研究.而关于锻炼对自尊、自我观念、认知、人格、生活质量和相关消极负面的影响更是很少.因此,今后应加大在这些领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进而丰富警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多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正面展开,忽略对警院学员负面影响,因此对体育锻炼的负面影响相关对策应该从调整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不同的群体开具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使他们真正获得明显的健心效益.因此该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何种锻炼项目及运动负荷对警院学员人群产生哪些特定心理效益.所以,必须注重该领域研究中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探索具有理论导向和思路的真实、现场实验研究.
目前,警院学员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所采用的锻炼项目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跑步、篮球、足球和羽毛球这类普通体育项目上,这与警察体育职业锻炼特点相脱轨.因此,研究警察职业性体育锻炼项目、协作性项目等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魏毅.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情绪效应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1-24.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9-101.
[3]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1997(3):75-81.
[4]金雯,等.探讨运动强度队状态焦虑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2(3):131-133.
[5]强薇.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