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城市人居环境研究

2011-03-18 12:03赵海英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生态

赵海英

(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系,吉林 通化13400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霍华德(E.Howard)、盖迪斯(P.Geddes)、芒福德(L.Mumford)等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先驱者开创了人居环境研究的先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创立人类聚居学后开始了对人居环境的系统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讲,国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人居环境理论.中科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解决矛盾,即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1].王如松从生态学角度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正确处理好人与土地的生态关系是人居生态研究的核心任务[2],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急需的四类生态转型.吴良镛、黄光宇、李芗等曾对山地人居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山地人居环境只有突破山地生态特性对人类的制约,实现人与山地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层次的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3].本文分析了通化市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1 通化市概况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地处北温带,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水系发达,境内有近百条大小江河,具有修水利、发展水稻、电力的优势.通化生态体系完好,森林覆盖率达62.3%.药物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五大药库”之一.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76种.通化市社会经济发展快速,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8亿元,人均GDP达到22820元.

2 通化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

人居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集人口、社会、环境、资源为一体的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研究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健康发展是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可以为公众监督、城市建设进程提供有效的途径,从而确保通化市的可持续发展.

2.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各项活动的载体,包括交通运输、用水、用电、住房等多方面内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先决条件.2000年以来,通化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总规模不断增大,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特别在2009年,通丹铁路全线开工,通丹高速公路完成路基主体80%,梅沈高速公路完成路基工程95%,营松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通长、通集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取得进展,通化机场正式奠基.二道河改造工程如期竣工,沿河环境和配套设施彻底改善,防洪标准整体提高.完成了2.9公里滨江东路和光明大街等20条主次街路改造任务,维修加固了红旗桥.解决了城区周边1.9万人吃水和4000户居民用气问题,改造了部分老旧楼房供热设施,综合整治旧住宅小区9万平方米.使通化市居住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

2.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城市是人口与产业的高度密集地区,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形象.近年来,通化市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取得了显著进展.

2009年全市共完成污染减排COD为4249.3吨,SO2为3359.4吨,整治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企业5户;督察造纸、糠醛企业24户;排查非煤矿山尾矿坝54座;取缔、关闭和限期治理小造纸厂等重点污染源80家;检查重点放射源单位36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3家.通化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比2008年增加9天.2009年,通化市区哈泥河饮用水源和各县(市、区)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源水质标准,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3 通化市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失误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失误也是产生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城市规划往往以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其编制的目标或依据,为增加效益而贪大求全,城市“摊大饼”现象十分突出.通化市的城市规划,从总体上看,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不良趋向.此外,城市规划方法的不恰当也导致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各类文物、遗址等文化资源被破坏,土地、水体、植被等自然资源被摧残.

3.2 城市经济的片面快速发展导致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

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深刻和复杂的经济根源.通化城市工业化生产都是走“先生产后生活”、“先污染后治理”的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所走过的老路.近年来,这些现象虽有一些改变,但仍不可遏制.城市发展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既造成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浪费,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公害,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每况愈下.这种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城市经济发展的做法,是城市人居环境问题最直接的根源.

3.3 环境污染较严重,环境质量监控落后

大气环境方面,虽然通化市市区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相对较低,但日均值超标现象依然存在;市区小锅炉烟尘和汽车尾气的超标排放、冶炼厂排放的大量废气等,对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较大;城市生活垃圾未完全实现袋装化,固体废弃物堆放和运输过程中二次污染依然存在.水环境方面,浑江(城区段)水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已影响到通化市的总体市容、市貌和环境质量;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对城区地表水体的水质产生了一定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反弹现象时有发生.声环境方面,通化城区的建筑施工噪声和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对居民区的居住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区域噪声超标现象较为严重,城区交通干线噪声污染也较为严重.另外,在环境质量监控方面还缺乏监测硬件设施、资金、人员等,监控手段上还很落后,尤其是对小城镇和风景区、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区等一些敏感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控工作尚无法开展,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3.4 市区绿地不足,空间布局不均匀

通化市虽然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市区的建筑密度过大,规划预留绿地面积不足,导致城市绿地紧缺,生产绿地严重不足.通化市的各类绿地,尤其是与居民休闲、游乐密切相关的城市绿地分布表现出严重的不均衡性.通化市的公共绿地基本分布在玉皇山公园一带,而且沿城市主干道缺少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居住区、社区绿地率较低,某些人口密集地区甚至出现绿色空白,并且已建设成的绿地新幼林木和低矮植物多,高大乔木、灌木及成林较少,尚未形成高中低立体绿化林带,绿地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服务功能.多年形成的河流两岸绿化林也被道路、桥梁、建筑物分割,没能形成生态廊道,妨碍生物有效流通.主城区的绿地不足和分布不均匀,导致绿地服务半径加大、重叠以及公共绿地使用率的下降和居民休憩、游乐空间缺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口老年化程度加大,公共绿地布局不均匀所带来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会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4].总体上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公共绿地面积及人均绿地占有量相对偏低,生态绿地资源的质量不高,林相景观较差,生态功能弱.

3.5 政府对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研究和管理水平不足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越是复杂的系统越是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通化市人居环境出现的种种问题,反应出通化市政府在对待人居环境建设的认识上还不够全面,还没有较好地把握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规律,还没有达到从整体考虑、协调发展、共同改善的科学阶段,对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导致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和管理方面出现失误,造成城市人居环境的破坏.

4 优化通化市人居环境

城市作为一个大系统,是一个拥有多种功能的有机综合体,而人居环境的优化是一项涉及面广、问题相当复杂的工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化市人居环境的优化不能仅从一项功能出发来解决问题,必须对各项事业统筹安排、协调平衡、科学发展、配套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1 合理规划,构建井然有序的城市格局

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计划,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原有的规划进行调整,并分近期和长期两个阶段逐步进行人居环境的改善.近期改造主要是拆除违章搭建的棚屋、严重残损的空置房和少量严重阻塞交通的违章建筑等,同时,清理街道、空地,增加绿化面积,增加市政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疏通河流,初步改善人居环境.长远的改造则要把新区建设与老城保护和更新改造并重,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达到谋求特色发展的目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逐步构建井然有序的城市格局.

4.2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筑领域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观,将人——建筑——自然环境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生态建筑”日益受到关注,并对生态建筑的研究逐步深化.(生态建筑是指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的新型建筑.)生态建筑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和谐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5].

4.3 重视环境治理

在环境治理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对策:在大气环境方面,切实加大市区建筑、道路、工矿企业等施工工地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力度,防止扬尘污染;努力寻求小锅炉、茶水炉和汽车尾气的有效管理措施和实用治理技术,严把环保关;加强城区街道保洁,进一步深化城市绿化工作,对一些固体堆放地,应积极清除和绿化,努力使每一块裸露地绿色化;认真宣传、贯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加大垃圾袋装化工作,防止二次污染;加大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的环保日常监督管理,防止废气超标排放.在水环境方面,改革资金引进机制和项目运作机制,加快城区管网改造和清污分流工作,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步伐;重点解决好河道清淤、防止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防止企业污染反弹.声环境方面,加大建筑工地施工和商业经营活动中高音喇叭等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力度,减少噪声污染;加大机动车辆的机械噪声和车鸣声监控力度,适当拓宽城区街道机动车辆禁鸣面,加快外环道路建设步伐,分流重型车辆,减少城区交通干线噪声污染,在市区建立噪声达标区.在环境质量监控方面,建设完善的城市环境质量监控体系,适当开展风景区、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区等一些敏感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工作,为通化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服务[6].

4.4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既是改善人居环境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各项活动的载体[7].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是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投资渠道,由政府制定规则,根据人的需要,进行公共物品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祁新华,毛蒋兴,程煜,范建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展[J].规划师,2006(8).

[4]胡和兵.池州城市绿化现状分析与改善对策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5(6).

[5]张丽娜.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生态工业园区评价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6]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刘子强.营建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的探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3(12).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生态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