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引申研究述评

2011-03-18 09:26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段玉裁理据引申义

于 洁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学院,北京 100083)

《说文解字注》引申研究述评

于 洁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学院,北京 100083)

建国后,学术界对《段注》引申的主要研究日益深入。从研究内容上看,有的关注于引申术语或体例,有的侧重从引申材料出发探讨相关理论,有的则对《说文解字注》及其引申进行全面评价,既为今后对《段注》的全面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

《说文解字注》;引申;述评

《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的引申是段玉裁说得最精彩的话题之一,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吕朋林的《<说文解字注>词义引申研究》、徐前师的《说文段注词义引申研究》、冯胜利的《论段玉裁对汉语词义引申的研究》、陶艳磊的《<说文解字注>引申专题探索:兼从隐喻角度看段注引申规律》都以专著或学术论文的形式对段注的引申进行了全面研究;马景仑的《段注训诂研究》、李传书的《说文解字注研究》则辟专章对《段注》词义引申进行了重点考察;此外,周祖谟的《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郭在贻的《<说文段注>与汉语词汇研究》、宋永培的《<说文解字注>与词义引申》也都从不同角度对《段注》引申做出了阐释。

学术界实有学者对《段注》引申做过综述性的研究,但《说文段注词义引申研究》(徐前师)只是从形式上罗列,而未在内容上展开;《说文解字注引申专题探索:兼从隐喻角度看段注引申规律》(陶艳磊)在综述中又遗漏了部分著作与论文。鉴于现有综述材料不齐备、论述不深入的情况,本文对建国后《段注》引申的主要研究(包括未正式出版的学位论文)进行再次整理及论述,以供学界参考。

从建国以来对《段注》引申的主要研究来看,成果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术语与体例、从《段注》引申材料出发阐发相关理论、对《段注》及其引申的评价等三个方面。

一、术语及体例

1. 术语方面

段玉裁在《段注》中大量讲解引申,并且使用了一些固定的用语,我们姑且称之为“术语”。对此,吕朋林、徐前师、陶艳磊、张燕青、曹向华等人都做过说明。现综合几家说法如下:(1)使用“引申或引伸”术语(其中小类此处略,下同);(2)使用“引申假借”、“引申借为”术语(包括“假借”、“借为”);(3)其他类型。

对引申术语的归类描写,大都以展示《段注》注解引申所使用术语的复杂性为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只是为了描写而分类,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大;相反,只有有目的的对术语进行分类才是有意义的分类。

2. 体例方面

(1)《段注》引申义的说明顺序。《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刘亚辉)和《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现象》(徐娜)均指出《段注》注释词义的顺序:一般先注本义,次注引申义,后注假借义,有时还加以说明。……也有少数先注假借义,再注引申义的。《说文解字注引申专题探索:兼从隐喻角度看段注引申规律》(陶艳磊)则未涉及假借义:“段玉裁在解释词义时,一般是先注本义,再注引申义。”

(2)《段注》引申义的说明对象。对此,学术界一般认为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注说文字头的引申义;②注说文训释用字的引申义;③标注段氏自己注释用字的引申义。其中,陶艳磊②③合并成“解释相关字的引申义”。刘亚辉、黎辉亮却只提及了①②。又因《段注》引申义的考察范围不同,吕朋林将《说文叙》、《说文后叙》也算在考察范围内,增加“注说文叙、后叙中某些字所用为引申义”一类。

(3)《段注》说明引申义的引例。对于《段注》引申义的引例发掘,吕朋林所做努力最多。他在《说文解字注词义引申研究》中归纳出以下几种:①援引文献中的引申义用例;②援引经籍旧注作为引申义的佐证或直接作为引申义;③援引词书释义作引申义的佐证或直接作引申义;④举词语或成句为例;⑤引说文许释义为例证;⑥举俗语或段氏时代方言、口语为例。但在其后发表的《说文解字注词义引申发凡》将④、⑥合并为“举词语(包括少量今、俗语)、成句为证”。引例的数量多少,都旨在说明《段注》之引申义是以深厚的古代文献作为依托的,这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段氏“以经证字”的原则。

(4)《段注》说明引申义的条目。据周祖谟先生统计,“他在说文注中说明字义引申的就有七百八十余条。”吕朋林在《说文解字注词义引申研究》指出,“《段注》标注了1 117处引申义。”在其后发表的论文《说文解字注词义引申发凡》中,又指出“《段注》全书共注了1 296处1 710个引申义项”,“除去重复的,他实际注释了1 127个字的1 573个引申义。”黄大荣认为,“《段注》明说和暗说引申义的地方,据粗略统计近一千二百条之多。”宋永培则认为:“《段注》全书分析词义引申时涉及到的字词条有1 163条之多。”徐前师指出,“《段注》共有引申1 375个”。陶艳磊则认为,“涉及引申的词条有1 169条,所有引申义项有1 347项,净引申义项数目有1 291项。”以上各家统计出的引申数字并不相同,考其原因,可能与统计范围和统计方法有关。其中,陶艳磊对《段注》引申进行分层统计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借鉴。此外,还需注意一点:由于段氏的引申义未必与现代严格意义上的义项相对应,所以,在对《段注》引申义进行义项统计时,这其中应该怎么认定与对应,我们应该谨慎为之。

(5)《段注》说明引申义的互见例。经过吕朋林的归纳统计,在《段注》引申的互见例中共存在着以下彼此相同、它处注相当于本篆下注的一部分的、相互补充发明的、抵牾等四种情况。

(6)《段注》说解引申义的形式特点。陶艳磊共归纳出以下四大类:①基本说解形式;②说明引申现象时,征引相关文献;③说明引申现象时,交代相关文字问题;④解释引申原因。陶文的这项工作做得十分详细,而且能够从形式上对《段注》说解引申的特点有所了解。

二、从《段注》引申材料出发阐发相关理论

如果说以上对《段注》引申义所用术语以及对引申相关体例进行说明还只能算是描写工作的话,那么,从《段注》引申材料出发,从对材料的分析入手探讨相关的理论问题,不仅深受大家的关注,也势必对现代语言学具有深刻的意义,以下分述之。

1. 从《段注》引申材料看引申的规律性

(1)引申类型

在从材料到规律性问题的探讨中,最受大家关注的莫过于引申类型(或称“引申规律”)的探讨。但大家关注的角度不同,阐释的方法也各异,所以,现在出现了十分繁杂的情况,有些名异实同、有些名同实异。

有些学者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段注》中的引申类型。如马景仑从词义特征、词义范围、词义发生、词的附加意义四个方面对《段注》引申进行分类。从学术界来看,从马景仑分类的几乎不可见。再如,徐娜从更宏观的哲学、修辞学、逻辑学、语法学角度对《段注》引申进行了类型的划分;而陶艳磊则主要从隐喻的角度看引申,把《段注》引申分为相似式隐喻和相关式隐喻两大类。相较之下,徐前师则“意在反映段氏对古汉语词义引申研究的原创性特点及其对后世词义引申研究的影响”,将《段注》引申分成两类,一类名目即取自《段注》,另一类段氏未提的,则由作者自己加以概括。

此外,更多文章是从《段注》材料出发,按照现代语言学中的词义引申规律或类型的名称加以归纳阐发。如:

宋永培:①动静转移;②物人转移;③因果转移;④正反转移;⑤具体抽象转移;⑥个别一般转移。

冯胜利:①相容的引申;②相同的引申;③相因的引申;④相关的引申;⑤相对的引申。

黎辉亮:①意义相似,由此推彼;②意义关系,连类而及;③意义相反,引申反训。

刘亚辉:①从个别到一般的引申;②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③推理引申;④动静转移引申;⑤物人转移引申;⑥实虚转移引申;⑦正反转移引申;⑧施受转移引申。

黄大荣:①体用引申;②反正引申;③施受引申;④因果引申;⑤致使引申;⑥实虚引申;⑦扩大引申;⑧缩小引申。

曹向华:①因果引申;②由具体到抽象;③由个别到一般引申;④动静之间引申;⑤物人之间引申;⑥施受引申;⑦由实到虚的引申;⑧正反引申。

武雪皎:①引出相关义;②使用范围扩大;③词义转移;④比喻造词;⑤远义变化。

李慧贤:①从个别到一般;②具体到抽象的引申;③相似引申;④相关引申。

齐芳、富全利:①具体到抽象的引申;②个别到一般的引申;③相似引申;④相关引申;⑤体用引申。

李峻岫:①从种到属的途径: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②从相似性或相关性的联想的途径:相似引申、相关引申。

面对复杂的引申类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同一引申现象,划分种类多样。如“梳”字,有人认为是“动静引申”,如宋永培、刘亚辉,有人认为是“通过联想而获得引申义”,如吕朋林,有人则认为是“体用引申”,如黄大荣、徐前师,有人则归入“相关的引申”里,如马景仑、冯胜利。引申材料是唯一的,但分类与表述却存在着角度的差异性和主观的随意性。这不禁让我们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对于《段注》引申材料,我们需不需要有统一的划分?如果需要,我们究竟该以何种角度、何种分类标准才能对其进行更有效的划分。

第二,分类角度不同,标准亦不统一。有些文章在讲《段注》引申类型(或规律)时,混淆了引申途径与引申类型(或规律)。如李慧贤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引申规律与“相似”“相关”等引申途径混在一起。有些文章的引申类型(或规律)是从多个角度划分的结果,如齐芳、富全利。更甚者,归纳层次不鲜明,角度不统一,如武雪皎。

第三,分类繁杂复杂,概括性亦不强。如黄大荣、曹向华的施受、正反、致使等小类可以进行再合并。

(2)引申途径

吕朋林从理论上将引申途径与引申理据划清了界限:“引申途径是指本义沿着怎样的途径,而演进为引申义的。它和引申理据的区别是:引申途径是就一个词内部引申义的生成而言的,引申理据则还包括外部因素,诸如使用该语言人类群体的生活环境、实践活动,语言中语法、词汇──语义系统的牵连等对引申义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引申途径着眼于描写引申义形成的过程,引申理据着眼于说明引申义产生的原因和根据。当然在内容上他们是不妨相同的。”[1]“根据我们对《段注》引申(特别是对段所说引申理据)及其它引申词例的观察,我们认为引申途径分为相似──比拟,相关──联想,相容──抽象三大类。”“有些引申义的形成不止通过一处途径。另外,不是全部引申义的形成都能用三大途径解释。因此,还要从其它方面寻找理据,即引申的成因。”结果是,“联想类为最多”,“比拟类次之”,“抽象类最少”[1,p104-106]。

除此之外,李峻岫在《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词义引申分析规律的初步整理》中也提到了两种引申途径:一是种与属的途径,二是相似点与相关点的联想。显然,他把规律与引申途径混为一谈了。

(3)引申方式

马景仑、徐前师一致认为《段注》中的引申方式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况①:连锁式、辐射式、综合式。而宋永培、曹向华则归纳出连锁式②、辐射式两种。以上所言三种引申方式均属多重引申,吕朋林则把单一引申也算在内,增加“单义式”一种。

(4)引申结果

黄大荣在《段注裁说文解字注在词义引申研究方面的贡献》中指出,“段氏注意到词义引申的两种结果:一是产生多义词,一是形成同源词。”而吕朋林则从词义的变化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均不改变词性,因为词性无法比较词义的范围),改变词性与成为合成词的词素五类。”[1,p108]目前,学术界比较倾向于前者,而后者多出现于词义演变的探讨中。

(5)引申理据

在吕朋林看来,与引申途径相比,引申理据应着眼于说明引申义产生的原因和根据。他认为《段注》中及涉及到的引申理据有以下类型:①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性质、现象、方位等;②本义与引申义表示的事物、现象、性质等有相同或相似点,因而可进行比拟,而形成引申。这里又可分为由个别事物类推到一般事物、事物相似、形状、特征相似、现象相似、方式相似、作用相似、性质相似等;③本义、引申义各自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通过联想而获得引申义;④避讳、委婉。

(6)对某一引申专题的讨论

这一类主要涉及两篇论文:一是白利利的《说文解字注中的动静引申》,一是牛慧芳的《浅谈说文解字注词义的平行式引申》。平行引申,又叫同步引申,这是一种很能体现词义系统性的引申现象。对此,宋永培的文章也多有探讨。

2. 从《段注》引申材料看引申的系统性

关于《段注》引申的系统性,有的学者介绍得十分简单,如李慧贤,有的则分为单个词的引申义列和两个词的引申义列,使用大量篇幅证明引申的系统性,如宋永培、齐芳等。宋永培对《段注》初步揭示的汉语词义引申现象的系统性作了清理,指出这种引申现象的系统性集中表现在:(1)一个词的引申义列中,多个词义彼此联系,首先是本义发展出引申义,然后是由引申义可以说明与显示本义;(2)两个词的引申义列密切联系。

3. 从《段注》引申材料看段玉裁的研究方法

(1)确定引申义的方法

在段氏探讨引申义的主要方法这一问题上,黎辉亮、曹向华、刘亚辉三人在以下两点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①从本义出发,推求引申义;②博稽文献,以群书推考。不同的是,曹向华、刘亚辉分别在以上两种方法基础上增加了“两种方法互相求证”、“通过自己的推断加上古文献的证明来确定”两种方法,当然,这两种方法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还需后人给出答案。

(2)说明理据的方法

吕朋林在《说文解字注词义引申研究》中指出,《段注》说明引申理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直接说解引申理据;②明本义的方法;③在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比较直接的情况下,只交代本义,然后用“因以故”等词义导出引申义;④类证法;⑤援引他人所说之理据;⑥其它。

(3)如何“串钱”?

段玉裁探讨词义和词汇规律的观点,认为阮元的《经籍篡诂》虽然不错,但像“一屋散钱未上串”,而他的《说文注》正是阮书的“钱串”。③冯胜利对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他是如何‘串钱’的”:①物象分析;②事理分析;③心理分析;④哲理分析;⑤礼俗分析。

三、对《段注》及其引申的评价

1. 对《段注》引申性质的判定

周祖谟先生曾经指出,“段氏关于引申义是什么,还缺乏明确的解释。书中所举字义的引申性质也很复杂,甚至于有很多不属于意义引申的一类也称之为引申,未免失之笼统。”[2]吕朋林由从材料出发、从本义、引申义和引申理据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段注》引申的五种情况:①本义、引申义、引申理据均可信的;②许段所释本义错误或无考,但引申理据顺通的;③许段所释本义、引申义均有文献或语言用例,但《段注》引申理据不可靠或无从说明理据的;④本义、引申理据均不可靠或无考的;⑤《段注》引申义有误、无考及其他。吕朋林对引申的初步判定,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段注》引申的复杂性。

2. 贡献及影响

郭在贻指出,段玉裁为汉语词义的引申发展做了细致的工作,为汉语的词义系统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这里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引申,有具体到抽象的发展,有词性的转移。《段注》对本义引申义发展的方向阐述得很清楚,对各个词之间的相因关系也表述得很明确,既丰富了许书的内容,又启发我们从多方面,如因果相关、动静转换、时空变换等方面,去认识词义有规律运动,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去把握词义。

黄大荣则将《段注》在词义引申研究方面的贡献归纳成以下几点:首先,《说文段注》揭示了很多词(其中绝大多数是常用词)的引申义,而且一般都说明了引申的理据(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引申义),这不仅便于读者理解掌握每个词的词义系统,而且还为后代字典辞书的编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词义资料。其次,《说文段注》从多方面揭示了词义引申的规律,开阔了人们研究词义引申的思路。第三,段氏注意到词义引申的两种结果:一是产生多义词,一是形成同源词。第四,《说文段注》为研究词义引申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合乎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此外,刘亚辉也曾谈到引申义的确定、《段注》词义引申的普遍性和系统性、段氏对词义引申规律的研究三点贡献,实已经包括在黄大荣论点里。

(3)局限、不足及今后的任务

《段注》引申的不足与局限。黄大荣认为,“《说文段注》对词义引申的研究贡献是巨大的。但千虑一失,智者难免。”[3]这里的“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由于段氏尊许太过,使他或者对许书的错误不能发现,或者有所发现也不敢大胆指出;②引申义、假借义在有些地方界限不清。这与他对假借的认识和只注意区别本假有关。

然而,以上这些不足往往又与其人、其时代、其所著内容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冯胜利曾指出段玉裁引申义研究存在的局限在于:①关于“同律互证”。由于段氏对同律互证法是一种直观的、不自觉的运用,不能从理论上认识这一方法的实质,因此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误失。②关于同义词的语源辨析。“段玉裁在词义引申的研究中,偶尔涉及到从词义的引申系列来辨析同义词的异同。”“即使偶尔论及,也颇不彻底。这个对同义词辨析有着重要作用的语源辨析法,段氏却未加深究。” ③关于词义训诂与文意训诂。“对于‘与词义训诂的性质完全不同’的文意训诂,不仅前“前人对‘文意训诂’多所不解,即使是被誉为训诂大师的段玉裁也未免其误。”④关于古音通转。“段氏对古音的研究,本来企图争脱文字的束缚,直接从语音上寻求语义。但是当他在打破了一个枷索的同时,又不自觉地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框框(虽然对前者来说,这是一个质的突破)。十七部的创立,本来是一个巨大的发明。然而段氏把它绝对化,为了适合十七部这个‘履’,不惜削砍复杂的语音现象和音义关系。这就不能不说是作茧自缚了。”⑤关于术语和概念。“不论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所使用的概念都应当是单一的、明确的。然而在段氏的训诂实践中,却经常出现概念不清、术语含混,以至前后矛盾的情况。”[6]

关于今后的研究任务,吕朋林指出,一是确定术语,二是划定引申与非引申的分界。其中后者又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①引申与假借;②引申与字形、字音、引申与同源词;③引申义与修辞、易向、使动、意向、虚化等原因造成的语义变化是否需要区别,如何区分;④引申义与多义词;⑤引申与义素分析;⑥专书、断代及通代的引申义研究;⑦词书的编纂;⑧在语言教学和翻译中的应用,首先是在古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其中有些任务在现今还未彻底完成,还需学术界共克难艰。

四、余论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大部分精力都在关注《段注》的引申材料,希望从丰富的引申材料中阐发相关的理论和观点,这无疑对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发现对《段注》引申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之处,即对《段注》引申材料本身真伪的鉴别很少有人涉猎。吕朋林通过努力提出些许见解,但还有必要将其进一步细化,这样才能对《段注》的引申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观照。

[注释]

① 马景仑在谈段注词义的多重引申现象时,指出三种现象:(1)以本义为中心的辐射式引申;(2)以本义为起点的传递式引申;(3)辐射式和传递式交织在一起的引申。

② 宋永培称之为“链条式引申”。

③ 段氏认为:“拙著《说文注》成,正此书之钱串也。”

[1] 吕朋林.说文解字注词义引申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1989∶103-104.

[2] 周祖谟.周祖谟自选集[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451.

[3] 黄大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词义引申研究方面的贡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48-53.

[4] 冯胜利.论段玉裁对汉语词义引申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82∶69-81.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The Commentary on the Study of Yin Shen of Shuowen Jiezizhu

YU Ji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y,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fter 1949, academic research on yinshen of Shuowen Jiezizhu gets more and more advanced study.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findings, some concentrate on the term and typographical conventions, some prefer the theories from materials of yinshen, some evaluate Shuowen Jiezizhu and Yin Shen part of it, which not only pave the road fo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Shuowen Jiezizhu, but also provides some clues for further study.

Shuowen Jiezizhu; Yinshen; commentary

2010-09-24

于洁(1978-),女,满族,河北唐山人,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及对外汉语教学。

H131

A

1009-9115(2011)03-0017-04

猜你喜欢
段玉裁理据引申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耐”字原是剃胡须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画说汉字——摆(bai)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词源的理据信息考察*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文人知县段玉裁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