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红源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402)
高职化工类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桑红源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402)
通过对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在实际工作任务向学习情境的转换与构建中,建立起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型,形成培养目标能力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化工;工作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技术等方面均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并在逐步形成自身的特点和内涵。在高等职业教育突出“职业化”的前提下,在社会需求强烈要求“岗位能力”的背景下,我们在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建设中,大胆进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模式,从技术上精心设计课程建设方案,系统规范课程建设步骤,突破化工类课程教学设计难点,有力地推进了高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高职课程不是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也不是简单化的学科知识应用,而是依靠工作过程串联起来的源于实际工作、高于实际工作的应用性知识系统或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体系。因此在进行高职化工类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沿循以下的思路:
1.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为课程开发的起点,校企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平台,以来源于行业的“工作任务”的分析做为课程开发的依据;
2.以对“工作任务”分析产生的能力需求为培养目标,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重点是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序列进行解构,针对能力培养目标重建知识结构。
3.以基于工作过程做为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模块的设计紧密结合实际,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融合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建立开放式评价体系;
4.以行动导向教学做为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用真实和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以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完整工作过程做为行动回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制造压力,提高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在以上基础上形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为主,教相辅”教学模式。
1.实践过程的五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社会人才需求调查和企业调研是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解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向性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即是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论证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框架,是课程开发正确有序进行的保证因素;实施阶段:进行具体课程的实质性改革工作,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学习情境的创建、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操作层面要制定详实、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验证阶段:严格按照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进行各个教学环节,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修正完善阶段:具体教学过程实施完毕后,根据教学效果评估分析的结果,进行实施方案的修正完善。
2.实践过程的两个要点问题
(1)知识序列的合理性调整。对专业技术课程进行开发是课程开发的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原有的学科性的体系结构将完全被解构。实际上,并不再对课程之间进行严格的区分,而代之以一种或几种能力目标的培养来划分知识领域,课程之间的区别不是学科差别,而是所担负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差异。这样就对知识的重新序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根据所开发的专业技术课程的要求,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辅修课程等教学内容,都要围绕专业核心课程来重新调整和建设,并且这些模块也要分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部分能力目标,使得核心课程能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同时还要解决好课程之间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重叠或交叉的问题。
(2)归纳和转换的合理性。高职课程开发中,要运用能力转换法实现从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的归纳;要实现典型工作向课程的转换;要实现课程向学习情境的转换。典型工作的归纳最能体现教学工作工学结合的特点,一定要有来源于生产企业的指导意见。典型工作向课程的转换实际上就是对典型工作的能力分解过程,是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中最难解决的具体步骤。学习情境是依照能力培养目标设计的具体教学环节,其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
以建设《精细化学品小试技术》课程为例。在课程建设中,要充分体现了上述的建设思想。课程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施过程如下:
1.课程的定位过程
(1)确立本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近几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调查,和天津地区精细化工生产相关技术岗位人员需求的调查分析,我们将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于精细化学品生产与工艺操作岗位。
(2)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领域):精细化学品试验合成,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分析检验,工艺调整,组织生产和管理,售前技术支持与售后技术服务。
(3)主要能力培养目标是:能够进行精细化学品产品的小试开发,能够对精细化工生产设备熟练操作,掌握精细化学品分析方法,具备精细化学品工艺优化能力,能够具备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4)确定本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中的能力定位:培养学生的精细化学品小试合成技术
2.课程设计
对《精细化学品小试技术》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点”实施重新组合,将传统课程体系知识点解构在几个学习情境中。同时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为学生设置与岗位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流程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实施学习任务中的具体项目,在此过程中达成知识要素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技术和工作高度的渗透性,重点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
3.新型的教学模式
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本专业生源情况、本专业毕业生在天津市区域经济中的需求特点,形成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为主,教相辅”教学模式。
(1)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
(2)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全过程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知 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3)学习过程即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要完成任务目标就要依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六步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行动的过程,从而可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4)学生是行动过程的主体。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通过社会调研、资料检索、教材分解、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对比分析、实践训练、质量评估等主动学习的方式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锻炼过程。
(5)教师为行动过程导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做为督导者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并在适当环节插入新知识点、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弥补学生实施方案的缺陷,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辅导。
4.创新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
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实施过程性考核,着重考核合作能力,方法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普通考核“考不出”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每个步骤都对阶段性的成果进行测验或评估,在“知识准备”,“制定方案”,“最终成果”三个关键点进行成绩评定。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解决调查、资料收集和筛选;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结果。
首先,形成了高职化工类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色和科学性,开放性。形成了对其它相关课程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的运作模式;其次,在进行团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强化了教师与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了教师与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对于做为教育对象,教学主体的学生,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锻炼新技能的渴望,使学习压力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本课程在实践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是十分明显的。教师通过进行课程开发的学习和实践,也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方法,形成了可推广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工作经验。
[1]孙慧平,余丽萍,柯春松,薄纪康.行动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7,(34).
[2]李学锋,黄燕,杨蓉.高职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3]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8).
Abs tra c t:Through the course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for the major of Fine Chemicals Production Technology,this paper sets up the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work process and forms the teaching mode of taking capacity training as objective during the conversion and construction from practical tasks to learning situation.
Key w or 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urse development;chemical engineering;work proc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ANG Hong-yuan
(Tianjin Boha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Tianjin 300402 China)
G712.07
A
1673-582X(2011)01-0033-03
2010-10-09
桑红源(1974-),天津市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工,主要工作研究方向: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技能实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