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辉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40)
不知何时,信息社会这一新名词悄然出现,它不仅仅是概念上的一大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图书情报学教育当然也受到巨大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使其步入信息化社会时所需的基础设施相比发展中国家要完善和先进许多,因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占据了更大的主动权,其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数量和类型,同时改变的还有图书情报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而言,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基础的薄弱,其所开展的还是传统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笔者认为阻碍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网络设施不完善、硬件设施不先进的问题,学校论坛上学生们讨论与埋怨最多的也是网速问题。因此,要想使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急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这与网络技术领域的课程增加有关系,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还有待提高。传统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材料冗长难以分类以及用户获得所需信息不足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很多高校图书情报学教育还有诸多需要改进或注意的地方。如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一直停留在图书馆工作实际操作的经验上,教的是分类编目,实习的是查字找句,看的是书皮报题,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图书馆工作进行。课程安排缺乏学科宏观发展的整体介绍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
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网络的发展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不做迂腐的、拘泥于传统图书馆的挡路者,还要善于与学生,特别是与教师交流心得体会,将网络资源的应用发挥到极致,使网络深入人心,做到“人人懂网络”,让学生和教师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海量的信息为我所用。
根据2003年对全国22所设置有图书馆学专业的高校调查发现,在所有本专业在校学生(3600人)中约87%是本科生(2185人)[1]。程焕文教授认为,本科专业的设置点数量已经太少,在目前情况下,图书馆学教育界应该守望相助、互相支持,在保持现有专业点的同时,尽可能地争取设立更多的硕士和博士点[2]。彭斐章教授认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强调其实践去向,按宽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应按学术型培养[3]。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在我国已延续多年,毕业生的能力与时代有些脱节,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稳定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最终实现专业教育的重点转移和教育层次提升的发展思路[4]。在需要阅读更多文献,掌握更多知识,拥有更强能力的研究生教育中,网络显得更加不可或缺。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学校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课程结构、教学过程、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获取知识工具、备课方法以及学术研究),从而造就了拥有新技能的毕业生,也开启了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新方向。
以前图书情报学课程设置非常专业,除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外,大量的是图书馆学课程,培养的学生是做图书馆专业工作的。但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了“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的倾向[5]。如今大学强调素质教育,这一变化引发了很多挑战,它不像前一时期,虽然是通才教育但仍有图书馆学的成分。在这一问题上,互联网扮演了无可代替的角色,正是因为其巨大的资料容量使诸多课程的学习成为可能,传统的教学无法适应扩展了的学科知识需求。改变课程的名称和重新修订评估标准,应用新的课程和扩展教学目的,这些均得益于数据库和数字技术以及数字化资源的发展。
从上世纪末开始,各高校在新建教学楼时,在教室里均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并要求教师通过PPT教学。另外,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支撑的远程教育在各高校纷纷出现,从而教学技术完成了跨时代的转变。网络知识在图书情报学教学中形成了其部分内容,特别在信息服务、信息资源、信息储存等领域。有人提出“将有关数字图书馆教育的不同学术单位联合起来,建立一个集成的数字图书馆教育系统”的大胆设想[6],但是这和教学员工的知识、能力、经验有很大的联系。
长期以来,图书情报学教育多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实现的,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们不仅可以从网上提前下载学习资料自学,亦可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技术来整理资料,阅读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从而和同学及老师进行交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同学和老师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与发展,这也是网络发展带来的教育的长足进步。
2.4.1 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的出现已不是新事物,早在几年前,各大网站就陆续创建了自己的读书频道,拥有了自己的书库。然而,笔者这里所说的电子图书馆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即包含各大领域、可作学术应用并可用作研究的大型图书馆。许多电子图书馆仅仅收藏近年来拥有电子版的书籍,而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书籍是没有电子版的,所以这些同时拥有过去和现在两个时代藏书的大型图书馆成为了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中新兴的力量。
2.4.2 元数据概念的出现
在图书馆和信息界,所谓元数据被定义为:提供关于信息资源或数据的一种结构化的数据,是对信息资源的结构化描述。其用于描述信息资源或数据本身的特征和属性,规定数字化信息的组织,具有定位、发现、证明、评估、选择等功能。无论在哪个单位,管理数据库都是一项复杂且要求较高的工作,在计算机技术使用的初期,复杂的数据被人为分类、识别以及应用。数据使用效率低、成果小、信息资源浪费大。如今,元数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工作人员不仅可以从已有的资料中快速发现、分析、总结出需要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分析已有的数据来预测、发掘今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这样一来,不仅数据库的管理事半功倍,对于未来的把握也显得游刃有余了。
多年来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凸显的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大部分学者,特别是致力于教学的专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观点。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使获取知识变得更加容易,传统图书管理者角色和能力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了图书情报学教育,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信息专业类型,大部分设置此专业的学校将自己的课程和这些改变联系起来,然后将此不仅应用于学生,同时将这些新的改革灌输给他们,这对图书情报学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新时代的社会所需要的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不仅仅要求其能掌握从大量书籍中寻找有用资源,从而提供发展思路的能力,更需要毕业生拥有出色的网络技术,并能使用电脑将复杂的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改革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程焕文教授曾说过:“图书馆学专业的教师不以多少毕业生供职于图书馆界为荣,又谈何尽职尽责?图书馆学专业的教育不以向图书馆界输送人才为最高目标,又谈何图书馆教育的发展?”[7]这两个疑问的提出挑明了改革存在的问题:改革过于偏激、盲目。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和图书馆界带来强烈的冲击,网络图书馆大有取代传统图书馆的趋势。诚然,数字技术有其独到的便利和优势,但传统的图书馆,特别是高水平、藏量大的图书馆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而在改革的同时,千万不能一概而论。
图书情报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当全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经历改革以求更好发展的时候,图书情报学教育更要挑起改革的重担。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普及化、与国际图书馆学教育界有广泛交流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教材建设及课程设置有效且合理。我们不仅要纵向地、历史地看待图书情报学专业的发展,更要横向地、全面系统地发现问题,尤其要客观地梳理图书情报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合理解决矛盾,从而突破瓶颈,作出客观评价。
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究竟为什么要改革,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
究其原因,对图书馆学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人们往往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中去寻求答案。而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中外图书馆事业都在飞速发展,而作为事业“导航员”的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更加要紧跟时代步伐[9]。
在政府支出方面,教育投资所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信息设备的增加,配套设备的完善已经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做好了所需的硬件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都觉得有必要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大量的新式“武器”充斥于课堂,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学习能力,而教师们有了更多的谈资。
网络技术是需要大量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的技术,因此,实践教学也显得相当重要,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做到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实践四者相结合,使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的高质量图书情报专业人才[10]。
数字技术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便是文献的形式变化。从构成要素看,传统的文献中包含了被传播的知识,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符号,记录符号的物质载体,符号的记录和复制方式,其中知识是文献构成中最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文献的知识本质并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文献的符号、载体和记录复制方式却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电子形式或网络空间中的文献正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成为未来文献记录、保存和传播的发展方向[11]。尽管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说并不直接影响文献本身的内涵,但人们习惯上总是把图书或文献同记录在纸张上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由于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教育投资巨大,电子图书馆早已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图书馆,数字教材以其超大的容量以及传统图书无法比拟的方便快捷性占据了大量的市场。同时,教师在授课时早已超越了PPT时代的“初现代”模式,远程教育、视频学校、网络学校等形式早已兴起。网络资源的丰富、使用方便及超越时空快速传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改革者。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用户首选的获取知识渠道是互联网,Google、百度等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第一站”,同时,用户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不断上升,认为“几乎跟图书馆一样”[12];另一方面,学生本身也已不再是以前的用户,他们不愿意像以前那样为了获取一本书、一篇文章而千里迢迢在各图书馆之间劳碌奔波。因此,网络的出现让图书情报学大踏步地走上了改革之路。
总体来说,图书情报学教育现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图书情报学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图书情报学教育将越来越倚重于数字化技术,不仅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会越来越多,网络课程、网络学校也大有取代传统教育的趋势。图书情报学所需的课程将越来越多地和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培养新时期的专业人才。各高校以及教育机构已经越来越将学生的网络技术作为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国家和政府也会大力支持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其重要的体现便是对于网络以及该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用以改善信息利用的基础设施来占取时代的先机,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众所周知,各个领域均需要管理大量的资料和档案,都更加需要能出色应用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人员,“既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引用型、复合型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13]。这对于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毕业生是个巨大的就业市场。
笔者针对图书情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①针对教育课程的改变,“模块化”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将所有的课程按组成分成许多个模块,他们既可以单独应用于教育,又是一个综合的有机体,当需要的时候发挥整体力量。模块化教育的出现既使知识更新更为容易,也使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易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美国的匹兹堡图书馆与信息学学院将课程分为核心课、综合性课程、信息的组织、信息技术等10个模块。
②与国际接轨,启用具有远见和高超交流能力的学校领导人员。但是事实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对于大多数做学术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愿意做领导,因为他们不喜欢做组织工作,而做学术对他们来说更加有吸引力[14]。如果学校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支持,在他们钻研学术的同时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解决这个问题亦不是如此困难。如今一些高校直接自己训练此类领导人物为自己服务,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道路[15]。
③不同发展层次的地区需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学校间要多交流,互相支持,高水平、先进的高校要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后的高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保证各地的学生都能成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从小做起,从区域做起,慢慢从几个学校间的合作扩展到全国。
④学校组织培训班,可以专门针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开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培训,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强大,让他们跳出知识均来自于图书馆的误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兴趣,同时树立教学信心。
⑤网络技术的成熟使教育质量评估显得更为容易与必要。区域内、国家内、国际间高校的交流已经非常普遍,高校间应建立至少是区域内的信息平台以供交流,这样参与教育质量评估平台的高校在不断自我提升的同时可借鉴其他高校的措施或者经验,完善自我,提高教育的质量,互帮互助,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建立使图书情报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生活,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新型专业人才将会进入社会,并以此充分发挥信息交流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最终推动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1] 程焕文等.1999-2003年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进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77-82.
[2]程焕文.高涨的事业与低落的教育——关于图书馆学教育逆向发展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67-70.
[3] 彭斐章.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变革与创新[J].图书馆建设,2001(1):18-20.
[4] 王知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新的转折和选择,图书情报工作,2003(3):10-15.
[5]潘燕桃,程焕文.“图书馆学研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2(10):152-154.
[6] 王知津,侯延香.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创新[J].晋图学刊,2005(4):9-13.
[7]程焕文.危机种种——图书馆学信息学教育札记[J].图书馆,2000(1):39-40.
[8]程焕文.近年来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走向的思考.图书馆建设,2002(5):3-6.
[9] Prasher,R.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ew Delhi:Concept Publishing,2007.
[10] Zhang,D.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Taibei shi:Taiwan xue sheng shu ju,Minguo 71,2006.
[11] Lawal,O.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ry.Oxford:Chandos Pub,2009.
[12] 林平忠.论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图书馆论坛,2006(6):7-9.
[13] 张燕.网络信息服务中用户的心理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4(3):36-38,47.
[14] Gupta,P.current trend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dia:R.B.S.A.Publishers,Jaipur,2008.
[15] Brown,C.trends and challenge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ew Delh:Indus Pub.Co,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