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亮,付 敏,杨玉麟
(1.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北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9)
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继20世纪公共图书馆运动之后在民国初年发生的一场抨击传统藏书陋习,鼓吹欧美图书馆学术,倡导模仿欧美图书馆事业,建设新式图书馆事业的运动。这场运动对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梳理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产生的缘起与经过,分析这场运动的历史作用与特征,探讨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清朝末年,王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对西方列强进行参观和考察后,对西方图书馆的性质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维新派人士郑观应开始意识到西方图书馆在教育、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兴办近代图书馆的主张。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一书的“藏书”一章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当时西方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并阐明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正是西方国家飞速发展、远远超越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2]。
1909年6月,美国圣公会传教士韦棣华在武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国式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这一事件后来成为20世纪中国图书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3]。在文华公书林开办之后,韦棣华女士感到“肩任公书林管理者,非受此种专门训练,事业必难有发展之希望”[4],于是先后资助沈祖荣和胡庆生赴美学习图书馆学并着手创办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文华图专)。
20世纪初的十几年,经过公共图书馆运动的洗礼,尤其是在西方开放式藏书理念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的藏书楼模式已经出现了颠覆的倾向,新式的图书馆事业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但是,要让全社会普遍认识到图书馆在民众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还需要靠一场轰轰烈烈的图书馆运动来完成此项任务。
1917年,沈祖荣学成回国,在韦棣华女士的支持下,“至国内各大城市演讲图书馆事业之重要组织并经营大概”[5],揭开了以抨击传统藏书陋习,倡导建立美国式图书馆事业为目标的“新图书馆运动”的序幕。这一事件被严文郁形容“为西洋图书馆学流入中国之先声”[6]。在沈祖荣等人巡回演讲的同时,戴志骞也在北京极力宣传美国式的图书馆理念。刘国钧后来评价说,戴志骞“在北京高师之讲演,实此潮流之滥觞。斯时自美习图书馆学归国者,亦相继以新图书馆运动号召于时。西洋图书馆之办法与理论,乃渐为国人所重视”[7]。这一时期,李大钊也通过演讲等方式宣传现代图书馆理念。他认为现代图书馆是教育机关,其任务不但要保存图书,“还要使各种图书发生很大的效用”,并提出实行开架式管理“是图书馆的新趋势”[8]。
这些宣传活动在当时影响广泛,逐渐使国人认识到美国式图书馆事业对图书管理及国民教育的优势,意识到我国图书馆事业与美国的差距,引起文化界人士对图书馆事业改革的兴趣和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发展现代图书馆事业,必须要依靠专业人才。继韦棣华资助沈祖荣和胡庆生两位中国学子前往美国修习图书馆学之后,1917年,清华学校图书馆主任戴志骞作为清华庚款津贴生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9],于1919年学成回国。1918年,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派遣杜定友赴菲律宾大学学习图书馆学(当时菲律宾大学由美国人设立,一切依美国大学制度办理)[10],1921年学成回国。但是靠留学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是不够的,诚如沈祖荣所说:“海外留学,所费不赀,远涉重洋,谈何容易?纵令虚往实归,而橘枳变异,势所必然……欲推广图书馆之事业,务须在中国组织培养人才机关。”[11]韦棣华仿照美国图书馆教育模式,在沈祖荣等人的协助下,于1920年在武昌创办文华图专,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培养专业人才,是中国图书馆学专门教育之滥觞。此外,戴志骞等人在北京高师开设暑期图书馆学讲习会,杜定友在广州创办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等,图书馆学教育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将超索庚款余额完全退还中国”,用于发展中国教育及文化事业[12]。韦棣华抓住这一机遇,联合中美文化界人士,积极争取美国退赔庚款用于发展图书馆事业,最终促成前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鲍士伟博士访华。同年6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决定用一部分庚子赔款“促进有永久性之文化事业,如图书馆之类”,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物质支持[13]。
为了迎接鲍士伟访华,在杜定友、袁同礼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华图书馆协会于1925年4月25日在上海宣告成立,次日杜定友即代表中华图书馆协会举行了欢迎鲍士伟的仪式。中华图书馆协会是在“新图书馆运动”的高潮中诞生的,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行业协会,其宗旨是“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图书馆事业,并谋求图书馆之协助”[14]。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后,先后创办了《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5年)和 《图书馆学季刊》(1926年),刊登学术论文和事业动态;召开年会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协会还多次派代表参加国际会议,如1926年派代表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50周年大会,1929年派代表参加第一届国际图联大会等;邀请美国图书馆专家诺伦堡、沙本生等来华指导。
从1917年至1936年的短短20年时间里,新图书馆运动积极宣传美国式的图书馆理念,普及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推动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在吸收和消化西方图书馆理念的基础上发起的,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有着特定的历史作用与特征。
在新图书馆运动前,中国图书馆学人主要是向日本学习。这一时期主要介绍日本图书馆学著作,如《教育杂志》刊载的《关于幼稚园图书馆等及私立小学校规划》(1901年)、《日本图书馆之增设》(1907年),王国维翻译的《世界图书馆小史》,谢荫昌翻译的《图书馆教育》(1910年),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翻译的《图书馆小识》等著作。
1917年后,随着沈祖荣、戴志骞、胡庆生等留美图书馆学家相继回国,新图书馆运动揭开帷幕。1920年,受北京高师校长陈筱庄委托,戴志骞邀请沈祖荣等人在北京高师开办暑期图书馆讲习会,戴志骞将其全部讲稿汇集成 《图书馆学术讲稿》,刊于《教育丛刊》(1923年)第三卷第六集。该讲稿主要观点几乎全来自美国,从此以后“美国式之图书馆观念遂逐渐靡布全国,与民国初年步武日本之趋势对立”。刘国钧说:“七八年来,图书馆学始则规模东瀛,继则进而取法于日本所追逐之美国。今则本新图书馆之原理,以解决中国特有问题之趋势亦皎然可见。”
通过新图书馆运动,美国式图书馆理论与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读者对象、藏书结构、管理方法的变化上都有所体现。我国传统藏书观念向来重藏轻用,李小缘曾讥其“百宋千元,明刻精钞,以示夸耀而已”[15]。新图书馆运动的主旨之一就是抨击封建藏书楼的保守弊端,引入美国公共图书馆“开放、公共、免费”的理念,树立图书馆服务的新宗旨。将图书馆的读者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使图书馆成为社会中的全民教育机构。在藏书结构上更加全面和开放,国内外学术报刊都有所收藏。在管理方法上,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与书本式目录已逐渐不能适应图书馆检索图书的需要,于是《杜威十进分类法》、卡片式目录、开架借阅这些理论与技术都通过新图书馆运动得以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近代乃至现代的图书馆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新图书馆运动中,留美图书馆学人受到美国图书馆界实用主义的影响,较为注重图书分类、编目等图书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1909年,顾实已经将《杜威十进分类法》介绍到中国,由于该分类法不适用类分我国传统文献,因而并未得以广泛应用。1917年,沈祖荣、胡庆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局限性,极不适合新式图书馆的要求,于是根据《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原理和方法,“混合中西,创写仿杜威十类法一种,用以类分书籍”,并由武昌文华公书林、圣教书局出版发行。杜定友称其是“我国第一个为中文图书而编的新型分类法”[16]。此后,我国出现了近3 0部分类法著作,如杜定友1922年发表的《世界图书分类法》、洪有丰1926年发表的《图书分类法》、王云五1928年发表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刘国钧1929年发表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等。
我国传统目录形式主要是书本式提要目录,重视揭示图书内容而不利于检索应用,这不符合新图书馆运动所宣传的开放精神与教育理念。沈祖荣等人在新图书馆运动中大力提倡开架阅览、卡片式目录及馆际互借等现代图书馆方法和技术。1919年,戴志骞开始在清华学校采用美国Newwark University制度登录图书,中文目录按照“永字八法”排列,各地图书馆纷纷效仿。同年,李大钊在北京高师的演说中主张“废去文库式、采用开架式”。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图书馆开始采取开架式服务[17]。傅春徽曾精辟地指出:“五四运动以后,图书编目理论和方法,逐步脱离传统目录学的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相继出现了各种图书编目法和图书著录规则,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只有基本的著录方法而没有系统的著录规则的局面。 ”[18]
当然,美国式图书馆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和使用,不仅仅局限在图书分类、编目、排架方面,也反映在图书馆服务方面,如1919年京师图书馆与分馆根据有关规定,实行馆际合作。虽然其效果现在已无从得知,但其意义深远。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还未起步,出国留学成为培养图书馆学人才最有效的方法。从1914年至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前,我国留美学习图书馆学的专家有沈祖荣、戴志骞、杨昭悊、洪有丰、胡庆生、袁同礼、李小缘、刘国钧。杜定友虽然留学菲律宾大学,但是菲律宾大学的一切教育制度都是美国式的。这九位图书馆学家中,除沈祖荣、戴志骞外,其余七位都是在新图书馆运动期间赴美留学,他们回国后都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这些曾在美国留学的图书馆学家不但深入学习欧美的图书馆学理论和技术,而且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改造,使其更适合中国的文化环境,为美国式图书馆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作出了贡献。
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在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有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近代中国确立了美国式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并对美国式的图书馆理念与方法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使现代图书馆学在中国得以建立;其次,催生了以文华图专为代表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而文华图专等教育机构的成立又促进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开展;再次,图书馆事业作为民国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起到了开启民智作用。
在新图书馆运动中,留学美国的图书馆学家回国后,通过对美国式图书馆学的学习和本土化,最终建立了“中国的图书馆学”。1917~1925年,共出版图书馆学著作55种,1925年达到17种。1919~1927年,共发表图书馆学术论文564篇。可见,新图书馆运动对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巨大影响。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之后,又出现了《图书馆季刊》、《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等专业期刊,图书馆学研究更趋繁荣。
1920年3月,在韦棣华、沈祖荣、胡庆生的努力下,我国第一所美国式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文华图专在武昌成立。文华图专是我国第一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开创了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先河。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仿照文华图专的课程设置,在教育科内设立图书馆学系。1927年,金陵大学成立图书馆学系。此后,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逐渐形成规模,成为现代图书馆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从理念和技术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16年教育部调查全国有图书馆260所,其中包括通俗图书馆22所。到了1935年,许晚成编辑的《全国图书馆调查录》记载全国27省、市共有图书馆2 520所。经过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洗礼,图书馆不再是封建统治者专享的藏书楼,而是民众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图书馆日益贴近普通民众,使人们更容易地获得知识。
新图书馆运动广泛宣传近现代西方图书馆的精神与办馆理念,以用书为目的,以诱导为方法,以养成社会上人人读书之习惯为主旨,突出了近代图书馆的公平、无限制的教育职能,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为近现代中国社会民主与科学理念的建立,为与此同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
[1]张树华,张久珍.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
[2]郑观应.藏书[M]//郑振铎.晚清文选.上海:生活书店,1937:182-183.
[3]程焕文.图书馆精神[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97-99.
[4]沈祖荣.在文华公书林过去十九年之经验[J].文化图书科季刊,1929(1:2):159-175.
[5]程焕文.一代宗师 千秋彪炳——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先生[J].图书馆,1990(4):54-58.
[6]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M].台北:枫城出版社,1983:110-111,198,199.
[7]刘国钧.现时中文图书馆学书籍评[M]//刘国钧.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15,17.
[8]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9-171,227-229.
[9]韦庆媛.清华学校在中国图书馆近代化初期的历史作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4):89-94.
[10]王子舟.杜定友和中国图书馆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7-8.
[11]沈祖荣.民国十年之图书馆[M]//丁道凡.中国图书馆界先驱沈祖荣先生文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16.
[12]张书美.美国庚款退还与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4):51-54.
[13]来新夏.中国图书事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 01,4 03.
[14]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部.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M].[影印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15]李小缘.图书馆学[M]//马先阵,倪波.李小缘纪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6]杜定友.图书分类法史略[M]//钱亚新,白国应.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221.
[17]荆孝敏.新文化运动与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图书馆学刊,1989(6):4 9-51.
[18]傅春徽.图书馆文献编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9,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