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敏
(湖北大学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62)
高校图书馆古籍藏书包括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古代的字画,民国时期学者以传统著述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书籍,民国时期报刊文献,各种影印的大型丛书、类书(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中华大藏经》、《古今图书集成》等),以及其他各种古籍影印本、整理本等,部分高校图书馆还包括古籍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古籍部主要承担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两大基本职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本馆馆藏古籍文献不了解。只知道古籍大概数量,没有确切数据,古籍调拨、移位甚至流失等动态变化都没有精确及时反映,对实际馆藏古籍及其破损情况不亦了解,这是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二是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致使院(系)资料室管理松散,古籍文献散佚破损现象严重,全面保护合作共享机制有待建立;三是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协调沟通渠道有待建立。全国的古籍保护工程是由文化部牵头,各省的古籍保护中心都设在各省级图书馆,而高校图书馆隶属于教育部门,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省古籍保护中心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大多数高校对古籍保护的总体性和阶段性任务都不能及时地掌握。如在前几期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过程中,笔者所在的湖北大学图书馆就没有对馆藏进行细致梳理和有序申报;四是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馆藏不平衡。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以收藏纸质古籍文献为主,部分经费充足的高校图书馆藏有古籍数字资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古籍编目工作的传统模式与图书馆自动化程度不相称。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使读者可以足不出户获取馆藏信息,既节约了读者信息查询时间,又使图书馆管理更加方便有序。然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古籍编目工作仍然是制作传统的人工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对读者检索古籍文献造成一定的障碍。如有的图书馆古籍文献索引卡片的编排是以四角号码为序,年轻读者因不熟悉四角号码和古籍分类规则,在检索古籍文献时无所适从;读者服务方式单一。在知识经济时代,读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读者需要图书馆为其提供专业性的二次文献,而高校图书馆古籍服务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封闭式管理、以藏为主的工作流程、以简单的借还为主的服务方式上,知识化、个性化服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虚拟馆藏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深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户知识层次的差异性。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资源保障体系,其稳定的读者群是从事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的专家、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阅读层次较高,借阅目的明确,多注重原始文献的阅读,他们查阅文献广泛、全面、深入、系统;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文献需求主题明确,学科范围固定,多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方面的文献;以学习为主的学生,多侧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古籍常用工具书使用技能的学习;二是文献使用的差异性。以笔者所在的湖北大学图书馆为例,经后人整理的点校本、影印本古籍使用频率最高,大型的丛书、线装古籍使用率较低。文献使用频率的差异性除了与文献自身的特性相关外,还与读者的知识层次有一定的联系。因而,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结构必须符合学校层次规模、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任务及学校发展趋势的要求,古籍的服务必须依据专业的差异性、读者知识层次的差异性展开。
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非纸质文献的大量涌现,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全文检索功能能帮助研究者快速精确地查找到相关资料,并提供大量的研究数据。物质手段的改进可以将研究者从利用手工大海捞针式的原始材料搜集中解放出来,专心于材料的推绎和诠释,从而缩短研究周期,提高科研效率。目前,用户利用古籍的观念和方法呈现两种极端化表现:一种表现是部分学者过分依赖网络、光盘等数字资源的信息检索功能,年轻读者很少利用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古籍工具书查找有关信息;另一种表现为部分传统学者不完全了解或者认可古籍网络数据库所具备的各种辅助研究功能。笔者以为,古籍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为研究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海量信息,但信息的检索无法取代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手段的改进将极大地提高古籍整理研究的效率,但观念和方法的演进不可或缺。现代化科技手段的逐步发展,将给传统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带来深刻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和典籍的整理研究者,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要及时转变观念,更新信息结构,做好传统和现代的有机承接。
根据《古籍定级标准》,分析古籍藏品的版本价值。依据古籍的文物价值,同时结合读者的需求,对古籍文献进行分类保存,构建古籍文献分层管理模式,从而规范古籍书库的管理工作。笔者所在的湖北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在实现学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整合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四级文献等级结构模式:(1)一级馆藏。一级馆藏为最高研究级文献(如古籍善本、珍贵古籍名录书目、线装古籍),是具有较高版本价值的文献,分置于恒温、恒湿的空调书库中,主要满足教授、研究员科研需求;(2)二级馆藏。二级馆藏为一般研究级文献(如各种影印大型丛书、类书和民国时期文献),是具有较高版本价值的文献,满足教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阅读需求;(3)三级馆藏。三级馆藏为专业基础级文献 (如经整理的各种古籍影印本、点校本),适合专业学习,满足专业阅览需求;(4)四级馆藏。四级馆藏为普通级文献(如古籍工具书等),适合一般专业性学习和基础学习,满足普通阅读需求。一级馆藏文献的文物价值很高,二级馆藏文献系统性强、价格昂贵,均实行闭架式管理。三、四级馆藏文献实用性强,实行开架式管理。古籍分层管理模式是在科学论证古籍文献的版本价值和读者需求规律的基础上设置的,采用闭架和开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使古籍阅览室具有阅中有藏、藏中有阅、藏阅兼容的功能,使阅读空间由封闭转向开放灵活的大空间。古籍分层管理模式,不仅符合现代图书馆藏、阅一体化的模式,而且体现了以古籍文献保护为重点的工作思维;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还突出了以书为主的特点。这是一种优良、合理、科学的馆藏结构,最大限度地处理好古籍文献藏与用的关系,实现了藏、阅、参、咨的一体化。
构建功能完备、界面友好的网络服务平台的基础在于规范、准确、详细的书目数据库的建立。传统卡片式、书本式目录不能全面、及时、系统地反映实际馆藏古籍文献。建立规范、标准化书目数据库,可以简化古籍检索方法,增加检索途径,使馆藏结构一目了然。这就要求古籍的著录、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必须遵循统一的著录规则、统一的分类与主题标引规则,每条书目数据尽量详细准确,应包含题名、卷数、责任者、版本类别、出版年代、馆藏索书号等古籍基本信息,有的还应著录序跋、刻工、行款、藏书印、内容简介等内容,丛书(含总集、汇集等)子目的书名与责任者均应标引。目前,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界面友好,功能设计完备,支持多种检索途径,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扩展性。
网络服务平台还可以提供基于超文本的立体阅读环境。采用超链接技术,以原数据为中心进行延伸,开发网上联机检索信息系统和专题信息服务系统,把各种数据库的网址和有特色、有价值的网站及各种中文搜索引擎和具有导航功能的站点汇集起来,建立古籍文献的虚拟馆藏,为读者提供基于超文本的立体阅读环境。这种链接包括文献本身相关内容之间、相关文献之间以及文献与相关网站之间的链接等。国家图书馆在所建特色资源库“敦煌遗珍”中尝试链接了有关敦煌和丝绸之路文献收藏机构以及文物保护的网站,以丰富读者对数字化敦煌文献的认知,推进敦煌学研究。
首先,高校图书馆必须根据馆藏特点,研究跟踪读者需求,运用图书馆学、目录学、索引学等学科知识,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按主题进行归类,将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保存,并有效地组织,使之有序化,形成满足读者需求的知识集合和体现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建立本馆的信息资源目录,为读者提供集成化专业信息检索界面,提高文献利用率。
深层次的信息开发即对信息资源进行二次或三次开发。二次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对馆藏的原始信息即一次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整理,编制成专题目录、题录、索引、文摘等。三次信息资源开发是在二次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对一次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浓缩、综合加工,编制成各种综述、评述、图书评介等。古籍文献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是对馆藏古籍进行专题研究,丰富的馆藏古籍资源只有通过深层次的、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的《四库系列丛书目录·索引》依原书顺序,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四库系列十四种丛书子目18 200余条,每条记录包括书名(含卷数)、著者(含朝代)、版本、分类、出处(丛书册次)等款目。又以四角号码检字法分别编排各丛书子目书名索引及著者索引,索引款目包括经过拆合分并的参见与互著款目。这项工作开拓了图书馆古籍工作的新视野、新思路。
在因特网上的许多信息资源是免费的,有些甚至提供全文下载、文献传递服务。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将网上的信息进行搜集、标引与组织,选择高质量的免费数字资源,及时推荐给读者,做好网络信息导航、信息组织和信息自动生成工作。
其次,根据读者知识层次和阅读古籍的能力,采取相应的服务对策。各学科知识渊博的学者教授,一般是将古籍作为史料用于个人研究或相关领域的教学,利用古籍目的明确。高校图书馆除了向他们提供本馆的古籍书目信息外,还要提供包括数字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如《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网上各大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及其他专门数字资源等,并根据情况提供跟踪服务;对专业知识强而文献学知识相对薄弱的研究生读者群,应向他们介绍一些工具书检索、馆藏检索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代检索,使他们尽快查到所需资料;对于涉世不深、阅读能力差的本科生读者群,应向他们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二、三次文献,并根据馆藏情况,建议他们使用标点本、译注本。
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以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Web2.0互动服务模式,采用E-mail或博客、建立学科QQ群等现代网络手段,实现图书馆知识收集、整理、储藏功能,并通过网络开展知识传播服务,帮助读者转变观念和方法,掌握非文本文献的检索、获取、使用,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信息资源的提供和利用图书馆资源,实现由潜在读者向现实读者的转化,带动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图书馆各类文献的利用率,促进高校读者学习、科研和学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联盟在古籍工作中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古籍保护中心的建立。高校图书馆联盟下设高校古籍保护中心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一方面可以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高校各馆间搭建古籍交流的平台,从而使高校古籍保护工作列入全国古籍普查和古籍保护工作中;二是数字资源建设及资源合作储存。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特色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保护古籍文献的重要举措。同时,这又是一项难度较大、投入较多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图书馆之间应该打破界限,在高校图工委的组织协调下,在省级馆际协作组织的指导下,从推进电子资源共享的要求出发,建立图书馆联盟,统筹规划和分工,走共建、共知、共享之路。各高校图书馆应在编制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对馆藏文献进行研究和考证,从明清善本中选出学术价值高、信息含量大、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全文数据库;应该在依靠本校文史哲等专业专家的基础上,选择能涵盖基础专业的历代典籍进行数据库建设;应该围绕本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特别是针对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古籍数据库建设;应该立足本地区,依托本馆特色古籍文献资源,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数据库。这样既能提高古籍数字化成果的利用率,又能使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有效实现再生性保护;三是信息资源的协调采购。市场上系统的古籍数字化资源主要是商业型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价格昂贵,采用高校图书馆联盟集团联合采购的方法,可以通过给资源供应商施加影响力以降低昂贵的价格;各成员馆还可以采用分摊费用的方式购买商业数据库、联盟拥有电子资源的使用权。高校图书馆联盟通过分工采购和联合采购的方式,既能强化馆藏结构,优化整体资源,又能大幅度降低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节约经费。
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开发,不论是基础开发,还是深层次开发,都还远远不够。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传统文化需求的深刻变化,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古籍文献的保护、搜集、整理、研究、深层次开发等方面都将面临崭新的任务。不难看出,有图书馆和古籍管理者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我国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的前景必然广阔。
[1]吴慰慈.图书馆学新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371-375.
[2]刘家真,程万高.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与建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15-20.
[3]徐清,石向实,王唯.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7(3):95-97,79.
[4]李丹.关于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的讨论[J].图书馆建设,2005(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