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蕴茹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兴办的图书馆,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是所有,是面向全体公众提供文献借阅、公共信息查询、互联网的连接及图书馆教育等大众化服务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社会包容(socialinclusion),简而言之就是将被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的人群包容进社会的主流。1999年,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DCMS)发表以公共图书馆为对象的《所有人的图书馆》,再次对社会包容作了全面的说明:“尤其是因居住地、残疾、年龄,抑或人种或民族的出身等原因,处于社会上不利地位或边缘部分的人,要促进这些人参与文化活动及业余活动。”2007年,I.Fourie在IFLA大会上的发言中,更为完整地诠释了社会包容的涵义:“我们必须从社会排斥定义社会包容。社会排斥往往与贫穷关联,但远不止于此。它发生于人群或区域的一系列的问题,如失业、歧视、技能贫乏、住房条件差、卫生条件恶劣等。图书馆需要解决社区对少数人群的社会排斥,以及一个更大的社区中对于少数人的信息和信息获取的排斥。”
在以往,提及图书馆的功能与职能,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借阅、咨询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包容功能逐渐被图书馆界所重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是整个社会中一个重要构成元素,是公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设施。每个社会公民都享有到图书馆查阅信息、借阅图书、交流思想以及日常交往的权利,而公共图书馆也有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知识信息、思想及文化交流场所的义务。可以说,公共性是公共图书馆制度的本质属性,而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的公共空间无疑最能够体现其社会包容功能。
在国际图联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当今社会人口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复杂、人群差异性广泛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在社会中产生人群的排斥与分裂,在提倡和谐社会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没有门槛、没有歧视,能够使不同种族、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习性的人们和谐共处的场所与空间,而公共图书馆正是这样的一个场所与空间。这就是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发挥其社会包容功能,从而体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所在。
2011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国国内很多省级图书馆已率先实现了向所有读者无障碍免费开放。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社会包容功能的研究与探索,一些具体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作为一个无障碍、零门槛的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应当允许并且欢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来到这里利用这个空间。那么,当不同阶层、不同习惯、不同特征的人相处于同一空间时,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集中表现就是多数读者对与少数被社会排斥人群共处一个空间的不接受。
大多数读者来图书馆是为了能够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完成阅读或学习的目的,当这个环境中出现一些会影响他们阅读或学习的人,或者并不直接影响他们阅读但是会使他们的感官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必会有相当多的读者感到不喜欢甚至不满。对于这些会使多数读者不喜欢甚至不满的行为或个人特征,著名学者范并思将他们分为4种类型:一是影响他人阅读且可以改变的,如阅读室中大声打手机;二是不影响他人阅读且可以改变的,如阅览时将脚搁到书桌上;三是影响他人阅读且无法改变的,如夏天身上有严重狐臭的读者;四是不影响他人阅读且无法改变的,如面部奇丑的读者。结合范老师的分析,笔者将这类不受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少数人分为两类:一是以阅读或学习即以利用图书馆资源为目的的人,如在自习室亲热的情侣或是阅览室身有异味的读者;二是不以阅读和学习即仅以利用图书馆空间为目的的人,如在图书馆内休息的衣着不整的拾荒者或是夏天在阅览室内避暑闲聊的老者。
在绝大多数的读者心中,来公共图书馆阅读的原因,除了这里具有丰富的阅读资源外,这里的阅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他们阅读或学习的效果被少数人影响,或者这种他们心目中高雅的阅读环境受到少数人的破坏,哪怕只是视觉上的破坏,也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对于这种不能接受,有的读者表现为抱怨,有的表现为指责,有的会向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抗议,有的则会直接选择离开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包容绝不仅仅是大喊“向各类人群无障碍开放”的口号,如果缺少一套完善的体系来保证这一口号的贯彻实施,势必就会制约现有公共图书馆社会包容功能的实现。
首先,公共图书馆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虽然现在每个城市都会有几个大型的图书馆,但是社区图书馆、图书室仍未能普及,这也使得很多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没能走进图书馆或尚未意识到图书馆可以为其所用的人们还徘徊在图书馆的大门之外。
其次,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当图书馆内的大多数读者由于不满与少数被社会排斥人群共处一个空间的时候,有些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能较好地协调各类人群的关系,既缺少对大多数读者宣传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耐心,又缺少对于那些被排斥人群的关心,严重者会使矛盾激化,从而导致图书馆的读者流失。
最后,图书馆内配套体制与设施不能满足其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包容功能的需求。无论是图书馆员还是社会公众,还仅仅停留在依靠自己的道德去包容那些被排斥的人群,而缺少一套能够有章可循的制度和健全的硬件设施来从根本上保障这类人群的切身利益,以及他们在图书馆内所应享受到的和其他人一样甚至更多的权益。
促进社会包容,换一种说法即消除社会排斥,公共图书馆在这一任务与使命面前,不仅要考虑如何将走进图书馆的各类人群包容到一个公共空间;更有意义的是在于把社会上被排斥的尚未走进图书馆的少数人群包容到这个公共空间。
所谓制度排斥,是指公共图书馆的内部规章制度对于读者一些行为的不正当限制。如不合理的开馆时间、歧视性的收费规则、对弱势群体的服务缺失等。此外,在现有的图书馆制度中,鲜有把被社会排斥的人群列入制度保障范围内的条例,这也是一种隐性的排斥。针对这些情况,公共图书馆应当制定完善的制度以保障读者,特别是少数被社会排斥读者的阅读及利用图书馆的权益。一是制定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包括合理的开馆时间、合理的机构设置、完备的硬件支持等等。二是制定人性化的馆员行为规范,以制度性的规章约束图书馆员的行为,规范其服务态度、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从而提升服务质量。三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图书馆对于被社会排斥人群的保护制度,如对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服务规章,这也是消除制度性排斥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具备了系统的、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排斥。
公共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最首要也是最集中的体现于图书馆员对于读者的关怀。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几年前谈及对来馆的乞丐及拾荒者的态度时曾有一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言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可见,对于当图书馆内出现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排斥与投诉时,图书馆员的处事态度与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名专业的、有素质的图书馆员,应当基于保障每一个来馆读者的平等与自由的权利,履行公平正义的使命,既不站在多数一方排斥少数,也不一味地偏袒少数,应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包容性服务。图书馆欢迎每一位读者,但是这种包容并不是无原则的包容,对于影响到他人的人,如大声打手机的读者、在阅览室亲热的情侣,图书馆员应予以规劝和制止;对于衣冠不整、手上很脏易弄脏图书的乞丐或拾荒者进馆阅读,可以送上温馨提示及免费湿巾;对于身体自身有缺陷的读者,要向其他读者多宣传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制度等。
此外,消除人为性排斥的更高境界在于,图书馆员通过宣传和引导,使少数拥有排斥心理和行为的读者逐步与被他们排斥的对象和谐共处。这种宣传与引导分为3个阶段:容忍——接纳——关怀。即图书馆员以自身的语言和行为感召和带动多数读者从最初的容忍这类人群给自己带来的不便与不满,到逐渐接受并习惯与他们共处于同一个空间,直至升华为使这些最初排斥他们的人加入到关怀他们、保护他们的行列中来。
作为一个公共空间,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包容的功能,需要图书馆从建筑格局到室内设计、空间利用等方面,充分考虑不同特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等各类人群的需求,让所有走进图书馆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
考虑到图书馆在发挥社会包容功能时所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多数读者对与少数被社会排斥人群共处一个空间的不接受,图书馆可以很好地利用空间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对待那些并非对图书资源有真正需求而仅仅是利用这个空间进行社会活动的读者,可以专门设立一个休闲区域,当然这里也可以提供一些休闲类的杂志和报纸,区别于正常的阅览区,这里的要求更宽松,可以聊天,可以交流,可以休息。这样既可以满足这类少数人群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打扰到安静阅读的读者。
以往,图书馆的空间布局(面对读者开放部分)大多是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进行简单的划分,例如阅览区、借阅区、自习区、信息资料查阅区等,忽视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其实,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将阅览区划分为普通阅览区、儿童阅览区、残疾人阅览区、老年人阅览区等。近年来,很多省市级图书馆都开设了专门为一些弱势群体服务的空间,这些空间的设立解决了一部分被社会排斥人群融入图书馆的问题,充分彰显了图书馆对社会包容功能的关注与追求,这是图书馆发展理念的一大进步。
如今,公共图书馆向所有人敞开大门,是起点而不是终点。真正的公共图书馆不是为某类人服务,而应属于每一个人。正如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诗人博尔赫斯所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1] 何炳祥.以图书馆的包容创造和谐[J].图书馆论坛,2005(6):132-134.
[2](日)川琦良孝,章骞译.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任务:包容还是排斥?[J].图书馆杂志,2005(10):11-15.
[3] 蒋永福.现代图书馆的五大基本理念[J].图书情报工作,2009(21):11-16.
[4] 范并思,周吉.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包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70-74.
[5] 周吉,陈克杰,李顺华.社会包容: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价值——以浦东图书馆盲人服务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0(4):118-122.
[6] 陶友莲.谈营造“和谐共生”的馆员人际文化[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4):92-93.
[7] 刘骜.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时代变革[J].发展,2007(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