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鹏,黄庆华,宋 玮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 300450)
患者男,25岁,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症状,体温最高达39.5 ℃,偶有咳嗽、喀痰,无胸痛、胸闷症状,活动后有轻度喘息。于院外给予喜炎平、氟罗沙星、克林霉素治疗2 d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为进一步治疗于2009年12月8日来本院入院治疗。胸CT示左肺片状影。入院查体,血压:130/60 mmHg,精神可,呼吸平稳,全身浅表淋巴未见肿大,无黄染及出血点,心率80次/min,呼吸20次/min,体温39 ℃,双肺呼吸粗,可闻湿罗音,腹软,肝脾未见肿大,双下肢不肿。入院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生医嘱给予完善各种常规检查,同时经验给予抗感染化痰治疗。
当日上午10:30,先给予患者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0.5 g,iv,12:10给予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氨溴索注射液90 mg,12:40给予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注射用头孢唑肟钠2.0 g(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070031)。12:55给予注射用赖氨匹林1.0 g(蚌埠丰原涂山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90929 ) 静脉入壶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一组液体。在给予注射用赖氨匹林5 min后,约13:00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面部浮肿,口唇发绀,手指末端紫绀,周身皮疹,查体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06次/min,呼吸42次/min,血压105/42 mmHg。立即遵医嘱停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组液体,予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静脉推注,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200 mg 静脉入壶,吸氧5 L/min,半卧位,并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律齐,血氧饱和度80%。13:05再次给予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20 mg静脉入壶,苯海拉明注射液20 mg 肌注。急请耳鼻喉科、麻醉科、急诊科会诊,考虑患者有喉头水肿,结合低血氧饱和度,建议如抗过敏治疗仍无好转,可行气管切开,以建立通畅呼吸道。13:10患者血氧饱和度85%。13:15遵医嘱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以扩容升高血压,面罩吸氧10 L/min,氧饱和度89% 。13:30急查血气分析。13:40患者心率89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95/38 mmHg。血气分析回报: PaCO237.1 mmHg,PaO241.0 mmHg,为Ⅰ型呼吸衰竭。14:00患者心率92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1/55 mmHg,意识清楚,呼吸平稳,偶感憋气,面罩吸氧10 L/min,半卧位,周身皮疹较前稍退,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律齐,血氧饱和度90%。15:20医嘱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 g 静脉滴注。16:00患者体温38.4 ℃,心率92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2/60 mmHg,血氧饱和度95%。17:00医嘱给予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 静脉入壶,患者呼吸平稳,偶感憋气,未吸氧,皮疹较前消退。
患者入院时,无明显喘息症状,药物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喘憋加重,呼吸困难,经抗过敏治疗,呼吸困难消失,无明显喘憋症状,可排除患者因疾病造成的此现象。患者在应用注射用赖氨匹林5 min后发生过敏反应,此过敏反应与赖氨匹林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在赖氨匹林的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描述赖氨比林的过敏反应: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或黏膜充血等过敏性反应,于服药数分钟后产生呼吸困难、喘息,特称“阿司匹林哮喘”,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上述症状与该患者发生的过敏反应症状相同,因此可确定此患者的过敏反应与赖氨匹林相关。
哮喘发作可由某些药物引起,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2.3%~20%的哮喘患者因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1]。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由于患者的支气管环氧化酶因一种传染性介质的影响,致使环氧化酶易受阿司匹林类药物的抑制,影响了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及生成的不平衡。有气道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E2和I2明显减少,而收缩支气管平滑肌作用的前列腺素F2α的合成较多。环氧化酶被抑制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可能被转移到脂氧化酶途径,致使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白三烯生成增多,导致支气管平滑肌强而持久的收缩。
国内曾有文献分析了27例赖氨匹林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中3例为呼吸困难,占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的11.11%[2]。该患者尽管否认有药物过敏史,但有牛羊肉过敏史,属于过敏体质,对此类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应随时注意观察,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31
2 潘菡清,刘世君,梁爱君,等.赖氨匹林不良反应中文文献分析.药物不良反应,2007,9(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