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贵
《推拿学》实训教学中医患交流能力培养形式初探
王金贵
实训教学;医患交流;能力培养;探讨
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患者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法律意识增强,他们日益重视自己的就医权利(如隐私权、知情权、治疗方案同意权等),这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种表现。旧的生物医学模式中,医生占主导地位,主要关注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原因,从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已脱节于时代发展和患者思想观念转变的步伐。因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学从观念到实践都要进行变革,改变临床传统的“看病不看人”的习惯。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既要开出医学处方,又要开出社会处方,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从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空间进行诊断[1]。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生,而高素质的医生除了要掌握医学知识、理论和医疗技术之外,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2-3]。英国学者弗列克斯在医学教育的著名报告中指出,把医学作为一种技术来掌握是非人道的,因为医疗服务的对象是生了病的人,其核心是为人服务。既要面对躯体疾病,又要面对患者的情感需求。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无法有效地为患者服务。这就使医学需要人文理念的支持。面对现代医学的局限与无奈,要么放弃而无法明确诊断,要么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就必须应用与医疗技术同等重要的交流沟通能力与技巧,使患方充分信任、理解与配合。而加强医患交流是发现和解决患者心理社会因素问题,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医学模式本质上转变的重要内容[3-4]。
常规实训教学中是模拟患者,配合学生模拟诊疗过程。但是,从中医内科角度设计的模拟患者,经过培训,可以模拟就诊时与医生沟通的各种对话、场景,但是却无法模拟真实患者的“随意性语言”交流。
《推拿学》的教学重点除了诊断,还有治疗,且治疗过程在临床中占用时间更长,是医患交流的主要阶段。这不同于内科诊疗过程,在采集病历、开具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后,诊疗过程就暂告一段落。在推拿诊疗过程中,采集患者病历信息、明确诊断,是为了配合更重要的后期手法治疗。
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医者要随时与患者进行多个方面的沟通:1)掌握患者对推拿治疗的反应,包括对力度、手法的适应情况,对病变部位的确定,如痛点、筋节的位置、感受等。2)要随时解答患者接受手法后症状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如疼痛加重、麻木感变化的原因、与病情转归的关系等。3)医者还要能够根据患者的肢体语言确认患者对治疗的耐受程度及治疗深度,例如:在进行关节整复手法时,通常真实情况下患者往往出于“恨病吃药”的心态,即便在整复过程中出现不适,甚至疼痛,也不会从语言上告知医者,患者常常盲目认为整复过程中越痛苦,对疾病治疗越有效,因此,医者一方面要告知患者整复手法的目的和原理,强调“耐受为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的根据患者表情、肢体的改变判断患者的感受,估计患者耐受程度,防止出现医源性损伤。4)部分推拿手法在施用时,需要患者给予一定的配合,方能顺利完成,如何让患者清楚理解医者的意图,准确完成配合动作,也是医患沟通的重要方面。
治疗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具有随机性、多样性的特点,健康的模拟患者仅仅通过培训是无法凭借个人主观意识臆造的,这就造成了模拟教学中的“盲区”,使推拿教学的重点部分——治疗阶段的成效大打折扣。
3.1 实训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从而教学效率高,更适合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实习教学时把学生直接安排到临床岗位,在临床中学习,更适合以操作为主的训练。而实训教学结合了两者的优势,通过模拟实际诊疗环境,分析来自一线临床的实际病例,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更强调学生的参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校实行实训教学以来,通过开展中医学生理论学习、案例分析,配合模拟患者角色扮演、现场实践,有效地减少了医学生初入临床接触患者的恐惧感,对病历信息采集、病历书写、接诊流程等环节有了真实的体验,从而对医患交流的方式方法、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奠定了教育基础。3.2 采用志愿患者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偶然选取的模拟患者中恰巧存在准备模拟的疾病,运用此类模拟患者,取得了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弥补了模拟教学的“盲区”带来的缺憾。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推拿学》实训教学工作来讲,具有“真实”疾病的“志愿患者”相比受过培训的“健康志愿者”,反馈的信息更为客观准确,对医学生的指导和经验积累更贴近实际临床工作。
采取真实的“志愿患者”具有以下优势:1)让学生对推拿手法学习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抽象感触部分,如痛点、肌肉条索样改变、筋节等,有机会切身感受。2)亲自实践对患者治疗过程的不适等病情变化的解释工作。3)收集患者耐受程度对应的各种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规律,积累“随意性交流”经验。4)客观病症存在多样性,避免了模拟患者带来的训练“重复和固化”问题。5)志愿患者相对模拟患者,减少培训环节和相应劳务成本。
从社会发展、推拿教学特点和高等教育改革角度出发,结合本校开展的实训教学,探讨了《推拿学》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推拿专业学生医患交流的培养应当通过“医学生互动模拟医患交流,配合与志愿患者交流”的方式,不但可以积累学生在诊断过程中与患者交流的经验,更能锻炼其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在《推拿学》实训教学工作中,引入“志愿患者”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能力,减少初入临床的恐惧感,增强沟通的逻辑性,能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获得更全面、真实、准确的患者信息。医患互动模拟,使中医临床专业学生除了从医生的角度理解医患交流的过程,还会换位思考。与真实志愿患者交流,使实训教学更贴近临床,兼顾临床交流时逻辑性及应变能力的培养,还可部分减少模拟“志愿者”的培训及劳务费用。
[1] 李 光.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育高素质人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21(2):77-78.
[2] 孙英梅,岩 磊,张 更,等.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8(7):414.[3]陈 刚.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态度和自身能力的差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1):47-49.
[4] 胡 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5(4):225.
G624.1
A
1673-9043(2011)03-0178-02
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金贵(1964-),男,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骨伤推拿临床及科研教学工作。
201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