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磊
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探讨
吕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赊销已成为企业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额,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同时赊销也致使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迅速膨胀,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如何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的增加,规避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已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
1.扩大销售,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运用赊销手段快速占领市场是很多企业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特别是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的促销作用更加明显。
2.减少库存、节约开支。赊销可以加速产品销售的实现,加快产成品向销售收入的转化速度,对降低存货中的产成品数额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缩短产成品的库存时间,降低产成品库存管理费用、仓储费用和保险费用等方面的开支,规避存货积压、呆滞及霉烂变质的风险。因此,企业在产成品较多时,往往采取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以节省各种开支。
1.降低了企业资金使用率。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将使没有现金流入的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分红的情况。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影响企业资产的周转,使企业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企业只有向银行贷款,随着贷款增多,应付利息等财务费用也相应增多,企业资金长期入不敷出,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我国实行的权责发生制,收入和成本的核算,通过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来确定经营成果,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账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只要有应收账款的存在,就有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自行提取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一般为3‰~5‰,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存在,存在坏账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远远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这样虚夸了企业经营成果,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能充分估计。
3.增大了资金机会成本。首先,被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客观上要求在经营中加速周转,得到回报,但由于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特别是逾期应收账款的不断攀升,导致被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丧失其时间价值。其次,应收账款迫使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了催收成本;同时大量的资金被沉淀,借款时间被延长,增加了利息费用。由于各种成本费用加大,使这部分资金丧失了盈利机会,增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
无论是高科技产品还是一般工业品,当前几乎都是买方市场,企业在规模、技术、成本等某一方面不具备优势,就失去了与其他企业抗衡的能力,导致其市场占有份额小,而其生产能力却大于其生产份额,这样就产生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产品积压。企业在销售中不得不做出让步,使产品的应收账款从量上和时间上都增加了,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
信用销售是坏账形成的起因,而很多企业在产品销售前,缺少事先对客户资信全面深入的调查,不顾及对方何时付款、是否具备按期偿债能力等问题,加大了客户欠款风险。在未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采取与客户签订短期的、不限定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由此导致了有些并不具备按时付款能力的客户通过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资料获取货物。有些客户虽然经营状况较好,但企业发货后客户却有意以各种理由推迟付款,也会导致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实行销售人员收入与销售业绩挂钩的做法,在业绩考核当中,企业只注重销售额,造成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手段促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对于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既没有要求销售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又没有明确规定监督账款回收的部门,从而造成高销售额、低经济效益的局面。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应收账款的管理责任多由销售部门或财务部门承担,或二者共同承担。销售部门的主要责任是市场开拓,市场开拓与应收账款的控制有时候是矛盾的;而财务部门并不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无法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倘若两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就会造成管理真空,导致对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分得不清、不细,致使企业陷入应收账款被大量拖欠的困境,对损失的应收账款无法追究责任。
1.未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清查制度。应收账款发生后,部分企业不注重及时与客户对账。有的企业即使对账,通常采用电话方式,口头承诺较多,签字认可确认的少,这样通常会导致缺少有利证据明晰债权。
2.不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目前,多数企业未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仅仅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按账龄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的分类。在企业账款回收不畅的情况下,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
1.信用立法滞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相关法律的制定速度,以至于有很多新生经济问题找不到对应的法律依据,造成很多企业可以钻法律的“空挡”。
2.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缺少必要的约束和强制机制。
3.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由于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许多信息不能共享,企业很难获得其他企业的失信资料,短时间内无法判断对方的信用等级。
4.资信评估资源稀缺。我国具有一定规模、运作规范、有广泛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比较少,尤其是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评级公司。同时企业也很难借助有限的资信中介获取客户的信用信息。
1.加强产品市场调研,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首先必须加强市场调研,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企业还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龙头产品,强化创新意识,争创名牌商标,提高产品知名度;要根据发展对外贸易、开辟国际市场的需求,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进产品外观和包装等措施来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减少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占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成本。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求实现设备、生产现代化。设备现代化,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相对的也就降低了产品单位成本,占据了价格竞争方面的优势;而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产品,以其新奇、多功能的特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量。企业应通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变往日销售中的被动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变应收为预收,加速资金的周转,降低资金的机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完善信用立法。在我国,很多人对信用的理解仍停留在道德范畴,认为信用只能靠思想教育工作完成。鉴于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政府应该顺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将诚信问题纳入法律体系,或者可以通过行业组织订立信用行规。
2.加快建立信用奖惩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应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应该将其打入信用不良“黑名单”;对信用良好的企业,要在社会上公告表扬,甚至可以在经济活动中为之开辟“绿色通道”,以示鼓励。
3.构建互联网络诚信档案机制。可以由政府牵头或者授权行业组织构建互联网络企业诚信档案机制,避免“信息孤岛”。
4.加大信用制度的普及教育力度。要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大力倡导“明礼诚信”,增强全社会遵守信用规则的自觉性。加快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设,并增强其影响力。
企业应落实内部催收账款责任,将每项应收账款从合同签订、合同审核、款项结算到账款回收等各个环节与内部各业务部门的考核及奖惩挂钩。对在清欠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清欠单位和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对造成逾期应收账款的部门和有关人员,必须给予警示;对造成坏账损失的部门和责任人员,应给予处罚。同时应加强员工对收款方面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一方面让员工认识应收账款的催收、清理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员工能借助法律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企业应定期通过账龄分析、应收账款周转期分析、收现率分析等手段,评估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制定科学的收款政策。如:对逾期较短的客户,可以先通过电话、传真、E-mail等比较礼貌的方式,提醒客户付款;对逾期较长的客户,可以多次函电、上门催收等,并且催收压力应逐步增强;对恶意拖欠的客户,应该提请仲裁或者提交法院处理。
实践证明,制度越完善,管理越好,措施越得当的企业,应收账款的问题也越少,财务风险也越小。因此,企业应把应收账款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化的工作来抓。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