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张才生本刊记者 肖昌斌
教育的信息化将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真正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必须有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在这种理念指引下的教育实践。教育的信息化能否掀起夷陵教育的又一次革命?
宜昌市夷陵区学校布局调整后,黑板升级为“白板”,备课本变成了“笔记本”,粉笔被感应笔取代……全区58所学校在三年内全部建成了“数字校园”,893个教学班全部实现“班班通”,教育系统的政务、财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也同步深入推进。夷陵区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心因“数字夷陵”的形成,而成为夷陵区教育系统的又一个“心脏”。站在夷陵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夷陵区教育局局长陈勇面对电脑显示屏若有所思。教育的信息化将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真正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必须有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在这种理念指引下的教育实践。教育的信息化能否掀起夷陵教育的又一次革命?
实际上,关于“教育信息化催生教育革命”的命题,在夷陵区早已由理论上“能与否”的争论变成了实践中“如何做”的探索。
从黑板到“白板”的办学条件革命:与黑板同时告别的是夷陵教育的沧桑历史,与“白板”一起到来的是夷陵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
走进夷陵区鸦鹊岭初中七(一)班,58岁的陈老师正在电子白板上评点学生的作文。他用感应笔将文中“纳米”一词打了个圈,面对学生疑惑的眼神,只知道“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的陈老师也说不清、道不明。陈老师熟练地操作白板,在不到两分钟时间里,与学生一起通过网络简要了解到什么是“纳米”和“纳米技术”。见证了夷陵教育30多年沧桑历史的陈老师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对记者说:“没想到在即将告别讲台的时候,还能用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从黑板到“白板”的办学条件的升级是夷陵区打造“数字校园”的基础。陈勇说:“四个现代化,哪一个现代化都离不开信息化。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无论怎样重视都不过分。”夷陵区区长刘洪福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与区教育局一样重视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夷陵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3年里,夷陵区共投资2300万元,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中投入最大的工程——“班班通”的全覆盖工程;所有的“班班通”教室与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相连接,此项工程本级财政投入达1500万元。2010年,区政府将全区“班班通”建设纳入区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列入政府工作要点,年终由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对相关责任部门进行考核。
作为全区“班班通”建设工程的操盘手,夷陵区教育局以此为契机,推进全区教育系统的硬件数字化。区教育局确定了“班班通”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应用指导小组和维护技术指导小组,从建、管、用三个层面来规范细化。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形成了“五统一”“三优化”的工程建、管、训、用体系。“五统一”即统一规划:根据《夷陵区2008-2015年校点布局调整规划》,制定《夷陵区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实施规划》,采取“统一规划,分年度实施,分层次推进”的实施办法;统一方案:根据学校规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因素,按照“同一层次同一标准”的要求,制定统一的工程技术方案,根据规划组织实施;统一建设:按照“集中招标,分校建设,专班监管”的办法进行建设,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统一管理:按照“统一指导,分校管理,定期检查”的办法进行管理,设备维护组全面负责;统一培训:按照“区训骨干,校训教师,逐校测评”的办法进行培训,应用培训组全面负责。“三优化”即优化服务:学校与建设中标方签订长期后续服务维修合同,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保养和维护,适时对软件进行必要的升级;优化教研:学校将设备维护、系统管理和资源应用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积极探讨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快积累、广泛交流、积极推广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早出、快出、多出教学成果;优化应用:学校充分利用设备系统和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和学法更新,向现代、科学、优质、高效的轨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效益。
“数字校园”的建设将夷陵教育“刷新”到了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但广大师生在享受教育现代化成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新的矛盾。因个人、学校和地区间在获取信息通讯技术的机会以及利用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的机会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而形成的“数字鸿沟”,因学校之间的各种信息(如各种计划信息、学校实时信息等)无法顺畅地在校与校之间流动而形成的“信息孤岛”,让许多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止步不前。大量有用的信息就像“孤岛”一样散布在信息的“汪洋”之中,基于信息资源的各种应用和服务作用大减。如何突破“鸿沟”和“孤岛”,让“信息孤岛”连片成陆,使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顺畅地输送和流动呢?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投巨资建设教育城域网。陈勇决心将夷陵教育的信息化推进到底。
正在进行教育城域网建设后期工作的装备站站长杨泽文告诉记者,今年秋季就能开通的集网站、视频会议、安全监控为一体的夷陵区教育城域网,将实现视频教学到班、安全监控到校、网站管理到区的大网络环境,那将是一个真正的“数字夷陵”。
陈勇高兴地向记者透露,今年的教师节,分布在全区58所学校的数万名师生将足不出校,利用教育城域网,面对面度过一个隆重的“数字教师节”。全区庆祝第27个教师节的主会场与设在各校的分会场同时召开庆祝大会,主会场与分会场、分会场与分会场之间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互动。师生坐在教室里,通过电子白板,就可以轻易地感受到全区任何一个会场的热烈气氛。
此举不仅意味着以往分级召开会议来贯彻会议精神的历史将被改写,更标志着夷陵区教育从硬件上真正迎来了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
从眷恋粉笔到接纳感应笔的教育观念革命:与粉笔同时丢掉的还有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感应笔同时迎来的是教育者的“头脑风暴”
从教20多年的鄢家河初中教师陈小颖坦诚地表露了自己丢掉粉笔后的迷茫与重生。以前依靠“四个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上课的陈老师,现在因为粉笔和黑板变成了电子感应笔和电子白板,而突然发现自己不会上课了。参加了全区组织的“班班通”操作技术培训后,固守在陈老师意识深处的许多观念被颠覆,如“教课本”的理念被“用课本教”的理念所取代,课本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资料,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教育媒体技术为主要信息传播手段的信息化教育则能提供海量的资料给教师整合使用。
观念一改天地宽。在“数字课堂”中重生的陈老师说,现在才真正找到教书的感觉,才真正享受到教育工作的快乐。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它是一种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冲击。这种冲击给教与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也给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带来一场革命。
在陈勇看来,推进教育信息化,最难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说:“如果把电子白板当黑板用,把电子感应笔当粉笔用,那不只是在糟蹋这些现代化的教育资源,更糟糕的是教育理念还固守在落后的教育模式上。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个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可以刺激教育者顺应教育变革,夷陵区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来主动谋求教育变革。
观念的革命需要密集的、拉网式的培训。在《夷陵区2010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总结》中,记者看到,7-12月有2450人通过“班班通”设备操作技术(电子教案制作、电子白板操作技术)检测。在装备站近两年的培训一览表中,记者随意选取了2010年一段时期的培训记录,现摘录如下:
7月12-15日举办了电教员培训班。来自全区各中小学的60余名电教员参加了为期4天的强化训练,培训内容主要有Office的高级应用、Flash的高级应用、远程教育设备常见故障的排除及维护等,培训结束后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考核,向合格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9月24-27日举办了“鸿合杯”多媒体教学大赛决赛暨“班班通”应用骨干培训活动。通过“班班通”应用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推动全区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10月23-24日在乐天溪陈家冲小学举办了项目学校技术负责人培训班。就计算机基础知识、“班班通”日常维护、电子白板软件的安装及使用方法进行了培训,并进行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
11月3日举办初中实验员培训。聘请市装备站领导和专家现场讲课,对课改后的实验目录、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室管理等作专题报告。
12月14日举办了电脑作品制作暨初中网站评估培训。就网站评估、网站栏目、网站设计、NOC活动安排进行了部署,并作了经验交流和获奖作品展示。
12月18日举办了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结合现行教材进行实验操作培训。
区装备站采取多种培训形式让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技术,全员参与的“拉网式”培训与骨干教师参与的“滚雪球式”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各校电教员、初中各学科教师、小学语数外学科教师,强化培训过程管理,确保参训人员人人合格。装备站适时组织抽查考核和相关竞赛,并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各学校组织了大规模的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向阳小学设立了“少带老”的固定学习组;三峡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人人写电化教学技巧的课后记,学校还收集、整理了教师使用技巧的论文集;陈家冲小学、小溪塔三小等学校有校本培训的计划、考核措施、教师学习的过程记录、学校考核题目等资料;实验小学、鸦鹊岭小学等学校专门确定了电化教学方面的校本研究课题。各校电教员全程负责做好教师的辅导工作,确保了上讲台的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电化教学设备。学校对校内教师定期进行考核,对于认定培训合格的教师,按有关标准记录其继续教育学时。
教师用区装备站提供的“班班通”学习软件和基本的学习资料在自己的电脑上自学,边学边用,以用促学。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习悄悄成为夷陵区教师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从检查备课本到免检“笔记本”的教育管理变革:与备课本一起封存的是教育的陈旧管理模式,与“笔记本”一同开启的是夷陵教育的又一次革命
现在,鸦鹊岭中学校长田军对学校教学常规的监控,基本上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要检查教师备课情况,他直接登录学校的备课平台,就能马上查看到任意一位教师的电子教案。网络资源丰富,会不会让备课流于形式?各学校与时俱进,创出了符合本校特点的电子备课模式和程序,这一模式既鼓励了教师海量浏览和整合网络及资源库资源,又体现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从备课的程序、内容和形式上加强了控制。没有“整合”,就无法备课。以前夹着备课本进教室的教师不得不丢下备课本,取而代之的是存放在自己笔记本电脑里的电子教案。龙泉中学校长夏道华说,学校用往常检查备课本的标准检查教师的电子教案,只会贻笑大方。因为管理方式的变革,有人担心的“教师备课就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问题并没有出现。
宜昌市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政府援建的一所现代化中学,2010年9月正式竣工开学至今,与夷陵区其他学校一样,校长施红最担心的事情是学校停电。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校园里,无纸化办公已成常态。确保学校电力供应正常这个以往不太被关注的问题,在夷陵区的学校被高度的信息化推到了管理工作的前台。
以往召开一次半天的会议,乡镇总干事、偏远学校的校长们往往是头天报到,第二天开会,第三天才回到学校。教育城域网建成之后,网上OA系统一个通知,全体管理者都可以在本校待命,随时召开会议;教师培训可以轻松实现远程培训、在线检测、在线考试……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管理者来讲,更像一次考试,工作方式的变革,促使夷陵教育的管理者对管理方式进行革命。
教育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被用于促进教育改革,也可能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夷陵区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制度来保障教育信息化的科学推进。
首先,丰富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涵,确立了新时期合格教师的标准。教师在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端正的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等之外,还要具备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功,即“两种理论,五项操作”。“两种理论”就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五项操作”指“编”——会编写电教教案、电教流程图,“演”——会进行各种媒体的操作演示,“导”——会选择媒体、教学软件及组织教学过程,“练”——会收集各种信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训练效益、培养学生能力,“馈”——会对信息资源进行及时反馈。为强化教师基本功的新要求,夷陵区教育局出台了“班班通操作能手”的评选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格教师的新标准。
同时,制定了《夷陵区中小学“班班通”设备与教学管理暂行办法》,从设备管理、制度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建立了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和考核机制、政务运行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和信息处理反馈机制。
陈勇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在这一变革中,逐步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面对夷陵区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斐然成绩,陈勇反复向记者强调一个观点:夷陵教育现代化的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