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7例缺血中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

2011-03-01 11:02:02蔡业峰郭建文杨小波欧爱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时点中风病血瘀

黄 燕,赵 敏,蔡业峰,郭建文,杨小波,欧爱华

中风病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为中风患者和其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心理负担,中医在救治中风病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及核心。中风病证候研究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的科研项目,鉴于中风病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因此掌握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动态演变规律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重大。本研究作为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急性缺血中风辨证规范和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的一部分,着眼于中风病发病30d内中医证候的动态演变过程,旨在发现中风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4077例病例来自国家“十五”攻关课题23家合作单位(包括华北、华南、华中、华东和西北地区,详见附表)2005年3月到2006年10月神经内科、急诊、针灸科等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260例,平均年龄66.77岁±10.761岁,女性1817例,平均年龄69.69岁±9.84岁,在患者住院期间完成所有的信息采集。

1.1.2 诊断标准 中风诊断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中的疾病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标准[2],并经 CT或者 MRI确诊为脑梗死。脑梗死临床分型按照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0CSP)分型法[3],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TACI)、部 分 前 循 环 梗 死 (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ACI)、后 循 环 梗 死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0CI)和腔隙性梗死(1acunar infarct,LACI)。

1.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两个诊断标准;发病1个月之内;知情同意。

1.1.4 排除标准 TIA、SAH、脑出血、心脏或者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形成的脑栓塞;发病超过1个月;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衰、肾衰、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癌症等,以及其他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超过中风病的疾病/状态,如失明,及主要影响病人肢体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疾病/残疾,如类风湿、痛风、截肢、先天性残疾及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活动障碍等。

1.2 信息采集

参考“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中风病专家经验量表”,由临床流行病学专业人员、临床医生和统计学专业人员一起初步筛选出与缺血中风相关的辨证要素,设计“缺血中风病例调查表”,对病例采集人员进行培训后,分别由2名专业中医师独立采集患者发病 1d~3d、4d~10d、11d~30d的信息,采集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起病形式、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多项中医症状及舌脉象。根据八五攻关项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量化标准[4],将患者的所有症状赋予量表中相应的分数,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均按各证候条目积分≥7分标准确定。完成信息采集后,由受过数据管理培训的10名研究生进行数据的双人双录。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用珋x±s表示,2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总体比较方差齐者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 q检验,方差不齐者用 Tamhane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或 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检验水准a-0.05。统计分析用SPSS 17.0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3个调查时点缺血中风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表1显示,3个调查时点患者在样本量、性别构成、年龄、OCSP分型及既往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缺血中风患者基线资料(珋x±s,%)

2.2 3个调查时点缺血中风患者证候总体分布

表2显示,风证3个时点分布比率分别为79.4%、77.2%、75.5%,痰证3个时点分布比率分别为62.8%、62.5%、52.8%,血瘀证3个时点分布比率分别为81.0%、80.2%、77.3%,火热证3个时点分布比率分别为30.9%、29.5%、24.9%,气虚证3个时点分布比率分别为85.1%、83.7%、78.5%,阴虚阳亢3个时点分布比率分别为23.90%、22.50%、21.60%。

表2 缺血中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2.3 缺血中风发病30d中医证候要素组合分布

表3显示,缺血中风中医证候要素多表现为组合的方式,单一证候出现较少,3个时点的单一证候所占比率分别为15.9%、16.6%及 21.4%,发病1d~3d多以3证组合多见,发病4d~10d及11d~30d均以2证组合多见。缺血中风较少表现为5证或6证组合。

2.4 缺血中风发病30d单一中医证候组合分布

表3 缺血中风3个不同时点的证候组合(%)

表4显示,缺血中风发病1d~3d时,表现为单一证候患者205例,其中76.1%为气虚证,其次为血瘀证占15.6%;发病4d~10d及11d~30d天单一证候病例数分别为237例及292例,气虚证分别占单一证候总数的73.8% 和62.7%;其次均为血瘀证,分别占17.7%和26.0%。最少见的单一证候为火热证。

表4 缺血中风发病不同时点单一证候要素分布(%)

2.5 缺血中风发病30d多种中医证候组合分布

缺血中风发病1d~3d以3证组合最常见,其证候组合多为风证、血瘀证、气虚证,其次为风证、血瘀证、阴虚证;发病4d~10d及11d~30d均以2证组合出现多见,多为血瘀证、气虚证2证组合,其次为痰证与气虚证组合出现。

表5 2证组合的分布(%)

3 讨论

缺血中风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其证候分布及演变的复杂性使其临床正确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难度,掌握证候随时空变化的规律联合简化的类证诊断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既往研究已经证明,缺血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及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如高颖等研究中风病发病第7天及第14天的证候要素演变,提出中风病第7天时实证以痰证、热证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为主,而随病情发展,14d时热证明显下降,气虚明显上升,提示中风病病程由实转虚的过程[5];王顺道等研究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得出风证为中风病主要证候,发病3d后其发生概率会明显下降[6]的结论。

表6 3证组合的分布(%)

以上结论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缺血中风在发病30d内,风证、痰证、血瘀证及气虚证为缺血中风的主要证候要素。其中气虚证为缺血中风的根本原因,痰证、血瘀证贯穿缺血中风的始终。缺血中风主要表现为多种证候要素组合出现,发病1d~3d以3证组合最常见,风证、血瘀证、气虚证组合最多,其次为风证、血瘀证、阴虚证;发病4d~10d及11d~30d均以2证组合出现多见,多为血瘀证、气虚证2证组合,其次为痰证与气虚证组合出现。这一结果说明,风证作为缺血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证候要素,在发病3d后呈逐渐下降趋势。3个时点的单一证候中,气虚证、血瘀证相对多见,而火热证作为单一证候出现的比率非常小。而既往其他研究显示,脑出血较脑梗死而言,火热证的出现率高[7]。由于本研究对象为缺血中风患者,所以气虚证较火热证的出现率高。

附表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单位及主要研究者(珋x±s)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缺血中风中医证候要素不论在组合上还是时间上的分布都非常复杂,而在临床工作中掌握证候要素的分布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研究4077例缺血中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初步揭示了缺血中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动态演变的规律,希望可以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Bamford J,Dennis M ,Sandercock P,et al.The frequency,causes and timing of death within 30 days ofa first stroke:the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0,53(10):824-82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5] 马 斌,高 颖.中风病发天第7天和第14天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61-1563.

[6] 王顺道,杜梦华,王永炎.中风病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1996,5(3):121.

[7] 司 维,刘红梅.中风病证候与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6):488-490.

猜你喜欢
时点中风病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6:46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O2O模式下我国网约车企业收入确认的探析
论“前后”的时间义
北方文学(2018年18期)2018-09-14 10:55:22
血瘀体质知多少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19
建造中船舶特定化属性分析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方法再探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