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 燕,郑 华
冠心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由于创伤小、安全、高效,愈来愈被病人所接受,成为治疗冠心病主要手段。而PCI术后病人仍需长期或终身服用相关药物、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等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以减少、避免冠状动脉事件再发,降低致死率。因此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安全用药,确保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有关冠心病病人用药知识和遵医行为等相关研究报道,其服药依从性并不令人满意,2/3以上病人无法正确使用药物[1-3]。本研究旨在通过对PCI病人术后进行身心健康管理,观察其对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以寻求切实落实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的新模式。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病人,其药物治疗方案均有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止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及他汀类降脂药4种药物,共160例。排除标准: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力衰竭、严重感染、严重肝功损害、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低下、恶性肿瘤,或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如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等病人。随机分为身心健康管理组80例和常规教育组80例。
1.2 研究方法 常规教育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身心健康管理组通过定期的强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和治疗。身心健康管理的概念是指对冠心病病人在强调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病人同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倡心血管和心理健康、完整及和谐的统一。身心健康管理体系的组成:由心血管专科医生、心理科医生和专业护士共同组成的健康教育、心理测评与干预管理小组。根据病人各项生化指标达标情况、辅助检查结果及病人心理状况共同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方案和流程。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严格按照方案对病人进行随访和强化健康教育,定期督导和检查病人遵医行为的落实情况。
1.2.1 评估入组阶段 病人接受PCI术后24 h内,除去排除标准的病人,入组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组:身心健康管理组和常规教育组,对两组病人均予填写用药调查表、心理测评表、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和冠心病病人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登记表,进行基线评估,并给予同样的术后冠心病健康教育。而对于身心健康管理组的病人,由心理医生根据病人心理测评的结果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与药物干预。
1.2.2 健康教育随访阶段 常规教育组病人出院时由责任护士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身心健康管理组病人出院:由管理小组指派专人为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出院带药的作用机制、临床意义、使用方法和冠心病二级预防各项措施的重要意义,并和病人及其家属一起制订各项促进心脏康复的措施;提供管理小组成员联系电话。并给予定期(每月1次)电话随访,询问病人生活及服药等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提醒和相关健康教育;定期发放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宣传资料;每月举办1次专题知识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包括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易患因素、治疗手段、常用药物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4]。同时身心健康管理组病人由管理小组成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根据心理测评结果给予心理辅导和干预治疗。而对常规教育组病人由门诊医生进行相关健康教育。两组病人在出院后第6个月、第12个月到医院门诊复查血糖、血脂、血压达标情况并填写用药调查表、心理测评表、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
1.3 服药依从性的概念 依从性定义为随访期内病人服用与出院时服用相同的药物(相同药物种类组合),根据此定义评价病人对各类药物的依从性[5]。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处理均采用SPSS 13.0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人临床资料 两组相关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身心健康管理组年龄61.2岁±5.4岁,常规教育组59.4岁±5.5岁。余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临床资料 例(%)
2.2 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 常规教育组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药物依从性逐渐下降;而身心健康教育组病人在同期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教育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术后12个月用药依从性分析 例(%)
3.1 身心健康管理体系实施健康教育的作用 身心健康管理体系由心血管专科医生、心理科医生和专业护士共同组成,针对冠心病PCI术后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测评、心理和护理干预,通过定期的组织病人及家庭成员参加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对病人进行心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心理干预,促使医院、病人及其家属一起建立共同参与型的保健模式,是医院将医疗服务从院内转向院外、从单纯的技术服务转向社会性服务的体现。通过定期的电话随访强化健康教育细则,巩固健康教育内容,达到使每位病人都确实重视的目的。
3.2 身心健康管理体系对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常用手段之一,为缺血的心肌带来血液循环重建,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无明显影响,因此在术后病人还需长期或终身服用药物。研究表明与无药物治疗相比,服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及他汀类降脂药物分别可降低5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5%、25%、25%和30%[6],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可使病人死亡率降低20%[7]。然而这些药物只有坚持长期、规律服用,才可能获得临床收益。现行的二级预防措施主要由责任护士在病人出院前进行宣教或由主管医生在病人后续门诊随访中实施,这一模式主要依赖于病人的主动性,其随意性强、持续性差。有研究认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病人出院前同时服用上述4种药物的比例为57%,但出院后病人服药依从性逐渐下降,至1年随访时降至44%[8]。郭克峰等[9,10]认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病人的不良情绪、情感障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国内对PCI术后病人缺乏系统和规范的管理,身心健康管理体系强化病人及其家属健康教育,而且根据病人心理测评结果,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提高医(护)患关系,使病人对控制疾病、保持健康的自我效能增强,自觉改变并提高遵医行为,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病人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服药依从性。身心健康管理体系从病人心血管和心理两方面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在帮助病人有效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等多重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发现,冠心病PCI术后病人出院后存在明确的服药依从性差的情况,通过身心管理体系对出院后的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和治疗,可明显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这为改善病人的预后提供了新的医疗护理模式。
[1]阎秀英,孟冬梅.护理程序在冠心病病人服药指导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03,17(2A):234-235.
[2]Strandberg T E,Pitkala K,Kulp S,et al.Use of cardiovascular drugs by home-dwelling coronary patients aged 75 years and older.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Helsinki,Finland[J].Eur J Clin Pharmacol,2001,57(6-7):513-516.
[3]Psaty BM,Lee M,Savage PJ,et al.A ssessing the use of medications in the elderly methods and initical experience in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J].J Clin Epidemiol,1992,45(6):683-692.
[4]叶群英,王善丽.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术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0,8(9B):2402-2403.
[5]Kulkarni SP,Alexander KP,Lytle B,et al.Long-term adherence with cardiova-scular drug regimens[J].Am Heart J,2006,151(1):185-191.
[6]Soumerai SB,M cLaughlin TJ,Spiegelman D,et al.Adverse outcomes of underuse of beta-blockers in elderly survivor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AMA,1997,277(2):115-121.
[7]Lappe JM,Muhlestein JB,Lappe DL,et al.Improvements in 1-year cardiovascular clinic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a hospitalbased discharge medication prog ram[J].Ann Intern M ed,2004,141(6):446-453.
[8]Bi Y,Gao R,Pelal A,et al.Evidence-based medication use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 ndromes at the time of hospital discharge and 1 year after hospitalization:Results from the Clinical Pathway s for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China(CPACS)study[J].Am Heart J,2009,157:509-516.
[9]郭克锋,苏景宽,朱银星,等.冠心病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3,7(9):1384-1385.
[10]贾云,邵璇.住院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9A):1714-1716.